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装,实惠还是坑钱?
足不出户也要喝的奶茶,开启了内卷的全新境界。
闷在家里的日子,身经百战的日子人纷纷翻出过年没吃完的大白兔奶糖,连带开封没喝完的红茶一起下锅翻炒,再加入牛奶——像模像样的奶茶就这么成了。味道其实还行,就是没啥嚼头。
当然,真要想在这种DIY的奶茶里加料,其实一点都不难:
图源:小红书ID/我的头卡住了
撕开一包免煮珍珠,热水泡上两分钟,直接丢进刚刚出锅的奶茶,熟悉的滋味、口感和乐趣都能找回来——完全不必担心买得太多打开吃不完,15克一包的小包装,完美适配了我们自娱自乐改善口味的需求。
放在两年前,想要闭门不出在厨房尝试这种自制手艺,能是能做到,就是成本不菲;且对于三分钟热度的人来说,余料多半要浪费。多囤些牛奶茶叶倒是无所谓,买一大盒珍珠芋圆前,先掂量掂量有没有第二顿吧。
虽然存在感并不突出,但就在近两年的时间中,从珍珠芋圆到坚果炒货,再从碳酸饮料到预制火锅肉丸,形形色色的小包装商品,开始愈发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划算吗?见仁见智。好用吗?同样如此。
所以说,这一波小包装到底是怎么流行起来的?究竟是有意为之的风口,还是市场的选择?
01 都是过度包装惹的祸?
“挺大个盒子就装那么几块一点都不好吃的月饼,可不就是浪费吗? 你把大盒子去掉,剩下的可不就都是小包装吗? ”
不难理解,之所以小包装商品这么不招“勤俭节约”的传统观念待见,最常见的理由就是“浪费”——独立分包的产品形态,确实可以在那些花里胡哨的“礼盒”包装当中找到同类,一来二去,“小包装”和“过度包装”划上等号,都在预料之中。
但是这两个概念还真不是一码事。就连常年被批判“铺张浪费”“过度包装”的包装礼盒,在实际生活中也并没有那么可恶:不妨回想一下,当年收到亲戚送来的精装点心之后,面对各种“金玉其外”的外包装,我们的父母到底有没有一边抱怨一边弃之不顾?
确实肯定会有人一扔了事。但也有许多长辈,会把这些花里胡哨的金属容器洗净,晾干,装上各种票据证件,摆上10年20年。不仅仅是月饼盒子,包括饼干桶和奶粉罐在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各种乍看之下“过度包装”的铁皮容器,纷纷凭借出色的防潮防火防鼠患性能,成为了无数中国家庭收纳生活细软的保管库。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许多礼物性质的产品被新闻媒体批判过“过度包装”,2009年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食品和化妆品》更是提出了明确限制指标和计算方法。尽管如此,直到今天,作为装饰和保护存在的礼品化包装依旧层出不穷——毋宁说,比起能当存钱罐的月饼盒子,如今的包装功能更多样了。
回到开头的问题:怎么理解小包装的“划算”?在单一的角度上,消费者为所有额外的包装多花了钱——骨头越多肉越少。理论上,如果能放弃所有包装,商品的价格大概可以降低;考虑到现实中散装的价格,这么说也并非完全不对。出钱的人这么想无可厚非,但是,散装的好是一种选择,如果你只能选择散装,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02 小包装不仅是体验,更是需求
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可以从实际出发,满足更加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许多代表“传统”的消费习 惯,跟不上新节奏而被逐渐被淘汰,也是理所当然——例如说,北方过冬的传统艺能屯白菜,对于现如今的年轻一代,存在意义愈发稀薄: 都是自己租房住,平时天天加班吃饭只靠外卖,楼道里垒上几垛菜大半年不翻不动,从霜降放到惊蛰除了滋养生虫,哪还能有什么实际意义?
小包装也是一个道理。虽然乍看之下,与碗更大量更足的常规零售包装(就是超市上架的标准款,不是批发散装或者商用装)相比,容量更小的小包装似乎只是额外提高了购物成本——但真好此道的消费者,也有他们的理由。
就以袋装饼干为例。放在从前,我们在超市货架上最常见的品类,是二两左右一包的常规包装,但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品牌纷纷开启了一两甚至不足一两的小包装设计。
多此一举?那可未必——如此一来,每次打开一包饼干,我们都可以毫无压力地一扫而光,既不用顾虑一次吃不完剩下的受潮,又不必担心一次吃太多导致碳水摄入过量。考虑到饼干本身在这个低糖时代的健康顾虑,小包装在此得了一分。
许多高糖高能量、饱腹感强的零食如今都有了隔断版甚至分装版,比如两片一包、一盒8包的锅巴,一桶两小袋的薯片,一袋不足12g的山药脆片等。究其就里,越来越多的独居用户开始面对“吃多了不健康”“剩下受潮”的难题时,小包装就是一种很明智的解决方案。
再例如说迷你摩登罐装的可乐。这种只有200毫升的易拉罐,容量甚至都比不上最标准的牛奶利乐包,然而可乐的第一口总是最爽的,小与大的区别在此有限(实在不行你多喝一罐呗),小罐子却可以有效降低糖分摄入,帮助饮用者做个(自欺欺人的)健康人。
顺便说,即便是以无糖可乐为代表的相对健康的碳酸饮料,如今也不乏小罐版本。原因?可能碳酸饮料本身就有健康顾虑,但在另一方面,确实有人只愿意喝那一小口,就不能成为小可乐存在的理由吗?
