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毕业即失业”?如何打通大学毕业生就业

一边是高校毕业生达到历史高点,首次突破1000万人,一边是互联网大厂普遍裁员,教培、房地产等行业招聘量锐减,整体就业形势空前严峻;一边是广大毕业生千军万马在报考公务员的独木桥上不堪拥挤,或一头扎进新兴服务业却四处碰壁,一边是广大基层单位和岗位少人问津,传统制造业仍被“一人难求”的用工荒所困扰,建筑企业工人年龄结构更趋老龄化。

  受新一轮疫情、国际局势变化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今年3月份以来,特别是4月份部分经济指标明显转弱,部分行业和企业困难加剧,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严峻经济形势叠加严峻疫情,稳就业的压力空前陡增,市场主体稳岗难、新增就业岗位总量不足与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当下被社会公众形容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5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云南主持召开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座谈会时强调,更加突出就业优先,着力支持市场主体稳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留工补助、留工培训等政策要加大力度。

  针对当前就业压力和招聘痛点,各地政府及人社部门、招聘平台和人力资源公司都在想方设法优化服务、促进就业,努力弥合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的缝隙。“春风行动”、云招聘、直播招聘、灵活就业、零工经济、弹性工作制等纷纷被催生出来,多种形态和方式不一而足。但若真正实现就业突围,仍待开发岗位增量、优化供需对接、强化技能培训、细化招聘监管、改善就业服务。要千方百计助力求职者稳定就业预期,转变就业取向,提高就业稳定性,促进劳务市场健康发展,稳固民生之本。

  总策划:叶俊东

  统筹实施:周清印、邓伽

  组稿编辑:郑雪婧、李力

  调研采写:王凯、魏梦佳、李倩薇、谢建雯、王莹、王研、王炳坤、武江民、杨绍功、朱程、潘晔、郑钧天、熊家林、杨思琪、孟含琪、林碧锋、李平、林凡诗、周蕊、王丰、孙哲

  之一  :喜忧参半稳就业

  半月谈记者 王凯 魏梦佳 李倩薇 谢建雯 王莹

  受疫情和经济形势影响,当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半月谈记者在北京、山东、四川、辽宁、宁夏等地调研了解到,目前就业市场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应坚持稳字当头,精准施策,协同发力,努力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稳就业举措成效初显

  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人社部等多部委联合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多所高校构建多元化招聘市场,推进毕业生求职、签约、登记等手续“云办理”。

  在农民工就业方面,山东、宁夏、辽宁、湖北等多地实施“春风行动”,全方位开展稳岗留工、返岗复工暖心服务。广西、安徽、福建等地还出台农民工工资保障办法,严惩欠薪行为。

  为助力创业就业工作,人社部、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开展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湖北、江苏等地实施返乡创业计划,均取得良好成效。

  青岛市市北区人社局局长王萍介绍,当地探索以“政策入股”的形式为企业提供“零报酬政策合伙人”服务。自2021年该服务启用以来,当地各类创业人员增加15%,创业贷款增加30%,创业带动就业2000余人。

  稳市场主体是稳就业的关键环节。近期,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南京、青岛等重点城市,通过减税降费、金融支持、产业扶持等政策组合拳,切实为企业稳岗护航。

  成都舞东风超市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该公司董事长张睿说,2020年以来企业经营压力很大,当地的“就业援助基地”政策让企业看到了希望。“如果没有这项政策补助,很可能要被迫裁掉500多名员工。”张睿说,企业还享受了“以工代训”政策,5000余名员工每人每月拿到200元补贴。

  宁夏、天津、河南等多地多管齐下对困难群体进行就业援助。通过职业指导介绍、创业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措施,宁夏一季度实现困难人员就业2243人,较去年同期增长251.6%。

  “稳岗难”“招人难”“满意难”并存

  ——就业总量压力依然不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分析,大学毕业生总数第一次超过1000万,同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还有400万到500万中专毕业生、几十万退伍军人和一定数量中学毕业生等,新增求职人数将达历史新高。然而,目前整体经济形势对稳就业构成巨大压力,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困难较大。

  ——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进工厂,技术技能岗位远不及管理岗位受青睐;大龄劳动者受年龄和技能水平局限,很难在短时间提升技术技能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成都市就业局局长游永志认为,技术人才资源稀缺,一般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难以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明显。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介绍,近些年高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增多,很多人宁可选择继续考研、考公,甚至“二战”考研考公,也不愿意本科毕业就参加就业。当前,研究生供给增加,就业也同样面临困难,这些都会提高失业率。

