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都在逃离工厂?
再回到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工厂“用工荒”问题。
从劳动人口总量来看,我国缺人力吗?
根据七普数据,我国现在拥有8.8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38.8岁,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也仍然存在。
那么,在拥有近9亿劳动力的市场上,还招不到人,问题出在哪?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进工厂了?
一个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是“钱少事多”——薪资没有竞争力,或者说,薪酬与劳动强度、工作时间不匹配。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的工厂不是招不到人,而是难以招到能接受低待遇的工人。
在三四线城市,工资水平在三千到四千的工厂非常普遍,这些工厂生产的产品一般利润较低,需要员工多加班,靠数量取胜。
也正是由于产品利润低,所以这类工厂难以在寸土寸金的一二线城市生存,同时也无法给员工较高的工资报酬。
在一二线城市,工厂的薪酬水平大多在四千到六千之间。再往上走,月工资能达到六千到八千的员工,通常工龄较长或者是从事特殊岗位的。
而工资能上到八千的,要么是领导级别,要么就是掌握某种技术的技术员,普通员工要想不通过加班来达到这个水平,是非常困难的。
此外,很多工厂还分淡旺季。旺季的工价普遍偏高,但背后是通宵达旦的超负荷加班和高强度工作。而到了淡季,如果想通过加班来涨工资,却连机会也没有。
还有一些没有什么经验的打工人,找工作遇到了黑厂、黑中介,基本只有被套路的份,辛苦挣的工资被进一步压榨,“想哭都没眼泪”。
千万不要进工厂,坑人。一月工资说是五千,一天十二小时。一天不休息差不多能拿到这个数!
不管住,吃饭不加班就管一顿饭。去年我一个朋友从三月份进厂干到腊月二十五,留了三万还是省吃俭用的,人都瘦了很多。
每天上个厕所都需要叫人顶班,如果大家都忙起来没人有空,就只能一直憋着到下班,实在是非常辛苦”
每月近一万的工资都是用时间堆出来的,而且不是每月都有这么多钱,没有任何额外补贴,更没有五险一金。每天都要在灰尘堆积的环境里拼命干活,吃饭都是在岗位上吃而且饭后无休。
一旦碰到业绩不好的时候,工厂就会先把一线工人的薪资下调,以此来开源节流,辛辛苦苦干一个月,根本拿不到多少钱。
社交平台上像上面这些关于工厂的负面评价,随便一搜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说,工资缺乏吸引力、劳动条件差和工人权益得不到保障,已经成为很多工厂的普遍现象。
现在常拿来与“进工厂”做对比的是“送外卖”,那外卖骑手的收入水平如何?
根据美团数据,2021年上半年,有6成全职骑手的月收入高于5000元,这就已经比很多工厂的薪资都要高了。
根据广州市总工会发布的《2022年广州市主要行业职工薪酬福利集体协商参考信息》,广州大部分外卖从业人员的薪酬达到10万元以上的水平。
而且据业内人士透露,在美团上海骑手的薪资体系中,7000-8000元是平均月收入,月入过万的能占到10%。
此外,在工作内容方面,很多工厂的岗位都以生产流水线为主,每天都是重复简单枯燥的工作,有的还需要白班夜班地倒换,时间长了,“整个人都累垮了”。
而跟工厂比起来,外卖行业的工作时间更加灵活,劳动强度也可以自己掌控,足够努力的话,还能获得较为丰厚的报酬。
所以,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宁愿去做外卖骑手也不进工厂了?
又或者说,如果一个工厂能够交上五险一金,执行八小时工作制,有双休,一个月六千的工资,加班另算,这样的条件还会招不到人吗?答案不言自明。
从某种程度上说,很多工厂招不到人是假的,不舍得提升工人待遇和生活福利,甚至不把员工当人看,才是真的。
留住人,空喊口号没用
对很多人来说,“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工作,是理想的职业状态。
然而,这样的工作真的存在吗?
即使存在,也只可能是就业市场中极少数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市场上大多数求职者都必须有所取舍的进行选择。
如何进行取舍与选择,则主要是看求职者对工作条件的偏好,而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新一代年轻人,在择业观念上,已经与父辈们存在差异了。
除了基本的温饱与物质需求,他们会更看重“马斯洛需求理论”中“自我实现”层面的精神需求,渴求愉悦的工作环境,也会考虑工作中是否能享受到自由和新鲜感。
近年来,“互联网+服务业”创造了许多新职业,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加入,外卖仅是其中之一,而实际上,外卖骑手赚钱也并不容易。
去年4月,北京市人社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王林体验了一天做外卖小哥,12小时送单只赚了41块,直呼“太委屈了,这个钱太不好挣了。”
都不容易,但是,比起工厂流水线让人倍感压抑、束缚的刻板工作氛围,外卖骑手相对灵活和自由的工作时间和内容,会更符合很多年轻人的择业偏好。
换句话说,年轻人选择工作并不单只看工资,而是更看重工作的综合性价比。
在58同城发布的《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中,毕业生最想从事的10个岗位,就没一个是跟工厂车间一线工人有关的,这其实能说明些问题了。
实事求是地说,现在很多流水线的一线岗位,无论是在薪酬水平还是工作氛围上,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都不太够。
虽然现在社会就业压力不小,但想找个比流水线轻松点的工作,其实也没有那么难。
所以,除开部分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岗位缺人是由于员工技能不匹配,现在很多工厂的“用工荒”实际上是年轻人自主选择的结果。
需要追问的是,工厂如何才能破解用工荒难题?
首先要明确,制造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并不需要所谓的“保护”,而得遵循市场规律,不管是智能化发展,还是与服务业进行深度融合,传统制造业都必须直面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
我国很多制造业的企业,确实也是有苦难言,原本就是依靠廉价且大量的劳动力来维持着竞争优势,很难再开出高薪。
而目前,我国劳动力向现代服务业的流动已经是个明显的趋势,传统制造业与其抱怨“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倒不如积极地将这视为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倒逼。
所以,对“留不住人”的工厂来说,只有积极主动适应变化,努力实现升级迭代,向“高效率”方向发展才是根本出路,不然只能等着被市场淘汰。
同时,也只有在员工薪酬待遇提高、工作环境改善和工作成就感提升方面下功夫,才能切切实实增强制造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
否则,光凭“劝说”、“号召”、“呼吁”来吸引年轻人进入工厂,显然是无力且可笑的。
还是那句话,市场机制始终是最有效的调节机制,当制造业的前景和“钱景”出现,求职者自然就会“用脚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