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大学校园APP,为什么做不起来?

当提到大学校园APP,你能立马想到什么产品?

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尽相同。

除了被强制要求使用或区域火热APP外,在笔者记忆中,只剩超级课程表、学小易这两款在全国也比较有影响力的产品了。

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183万人。庞大的用户基数,为何仅有这两款大学校园APP被用户所熟知?背后有哪些关键但被忽视的市场规律?

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市场现状

了解一个赛道,首要任务是了解它的市场。

解构大学校园APP市场,我们从用户和产品两个维度展开。

用户上,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研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增长率虽有放缓,但仍然在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183万人;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月均生活费也随之增加,月均收入中位数为1516元,预计2021年中国在校大学生的年度消费规模约为7609亿元,消费潜力巨大。

 

产品上,大学校园APP市场大体可分为社交、工具、生活服务、兼职四大方向,每个方向上均有较为成熟的产品。

 

我们看到,工具产品因其独特的工具属性,更易获得用户的青睐。

在用户量级上,超级课程表已达2400万;学小易APP的下载量级也已突破4000万;生活服务领域更偏向于本地运营,本质是平台,提供基础功能的供给能力。

校园社交领域也一直是大家竞争的赛道,各家纷纷通过自研、投资等方式切入校园社交板块。

自人人网退出舞台后,在用户体量上,目前还没有特别耀眼的选手出现。Summer是目前认可度较高的产品之一,但用户体量也仅在百万级。

选手众多,但大学校园APP真的是一门好做的生意吗?

我的答案是:

“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围绕上文提到的4个细分方向,我们分别来阐述,为何大学校园APP发展道阻且长,究竟存在哪些被忽视但关键的因素?

校园社交类APP

人人网悉数退场后,纵观整个校园社交APP市场,再也没有格外耀眼的产品出现。

目前各家APP切入校园社交有两大思路。

一种是做垂直类校园社交APP产品,代表产品有Summer;一种是以工具作为核心需求满足点,采用迂回的战术,引入轻社交功能,代表产品有超级课程表。

校园社交一直是各家竞争的风水宝地。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最后能长久存活的很少。大部分APP在运营1-2年后,便停止了更新,黯淡收场。

曾经的人人网、班外、果仁等校园社交APP,都风靡一时,后来也出现过许多昙花一现的APP,比如阿里推出的来往,青芒校园APP上线30天内平台认证用户数达1万,次日留存79%等。

问题出在了哪里?

1)模式不易复制,用户规模和增长受困

多数校园社交APP都是从一个高校/地区做起来的。Summer由北大和清华团队联合打造,在这两所高校受到追捧后才尝试向其他地区拓展。模式能跑通的,基本在当地发展的都不错。

但有个既定事实是,一个地区的高校数量,或一个高校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即使再优秀的团队,把装机量做到60%已经是非常不俗的数据。一所学校的数据触顶,想继续增长,就必须横向扩展更多地区的高校。

高校市场规模很大,但这个市场规模是由上千万个分散的部分组成的。每个地区/高校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想直接复制难上加难。

很多APP会选择使用校园大使的方式来管理本校,实现“本校治校”,但本质上两者之间并没有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契约关系,不属于雇佣关系,难有很强的约束力。想找到靠谱且能力强的本校运营人员,难度极高。

即使找到了合适的人选,后期隐性管理成本也非常大,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身份是学生,并不是职员,遇到“失恋、爸妈不让、辅导员禁止、钱太少、太累、怕影响评优……”等情况时,很难有绝对统一的解决方案。

2)用户生命周期较短,变现难

对于校园社交产品来说,新增用户有限(即每年的新生),且每个用户基本只有4年的生命周期(本科阶段)。用户毕业后,走向社会,开启新的生活,遇到新的环境,对校园社交APP的需求会持续走低。在仅有的4年生命周期中,很难找到让用户付费的刚性理由。

校园社交产品不同于广泛类别的社交产品,很难依靠直播等方式实现收入。在用户体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靠广告、会员等方式变现,意义也不大。

3)“校园社交”是不是伪命题?

大家可能注意到,上文列举的社交软件均是垂直的校园社交APP,陌陌、soul这些广泛群体的社交软件并不包含在内。

其实不管是广泛类别的社交产品,还是校园社交产品,我们都需要回归到最本质的问题上,即:网络社交是真需求吗?

这里面存在一系列连锁反应,我以问题的形式抛出:

问题1:你相信网络社交吗?

问题2:见面后,社交软件的价值还有吗?

问题3:脱单了,你还会继续用社交软件吗?