  ——部分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粗放。从企业管理来看,以代工企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将低劳动成本作为盈利点,缺乏对人力资源科学管理。企业薪酬待遇与劳动者期望有差距,难以吸引求职者,导致人员不断流失。

  ——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仍然是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工学校,部分制造业企业“重使用、轻培养”现象突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受“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影响,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破解就业难需各方合力

  破解就业难,应从思想观念、政策扶持、培训教育等方面下功夫,凝聚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合力。

  3月8日“三八”国际妇女节,南昌市第十九届女性招聘会暨江西财经大学春季校招双选会在位于江西南昌举行,吸引了众多女性和大学生前来参加

  ——正确引导培育青年就业观。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就业服务部副部长于宁宁认为,高校要树立就业育人的理念,指导帮助毕业生理性择业、积极就业、爱岗敬业。加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能培养,支持高校紧密瞄准市场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培训,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

  ——稳定市场主体,加强服务保障。卢锋建议,应通过改善营商环境、稳定企业预期、减税降费等方式激发企业活力。尤其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为其“减负”“输血”和“赋能”。华北电力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栋梁呼吁,加大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奖励力度,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积极推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董海波提出,应鼓励有实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高校合作,搭建线上、线下供需对接平台,提高岗位匹配效率。还有一些基层干部建议,深挖灵活就业活力和潜力,加强城乡劳动者灵活就业劳动保障。

  ——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就业新的增长点、新就业形态不断发展变化,迫切需要劳动者提升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应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相关激励政策、学历鉴定等支持力度,推动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之二:抚平“毕业即失业”焦虑

  半月谈记者 王莹 谢建雯 魏梦佳 王研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受连年疫情影响,一些毕业生实习遇阻、考研考公竞争愈加激烈、海归留学生也纷纷加入求职大军……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不少毕业生出现就业焦虑,亟须加强就业服务、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重建就业信心,稳定就业预期。

  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危机出现情绪波动

  最近两三年来,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部分毕业生担心就业岗位减少、考研考公竞争激烈,对就业的焦虑不安情绪呈现蔓延之势,笼罩着“毕业即失业”的心理阴影。

  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超457万人,比2021年增长了80万人,考研上岸几率有所下降。许多学生一边叫苦不迭,一边在不甘心中准备“二战”。辽宁沈阳大学生张诚(化名)说,自己今年的分数与国家线只差3分,家里支持他继续“二战”。

  互联网、教培等行业大幅裁员,给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冲击,加重了学生内心的不安全感。“以前重视春招的互联网大厂今年几乎无春招,很多企业只招一两人,上百人争一两个岗位的情况比比皆是,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学生小雯说。

  李思彦是北京某211大学的大四学生,今年考研失利后,开始准备春招。他发现,许多互联网头部公司的招聘冷清了许多,而且岗位多以技术类为主,法律专业的他并不占优。“我向8家互联网平台投递简历,1个多月后只有两家回复。”李思彦说,其中一家因疫情招聘被搁置,而参加另一家公司的面试,竞争对手多为硕士研究生,不少人还有海外留学背景。这让他打起退堂鼓,考虑是否二次考研。

  求职遇阻,实习亦不顺。“原计划大三上学期以交换生的身份出国交换半年,因为疫情不得不放弃。在实习方面,一线城市疫情状况不稳定,我不得不选择在家乡实习,没有在顶尖广告公司实习的经历对求职不利。”一名广告学专业学生说。

  为避开“最卷的这一年”,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凸显。一些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表示,有个别毕业生向学校申请延迟毕业,想通过多一年的时间寻找更多实习机会,丰富简历。

  大学生就业难,也与人才供求匹配失衡有关。新产业(41.300, 0.33, 0.81%)、新业态等对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素质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而有些高校盲目追热门,专业布点过多,培养水平不高,达不到新兴行业的用人标准。

  增强就业韧性,摆脱就业恐慌

  受本轮疫情影响,线下春招暂停,校园封闭管理。针对这种不利情况,各地各高校灵活整合资源,助力学生勇闯职涯,增强心理韧性。

  “2月底得知考研失利后,我心里有些慌,是学校就业信息平台和学院党员就业帮扶群里每天滚动的招聘信息让我稳了下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牛艳芸说,由考研转向求职不到1个月的时间,她就成功签约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趋势,东北大学从2020年初开始对就业信息网进行了4次专项升级。今年3月底的一场网络双选会上,71家用人单位提供有效岗位需求4647个,线上双选平台浏览量达9600余人次。

