乌克兰地区冲突已进行了三周多了,即便尘埃——希望不是放射性尘埃——还没有落定,但说“世界已经被重塑”已然是陈词滥调了。
我们身处两场冷战的世界。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恐慌的欧洲人已经在为另一场冷战做准备。普京提出的“俄罗斯世界(Russky Mir)”的前景,让一个“脑死亡”的北约重新复苏。
德国,一个最不愿意加强武备的国家,一扫几十年的犹豫不决,一举投入了1000亿欧元的国防预算。这使得法国总统马克龙一直在倡导、却停留在口头上的“欧洲战略自主”见到曙光,唯一的问题是,它到底会增强还是会削弱跨大西洋联盟。
在亚洲,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大国竞争”开启了冷战,拜登的对华“极限竞争”加剧了这一过程。拜登曾希望将俄罗斯政策放在一个“稳定和可预测”的基础上,从而更专注于美国的首要任务——中国。但欧洲的战争使拜登的印太战略进一步空心化,该战略目的太多,但手段有限。
如果说小国生存的关键是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大国的生存艺术就是要取得平衡。此时此刻并非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所断言的“中国做出选择的时刻(a moment of choice for China)”。
本文作者周波在南华早报发文
如果中国抛弃俄罗斯,跨入西方阵营,那连权宜之计的好处都不会有。中国将失去一个战略伙伴,而美国再次掉头对付中国只是迟早的问题。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北京表示理解俄罗斯对北约扩张的“合理关切”,同时强调必须尊重所有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也在继续向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在艰难时刻,中国不需要从其他地方寻找启示,只需要坚守自己的一些久经考验的原则,这些原则可能对其他国家也有启发。
第一,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俄罗斯武装力量的武器和人数都超过了乌克兰军队,而乌克兰军队没有核武器。因此,人们不禁要问,俄罗斯总统普京需要将其核力量置于高度警戒状态,是不是一个将局势“先升后降(escalate to de-escalate)”的策略?
这一策略有可能会刺激潜在的核武器国家,对防核扩散的努力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这也可能成为一个契机,让中国和美国通过讨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来表明其负责任的态度,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中国自1964年首枚原子弹爆炸成功以来一直坚持的立场。
拜登的立场是,美国核武库的“唯一目的”是“阻止核攻击,在必要时实施核报复”,这与中国的立场相去不远。2021年12月中旬,近7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包括2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要求拜登将美国的核武库削减三分之一,并宣布美国永远不会在冲突中首先使用核武器。
核战争,美俄都不想打(视频截图)
其次,不结盟。乌克兰的战争再次引发了西方对中俄可能结盟的最大担忧,这是杞人忧天。中国和俄罗斯都呼吁多极化,但是原因不同。
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从全球化中获得如此多好处,所以维护国际秩序对中国利益攸关。尽管存在分歧,有时甚至关系紧张,但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有着深厚的联系,双方都不希望一刀两断。
相比之下,俄罗斯对现有的国际秩序感到不满,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普京称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如果中国打算全球军事扩张,则必然需要结盟。如果中国完全没有这个想法,就根本没有必要结盟。迄今为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海外的军事行动都是人道主义性质的。解放军的安全关切主要在西太平洋,而在那里,中美军力正趋于平衡。
在俄乌战争之前,直到今天,有一点一清二楚:不管是美国,还是三十个国家组成的北约(其中有三个核武器国家),都不敢与俄罗斯正面对抗。
中国的核力量规模不大,这是中国有意为之。除此之外,中国的军力应该不逊于俄罗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全世界最大的军队,其军费虽然不到GDP的2%,但是俄罗斯的三倍。中国已有两艘航母,还会建造更多,而俄罗斯仅有一艘航母。
第三,不谋求势力范围。俄乌冲突是俄罗斯和北约之间关于势力范围的冲突。也许没有哪个地区比东亚看起来更像中国的势力范围,实则不然:朝鲜不会像中国和全世界所希望的那样放弃核武器;好几个国家是美国的盟友;在南海,中国与一些声索国依然存在争议。
今年2月美国发布的“美国印太战略”声称,“(中国)正在集合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力量,谋求在印太地区的势力范围”。
这个说法大错特错。“影响力”和“势力范围”是两码事。当今,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特别是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已经无所不在。因此,中国不需要在任何地方建立代价高昂且难以维系的势力范围。
俄乌冲突,无论多么具有破坏性,都不会阻止全球政治和经济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转移。中国是风暴中的平静地带,更应该成为稳定之源。不贸然选择的好处是避免做出糟糕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