另外,大学校园是半熟人社交,对于学生较少的高校来说,大家基本互相认识,使用社交软件的需求较低。

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决定校园社交APP的用户生命周期和活跃度的数据表现不会特别好。

高中阶段,我们的老师肯定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好好学习,不要着急谈恋爱,等到大学,随便谈。”但真正到了大学,我们才发现,根本无恋爱可谈。

一是大家似乎都没有那么强的谈恋爱欲望,二是大家似乎除了教室和宿舍,基本也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通过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研分析报告》发布的数据也可以看出,社交需要仅占不到3成。

 

工具产品类APP

单从用户体量上来看,工具产品类APP才是王者——超级课程表和学小易这样的产品已经做到了千万的级别。

但细细观察就会发现,用户量大,但似乎变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

问题出在了哪里?

核心在于粘性低,变现差,难以构建消费场景闭环。工具类产品基本分为两大类型,被动型和自主型。

学习通、知到、运动世界校园、雨课堂、易班、完美校园、云班课等产品属于典型的被动型产品,学生使用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学校老师通知,必须使用。

超级课程表、学小易等产品属于自主型。要知道,自主型产品能做到千万级别水平,一定是替用户解决了极大的“麻烦”。

超级课程表定位于为学生提供课程表功能,可手动录入,也可通过教务系统导入,还配有成绩查询等功能,深受高校学生喜爱。据超级课程表官方披露的数据,其用户量突破了2400万。

 

学小易面向大学生群体提供智能解题、拍照答疑、拍照解题等功能(更多的学生则是使用它来搜索答案)。

学小易APP的下载量级也已突破4000万。

 

这类产品虽说是用户自主下载型,但变现也并不比强制下载好。

本质上来说,都是强工具型产品,核心功能免费,通过广告、增值服务等实现付费营收。

想象一下,当你看完课程表,搜完答案后,在工具软件上,你还有其他需求吗?

有,但很弱。

学生使用的频次和粘性非常依赖教学安排,粘性非常低,基本是“用完即走”的状态。

让教与学释放更多能量的雨课堂,以高校课堂为切入口,变现模式为:硬件、软件、增值服务三大方面:

硬件上,推出翻页笔,定价为99元;

软件上,会员套餐分为免费版、16元会员版、66元超级会员版和机构版;

增长服务上,推出雨课件和培训服务,雨课件单套售卖在200-800元。

以教师/学校群体切入,是被动型下载的工具产品的表现,不过变现也并非容易,需要极强的渠道和商务能力。

 

生活服务类APP

这几年,随着小程序和H5的普及,许多产品形态已经不再是APP,但供需关系并没有改变,只是用户端的体验上的不同。

整体而言,在易用和便捷上:小程序 > H5 > APP。

 

食堂订餐和店铺外卖能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余的份额被零食盒子、代取快递、跑腿代办、信息发布、二手交易瓜分。

生活服务类是笔者目前比较看好的一类,因为其和用户需求高度匹配,能切中用户的某一类刚性需求,且不断深入,从而获得利润。

即便如此刚的需求,也存在很多难点,笔者曾经在大学期间进行过校园外卖点餐平台的创业,结合我的经历来谈一下这其中的难点。

1)校园监管政策限制

政策方面是最难突破的关卡,学校具有一票否决权。

校园外卖特别受校园政策的监管要求限制,也是最难攻破的一道关卡。

食品安全向来是高压线,做校园外卖平台,有餐饮经营许可证等证件是最基本的准入门槛。

若学校监管上特别严格,则基本没有存活的可能。目前全国很多高校也在探索自研校园外卖点餐平台。

2)有更强劲的外部竞争者

校园外卖市场,就一定会和美图、饿了么两家进行PK。

如果只是做校内外卖(食堂外卖),口味和品类有限,用户没有新鲜感。

相比起来,美团和饿了么会更全、种类也会更丰富。

如果校园周边特别繁华,则校园外卖点餐平台的生意会非常受影响。

3)能否提供完备的配套服务

校园外卖点餐平台不仅仅是一个平台,其需要满足供需双方的诉求,商家希望餐更快地送出,顾客希望更快地拿到餐。

效率之争上,基本需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即:

为商家安装打印机,用来打印订单,方便快速备餐,手写非常慢,就餐高峰基本没有时间写订单;