  在宁夏、云南等省份,人社、教育部门等动员全系统力量,从岗位推荐、培训提升、政策引导、兜底帮扶等多渠道助力。宁夏启动为期3个月的联合招聘专场活动,线上持续推出各类行业性、区域性和针对不同人才类别的专场招聘;线下灵活举办“专精小新”现场招聘会,提高就业匹配度。

  云南省人社厅介绍,除继续实施好“云岭大学生就业护航行动”中的“百场千企万岗”系列招聘等活动外,将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00%登记入库、100%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家庭毕业生100%实现就业为目标,开设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窗口,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有针对性的岗位推介、1次职业培训和1次就业见习机会。

  为助力女大学生就业,中国人民大学持续组织女大学生求职专场招聘会,并邀请各行业优秀女性与毕业生交流,内容涵盖女性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培养、职场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经验技巧分享。

  “学生在哪里,就业服务就在哪里”。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征微介绍,学校开展“就业指导进院系、进宿舍、进实验室、进教学楼、进各校区”的“六进”新模式,为学生提供及时便利的就业服务。

  打通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后一公里”

  针对近年的特殊情况和学生具体诉求,高校和相关部门应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缓解毕业生的焦虑、无奈甚至自卑、愤懑等负面情绪。

  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刘铸建议,地方政府、行业产业管理部门和高校应打破部门、行业和职能限制,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结合行业产业发展以及重大项目对人才的需求,构建高校与行业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机制和平台,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就业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解决就业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

  宁夏等地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建议,要继续拓宽多渠道登记未就业毕业生信息,持续关注高校毕业生的状态和心态,细化帮扶台账,强化跟踪服务。同时,各地政府应落实最新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减负纾困、恢复生产,对招录高校毕业生并缴纳社保费的中小微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减少外部风险挑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此外,还应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支持城乡社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平台,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基层治理,聚焦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社会救助、法律援助、法院检察院助理、农业技术等基层人才紧缺领域,在城乡社区开发岗位,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放低身段,脚踏实地,在扎根基层中成长成才。

  之三:扭转“大厂”与工厂的供求错位

  半月谈记者 王炳坤 武江民

  与招聘端“大厂冷、工厂热”形成鲜明对比,求职端“大厂热、工厂冷”倾向依然突出。如何扭转企业和求职者双向选择中的错配现象,调解招聘市场“一头冷一头热”的失衡?

  “大厂”招人放缓,工厂求贤若渴

  智联招聘《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IT、通信、电子、互联网是大学生最期待进入的几类行业,占总调查人数的25.4%。今年一季度在平台登记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和教育(培训、院校)方向求职者同比分别增长62%、42.3%和44.8%,均远超这些行业招聘量的增幅。

  为了进“大厂”,有人在简历上写自己曾连续加班45天,有人总结出“保姆式”教程,包括面试流程、面试问题、作答要点、面试社交等。一些“就业指导老师”常把“大厂某上亿DAU产品任职”或成功拿到多家互联网企业橄榄枝写在最前面,吸引“小白”咨询。

  然而,一个明显事实是,“大厂”减招趋势较为明显。BOSS直聘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互联网行业在平台发布的岗位数同比增长13%,增速处于2019年以来的低点。

  事实上,与“大厂”相比,工厂在招聘中则潜力不小。高端制造业招聘规模同比增长40%,其中工程技术类岗位的招聘规模增幅达到77%,其他像新能源、生物制药、航空等高端制造业的多个细分领域,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幅超过50%。

  BOSS直聘分析师单恭表示,尽管高校毕业生规模不小,但制造业依然被“用工荒”所困扰,人才紧缺既体现在制造业的高端研发和关键技能岗位上,也存在于普通蓝领岗位上。辽宁招才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兵说,1月他走访客户企业发现,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都存在技能人才和普通工人短缺现象。“正因为招工困难,这些企业给我们支付的单个招工费用比去年上涨50%左右。”杨兵说。

  “当下求职者多为Z世代年轻人,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更愿意到工作时间比较灵活、自由度比较大、收益比较高的服务业就业。相比之下,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对职场人的吸引力有限。”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说,正因为如此,年轻人对以“大厂”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有着强烈偏好。