小包装的牛肉丸和鱼丸,哪怕是对于非独居的一般家庭来说,实际体验也有妙处:除了吃火锅抓上一把,日常煮汤和炒菜,这类冻品的用量都不大。无论火锅还是汤锅,相比于一锅里只下一种丸子,来上三四种、每样三五颗,成为了许多消费者的共同选择——批发市场常见的什锦海丸基本就是这个用意,但相比于动辄三四公斤的特大包,按照口味定量取用的小包装,对于家庭用户更有价值。
不难发现,小包装的普遍扎根,与当下中国的基础环境脱不开关系:
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大城市独居年轻人人数的居高不下,“独乐乐”型消费催生的小包装产品不在少数,在涉及高糖高热量饮食时就更是如此;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只有父辈和子辈)相比于传统大家庭日渐增加,小包装成为了散装和超巨型包装之外的一种合理选择;
本身消费观念的变化,使一些消费者(尤其年轻人)不再那么价格敏感,至少不再关注特别轻微的性价比差异,转而关注“健康”“时尚”“体验”等新关键词;
丰富的线下购物渠道和便捷的线上购物体验,相比于美帝家庭开车去超市、一买一星期以及部分国家快递半个月才到的尴尬,中国消费者确实更容易做出“少量多次”的购物选择。
综上,小包装成为一种相对合理的选择,就是情理之中了 ——至少其消费者群体,已经用钱包投了票。
03 不再盲目的产业链
现如今这一波小包装商品潮流 的兴起,基本可以视作包装产业又迎来了一轮升级——从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包装材料公司成立算起,作为中国工业化的一环,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包装工业早已深深改变了我们的现代生活,改革开放之后更是明显:
根据包装工业统计年报的记录,从1986年到1991年之间,中国工业 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7.37%,同一时期,国内包装行业的企业数量则以年均10.98%的速度递增; 之后在“八五(1991~1995年)”期间,中国包装产业按照可比价格工业总产值计量,平均年递增高达20.45%,而在1998年,国内整个包装工业产值已经达到1840亿元规模。
这仅仅是个开始,到了2014年的时候,中国包装工业收入已经将近1.7亿元,在全国38个主要工业门类当中,位列第14名。
从一开始毫无美感、靠谱性也堪忧的秸秆纸+草绳粗陋包裹,到现如今愈发贴切我们生活节奏的独立小包装,我们身边的包装工业,进步幅度有目共睹——所以说,在我们身边愈发常见的这些小包装产品,到底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单从结论来看,电商产业的发展,是推动这一波小包装潮流成型的核心理由:在传统的大卖场以及超市销售模式下,厂商能够通过销售渠道收集的有效反馈,往往是非常有限的;即便我们天天抱怨买回家的大袋牛肉丸一吃起码就是小半年,对于这些消费者的真实意见,品牌方依旧知之甚少——因为压根就没有多少靠谱的调研渠道。
退一万步来讲,即便超市方意识到大包装牛丸不再好卖,他们的选择更趋向直接上架小包装的牛肉丸。费那劲跟上游产业链说去改,有必要吗?
但随着电商的发展,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链路逐渐变得更短更通畅,毕竟在网店底下留的意见和差评,可都是一打开就能看见的,统计起人数来也不难。如此一来,品牌商终于可以对自家产品做出及时调整来适应市场变化,符合现如今消费主流人群胃口的小包装商品,就这样成为了新的消费主流。
如今在电商购物中已经相当常见的“带鱼中段”,放到以前可是个稀罕玩意儿。归根结底,鱼贩子敢不敢切出中段来单买,定然是要看有没有不那么价格敏感的老板乐意买单,直接固定出一个SKU来恐怕是非常冒险的。而电商兴起后,卖鱼的一看愿意加钱买中段的消费者那么多,又何乐而不为呢?许多精品化的,性价比较低、但又能满足一部分特定人群需要的产品规格,就是这么出现的。
渠道对产品形态影响的更好例子,大概是完美适配外卖凑单的小袋装辣酱(比如“虎邦”)——在外卖大行其道之前,很难想象这个犄角旮旯的市场会催生好几个新品牌吧?
说到底,不断完善的工业技术,配合逐步完善的商品经济模式,有效推进了消费产品形态的快速迭代。小包装产品的最终流行,可以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到渠成,也可以说是不断进步的消费者的万千选择之一。
04 更多选择才是市场的必然
不仅仅是受众舆论好评如潮。从我们身边的市场销售反馈来看,小包装商品的流行,早已是整个行业的大势所趋:
根据太古可口可乐的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可口可乐正式在中国大陆市场推出摩登罐产品;2019年,太古可口可乐旗下的摩登罐包装碳酸饮料收入增长高达90%,其中被视作新消费趋势的迷你摩登罐,亦实现了20%的增长。
而根据中粮可口可乐2021年上半年年报的数据统计,摩登罐以及迷你摩登罐的销量和收入增长均超过50%,再配合2021年春节期间促销旺季的影响,为中粮旗下的传统汽水销量,带来了超过10%的增速提升。
不仅仅是可口可乐,根据中粮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记录,伴随着零食健康化潮流的加速成长,以及减重减糖潮流的持续升温,多样化的商品消费,愈发成为了市场的趋势主流,容量200ml以下的小包装新品,占据了2021年饮料行业新产品总量的37%:
归根结底,不同世代、不同立场与不同经济实力的消费者,注定会拥有天差地别的消费观念;不管是“买到就是赚到”,还是“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依旧会持续共存下去——而对于日趋完善的市场来说,满足多元化消费的基本需求,才意味着商品经济的未来值得期许。某种商品可能是很好的,但只有那一种商品,则一定是很不好的;包装与规格,同理。
小包装产品,毋宁说是更多种包装、更多种规格的流行,正是成熟市场发展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