为商家储备骑手,商家一般喜欢雇佣学校的学生做兼职,但难度极高,学生就餐的时间有限,工资又不高的情况下很少有学生愿意做。

前者的难度在于,每个外卖点餐平台使用的打印机都不相同,商家并不愿意装多台,非常麻烦。若几个平台之间,订单差距较大,商家就会直接做出舍弃。

后者的难度在于,平台能否管理和配备符合要求的骑手,提升效率,同时还要考虑每天订单量的多少合理配备骑手数量。

4)非完全市场化竞争

高校市场并非完全市场化自由竞争。

如果是本校内的校园外卖,这个问题并不是特别凸显。

如果引入了校外店铺的外卖,校内商铺会出现抵制情况,食堂方面也会向学校施压。

5)需求弱,天花板低

校园外面的需求因地区而异,对于偏远地区、消费力落后的城市高校,校园外卖需要并不会特别强烈。

同时,也和学校的食堂水平和宿舍位置等客观条件强相关。

总而言之,校园外卖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市场。

6)无专业且持续的学生运营团队

取决于这些能否做成的一个特别关键的因素是校园大使带领的本校运营团队,不过这个很难保证质量。

学生的第一主业并非工作,而是学习,因此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职场人,他有多重身份,并不能全身心来负责事情。

另外,面临学业和毕业等问题,精力都会受到限制。

代取快递、跑腿代办、信息发布、二手交易瓜分等功能,有的平台会选择其中几个适合本平台用户需求的功能加入校园外卖点餐平台中,还有的平台会选择索性做一个全面的APP。

学生兼职类APP

学生兼职类APP,整个行业的口碑和名声都不是太好,这可能也是整个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三个核心问题:用户侧需求是否足够多且大?供给侧真的有那么多优质靠谱的兼职吗?平台如何监管兼职的真实性?

1)用户侧需求是否足够多且大?

学生的首要任务和目的是学习,兼职是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衍生出的需求。对于必须以兼职打工赚钱生活费的学生来说,学校也会提供多元化的勤工俭学机会和岗位。

毕业生对实习和校招的需求是刚需,很多招聘类APP会将兼职作为其中的一个板块。单独以兼职作为主要功能的APP,需要考虑用户需求是否足够多且强烈。

2)供给侧真的有那么多优质靠谱的兼职吗?

靠谱和优质是两个层次的需求。

正如上文所说,兼职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多不靠谱。靠谱的兼职工作是真实存在的,但市场上看到的,更多的是以兼职为由进行的诈骗和剥削劳动力。

笔者曾经使用过国内某知名兼职APP,很多岗位表述的极具吸引力,既靠谱又优质;但真实沟通后,发现和描述的相差甚远。

大学生其实更追求优质的兼职工作。

不同于日本的建筑、护理等兼职工种,打开知名的大学生兼职APP,见到的是发单、客服、酒店服务员等没有过多技术含量且工资低的兼职。

根据兼职市场蓝皮书的报告分析,现在的90后更多的是想通过兼职锻炼自己,比如找一些家教的兼职,因为他们很多人其实并不缺钱,所以需求点在于能够长见识或者学到知识。

另外,每个人对于优质的定义并不相同,距离、时薪、工作时间、和所学专业匹配度等都可能成为判断的因素。

整个主要的矛盾是在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需求难以匹配,许多兼职平台的运营者只看到了职位的发布,却没去研究这些职位到底是不是学生所喜欢。

3)平台如何监管兼职的真实性?

大学生是一个没有真实接触社会的群体,他们懵懂,但对一切充满好奇和期待。但兼职APP上充斥的虚假信息层出不穷,很多APP是不需要经过任何资质审核就可以发布岗位的。平台默许的背后,是数据增长的野心在不断作崇。

另外,即便是经过了认证资质的企业,就真的正规吗?就真的不会有任何问题吗?套壳进行诈骗的案例已经数不胜数,这其中,平台能行之有效的监管空间又有多少呢?

这三个问题一直困扰兼职类APP的发展,到如今仍然没有特别好的答案。

大学校园APP发展,道阻且长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大学校园APP就完全没有机会了?

当然不是。

只是目前,这些问题确实阻碍了发展,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探索,找到它们的解。

写这篇文章时,一直在思考到底怎样的APP能算是成功走向全国校园,成为现象级产品?

我发现了一个比较粗糙的判断方法:你可以看看每年高校新生开学季的推文里有没有你的APP推荐。

 

随着校园和社会的边界越发模糊,很多商业机会将被彻底改变。未来,大学校园APP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和惨痛。

每个地区都可以有小而美的校园APP,但想做到全国市场,难度确实很大。

潮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奔腾翻涌,永无止息。

无数创业者在这里奉献青春,试图圆梦自己的理想和愿景。

这是一个可以讲故事的市场,多少心悸在暗潮涌动。

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这个故事似乎并没有那么好讲。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起来  起来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校园  校园词条  大学  大学词条  APP  APP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