  就业市场难掩结构性矛盾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陈云认为,互联网头部企业在全社会的受关注度都很高,而“大厂”里的“白领”“金领”们,一直是年轻人求职对标的方向。“正因为如此,互联网场域的声音更容易被人们听到,由‘大厂’减招而得出整个就业市场冷清的结论,某些声音显然是被放大了。”

  从招聘市场短期来看,就业压力的确有所加大,但长期来看,这种压力并不完全表现在招工的总量不足上,很大程度上源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企业和求职者在双向选择时存在错位现象。

  ——大学生就业难,职高生反“吃香”。“从我们公司代理招聘的情况看,现在职高生的平均薪酬普遍比大学生高,而且更受企业欢迎。”杨兵说,部分大学生诉求更高,招聘时往往希望高工资、“五险一金”“一周双休”,到岗后一般需要半年以上才能适应环境,掌握基本工作技能。相比之下,职高生有技能,且愿意从基层做起。

  ——零工经济冲击传统行业。除了互联网行业抢人之外,快速发展的零工经济,正在对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形成虹吸效应。“过去活跃在工厂生产线的青壮劳动力正源源不断地从线下走到线上,选择到大城市去送快递和外卖。”单恭表示,当大量年轻劳动力因此离开制造业,我们需提防出现实体经济的“空心化”风险。

  ——短期就业影响劳动技能稳定提升。“招工难,稳工更难。”沈阳人力资源专家曹敬荔说,年轻人喜欢灵活就业,往往干几个月换一个地方,这种倾向让企业偏向于招聘“成手”,而不愿选择“新手”花费时间进行培训,这不利于劳动技能的提升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缓解“错配”

  始于优化服务、改善环境

  “进直播间的小伙伴点点关注,说说自己的求职意向”“会计岗位就点2号链接”……在沈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主播们坐在屏幕前卖力地吆喝着。求职者点击视频下方的链接图标,即可选择企业、投递简历。

  李强介绍,智联招聘开发“职Q社区”、企业评价等功能,供求职者在论坛上交流求职经验、传授面试方法,并对工作过的企业评价打分,便于后来的求职者做出选择。

  35岁的沈阳市民雷立年初以来一直待在家里。3月底,他在朋友推荐下点开快手上的“带岗”直播间,看着弹幕和主播一问一答,他对各种岗位已了然于心,当晚就“下单”心仪的公司。

  沈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工作人员马晓明介绍,自3月下旬沈阳市发生疫情以来,产业园内的五大直播招聘平台累计直播90余场,直播观看人数260余万人次,收到简历9600余份,超3000人签约。

  原先以白领招聘为主的互联网招聘平台,也大力开发蓝领市场。BOSS直聘正式推出一项面向制造业普工的保真职位识别计划——“海螺优选”。“海螺优选”的每个商家,都经过平台审核团队、行业资深人士3轮深度核查,确保商家靠谱。发布岗位后,平台会对岗位提供的薪资、福利、加班情况等92个细节项进行二次核对。

  灵活用工也被中介公司重视。辽宁招才人力2019年上线的灵活用工平台,每年的业务量都翻番增长。杨兵介绍,平台现有上千家公司和数万名自由职业者,企业在平台内发布工作任务,自由职业者就可以自主选择接单干活,企业验收付款给个人。这避免了企业忙时缺人、闲时人员富余的“冷热不均”,也满足了年轻人自由、灵活就业需要。而且,灵活用工平台开具合规的记账凭证,确保“四流合一”财务合规,代征自由职业者个税,确保自由职业者收入合法。

  服务创新,就业理念和就业环境也在更新。袁可2021年毕业后,就职于一家采矿类企业,点开她的朋友圈,里面并不是光秃秃的矿山和偏远的郊区,而是花园式的绿色矿山。“我们的矿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再加上智能化矿山设备的普及,工作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袁可说,“制造业也可以‘高大上’!”

