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米再迎组织架构调整
刚开年,小米便迎来了巨变。
1月30日,雷军发布小米内部信宣布,将设立两个集团治理专业委员会,即经营管理委员会(简称经管会)和人力资源委员会,由雷军亲自出任委员会主任。
其中,经管会的阵容相当豪华,包括小米集团CEO雷军、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手机部总裁曾学忠等多位集团高管和事业部负责人。
目前看来,经管会和人力资源委员会几乎包括了小米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业务三大核心业务的全部骨干。
这两个委员会的成立,被雷军称之为“小米治理史上影响深远的变革”,是小米开年来的“第一件大事”。
也就是说,这两个委员会的成立,让小米步入了全新的专业化管理时代,将有助于提高公司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并兼顾未来业务的发展和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组织架构调整对小米来说,早就司空见惯了。
近年来,小米进行了多次组织架构调整,仅2021年初到2021年12月份,小米2021年就进行过35次组织架构调整。
此外,雷军也接连卸任多家小米关联公司。2022年9月,雷军卸任了小米电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1月9日,雷军卸任小米影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第二天,北京小米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雷军卸任董事长,小米投资人刘芹、联合创始人林斌卸任董事。
事实上,在此之前雷军就已退出多家小米关联公司职务,包括小米电子软件董事长,四川银米科技董事长,小米互娱执行董事,小米有品公司董事等。
上个月,小米内部也进行了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原集团总裁王翔卸任,由卢伟冰接任集团总裁,开始操盘手机业务,并继续兼任本集团国际业务部总裁。
与此同时,小米联合创始人洪锋、王川于2022年底退出业务一线。而在近日,小米全球副总裁、印度分部负责人马努·库马尔·贾因(Manu Kumar Jain)在推特宣布离职。
可以看出,近年来,小米及其关联公司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变动相当频繁。
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这几年小米业绩承压,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整治和创新。
2022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小米营收为705亿元,同比下降9.7%,调整后净利润为21.2亿元,同比下降59%。其中,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营收占比为60%,该业务营收同比下降11.1%。
此外,在收入和利润下滑的情况下,小米的研发支出却在上涨。
财报显示,去年第三季度,小米的研发支出为41亿元,同比增长25.7%,公司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达约48%。
可以说,2022年小米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漩涡。
对雷军而言,2023年最要紧的是小米能否摆脱疲态,重新出发。
二、智能手机市场持续低迷
小米的持续承压,其实也间接说明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正面临寒冬。
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7%,全年出货量下降至12 亿,同比大跌15.38%。
该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292万台,同比下降12.6%。2022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
可以说,2022年是所有手机厂商不愿再次经历的“噩梦之年”。
而小米是所有厂商中遭受损失最大的。2022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约为550万部,低于去年同期的930万部。
整个2022年,小米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为1.53亿部(包括小米旗下redmi品牌),同比下降19.8%,位列全球第三。
该季度小米在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印度市场也“翻车”了,全年出货量为2960万部,同比下降26%,跌至印度前五大智能手机品牌榜单的第三位。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中,小米的市场份额为13.7%,位列第五。反观vivo却以18.6%的市场份额,成功坐上了国内市场出货量第一的宝座,远远超过小米。
另一边,专注于完善产品布局的Honor,在2022年第四季度实现了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同比增长,增幅达到34.4%,全年总出货量上升了1200万,跃居第二位。
(图源:IDC咨询)
不过,vivo和Honor只能算是“矮子里拔高个”,从整个市场来看,手机厂商的前景并不乐观。
对手机厂商而言,未来的手机不仅需要满足基本需求,还要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也是因此,去年各大手机品牌都在加快技术创新,争夺高端手机市场。
譬如,折叠屏手机成为了一众厂商发力高端市场的重点。
2022年上半年,折叠屏手机在国内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了70%,超过了110万部;第三季度,我国折叠屏产品单季出货量突破百万,同比增幅约246%,创有史以来最大单季出货量。
有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预计增长52%,达到2270万部,增长率将远远高于市场整体水平。
但是,另有报告显示,在中国高端智能手机的细分市场中,苹果以46%占比荣登榜首,vivo以13%的占比位列第二位,华为占比11%位居第三,荣耀、小米和OPPO依次位列第四至第六位。
换句话说,对国产手机来说,拿下高端市场绝非易事。
就现在而言,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压力加大,各大厂商们还需要开拓出新战场。
三、小米们如何扭转局面?
正是由于市场不景气,各大手机厂商也开始寻找别的突破口。
有的从供应链和操作自研芯片下手,有的开始跨界开咖啡店,做智能汽车进行排兵布阵,试图寻找新的增长点。
以OPPO为例,其确立“三大核心技术”的发展路径,即自研芯片马里亚纳,跨端系统潘塔纳尔,服务个人、家庭和开发者的泛终端智能云“安第斯智能云”。
此外,在2021年4月,OPPO联合了精品咖啡品牌greyboxcoffee打造的宇宙摩卡咖啡馆正式开业。
小米方面,2021年3月,小米正式开启造车之路。对此,小米还定下了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小米汽车正式量产的目标。
2022年有不少媒体曝光了小米汽车的定位、价格、车型等信息,但小米官方那边始终没有回应,小米汽车也不见踪影,当时业内还传出了小米造车不顺的消息。
对此,小米还辟谣称,汽车项目进展顺利,请大家放心。
近日,网上流出一组疑似小米汽车首款车型MS11的外观效果图,再度引起热议,有网友怀疑这是小米的预热手段。
但无论怎么样,小米造车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未来能否实现弯道抢跑估计很快就会有结论了。
事实上,不只是小米,苹果早就盯上了“造车”这个巨大的香饽饽。
2014年,苹果启动“泰坦计划”,派出超过1000名汽车专家和工程师一同开发电动汽车。
2016年有传言称苹果搁置了汽车计划,但2020 年,该计划又重新启动了。
时至今日,“泰坦计划”已开展了8年,苹果汽车却依旧没有面世。
从中也不难看出,拓展业务这条道路并不好走。
但不管怎样,这些互联网科技公司成为“斜杠青年”,本质上都是为了获得新的增长,提升多元营收能力。
对他们来说,只做手机业务,很难突围,只有构建多样化的企业生态,才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由于智能手机市场的形势日渐严峻,今后小米们仍需要一边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一边实现多元化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逆风翻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