  之四:零工经济,“朝三暮四”为哪般

  半月谈记者 杨绍功 朱程 潘晔

  零工化正成为用工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新表现,其背后是劳动者就业观念的新变化、对工作环境的新需求和对职业发展的新期待。必须重视这些新变化,培养和引导年轻人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就业观,积极营造符合新需求的用工就业环境,才能确保人才资源与高质量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

  “零工”“厂漂”“裸辞”:

  没有奶茶喝也成为辞职理由

  部分年轻人周期性搜索招聘信息,长期从事同一份工作的意愿在降低。不愿做长工、不断换工作的低技术类工人,影响了企业转型升级计划。

  几年前,小林从广西的职业高中毕业,到浙江一带的电子企业做了几年流水线工人。他觉得,进工厂其实也像是打零工。电子企业用工有潮汐效应,用工高峰时招工费用翻倍,劳务中介公司拿得多,分给工人的也会多些,这造成不同批次工人工资有差距。像小林一样,有些年轻人会选择工作几个月就辞职,通过中介公司再进厂,以获得更多中介分成和加薪。

  猎聘网数据显示,“90至95后”平均跳槽周期为2.61年,95后缩短到1.69年。这意味着就业群体跳槽频率上升,选择灵活就业的人变多,不少是极短周期打零工。

  “这些年轻人自我调侃为‘厂漂’,意思是自由地在不同厂区切换,想漂到哪里是哪里。”一名企业负责人说。昆山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希望用长工、成熟工,但现在用工普遍紧张,不得不用短工救急。目前,该公司临时用工人数占公司总人数10%以上,“这样的工人队伍不仅不稳定,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也让企业更容易被中介左右。”

  中介企业却认为,他们也是“零工化”受害者。如果一个员工频繁跳槽,意味着人力资源公司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现在信息非常透明,A企业比B企业给得多,就容易吸引人过去,跳槽留下的窟窿就需要我们再去招人补上,无形中增加成本。”科瑞尔服务外包集团项目部经理周文才说。

  如果说过去打零工主要是因为农忙等因素,影响工作连续性,那么现在年轻一代打零工多数是出于自主选择。小林从电子企业辞职时,并不关心“五险一金”延续,他觉得自己还年轻,外面机会很多,不必“把青春都荒废在流水线上”。

  江苏优仕达猎头公司总经理蔡军说,新生代务工群体更加关注“短期收益”,比如送快递这样日结的岗位。“现在是卖方市场,企业、政府大量投入,大大缩减求职者的机会成本,很多人敢裸辞。”他说。

  在政府等多方协助下,江苏常州一大型项目好不容易从外地招来一批90后年轻工人,又是包机、包车接送,又是送大礼包、安排宿舍,然而,没过半年人就走了一大半。问及这些年轻人辞职的理由,不少人说是因为企业附近没有奶茶卖。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处长徐洁茹感慨说,理由看似“奇葩”,心态却很现实,年轻人不愿被视作劳动“工具人”,更看重舒不舒服、开不开心。

  低龄择业社交化,高龄就业边缘化,

  农民工就业本地化

  河南的小李通过快手“招工会”在南京找到一份工作,他从没想过刷直播间还能刷到工作。“网络直播更年轻态,让求职者更直观地了解企业。”格力电器(31.550, 0.24, 0.77%)(南京)有限公司人事经理王进科介绍,求职者点开直播链接,可以看到企业宣传片,听到招聘人员详细讲解岗位需求,还可以在直播视频下方查询岗位信息、填写报名表,与招聘人员实时互动。尤其是,可以随时把直播分享给朋友,让招聘会变成朋友圈话题,具备一定的社交属性。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多场网络招聘直播活动。一名网友在直播中看到企业食堂的照片时,在评论中发出感慨:“食堂太吸引人了!”企业招聘负责人不失时机介绍起企业后勤服务保障情况,在看直播的不少网友都表示要把这个信息转给朋友。

  在强调“眼缘”的年轻一代看来,类似于“食堂好吃”就可以成为选择在一个地方工作的理由。00后小马的老家在江苏连云港(4.280, 0.07, 1.66%),已在南京一家理发店当学徒近两年。最近看到朋友发的照片:朋友工作的一家海鲜自助餐厅的员工餐很丰富,小马觉得心里痒痒的。“机会合适的话,我也想去试试。跟朋友一起也有个伴。”

  “如果说80年代务工者择业是靠老乡带老乡,90后、00后务工者也有类似之处,只不过他们的工具换成社交软件。”南京市江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社交网络成为年轻务工者择业的有效桥梁。但也有些年轻务工者因过度依赖社交网络,而存在就业观偏差,比如,其中某些人就觉得打工只是跟朋友一起出来闯荡,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更缺少专业技能,于是更多从事餐饮、快递等行业。甚至有不少年轻人觉得大不了回家搞网络直播带货,他们不把在城市稳定就业作为终极追求。

 

,http://www.qncye.com/uploads/allimg/220611/1535026107-0.jpg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打通  打通词条  失业  失业词条  毕业生  毕业生词条  就业  就业词条  毕业  毕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