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谁上缴了智商税?谁又迎来涨声?
在新冠疫情肆虐下的3年,焦虑、紧张以及恐惧笼罩着每一个人,因此迫切需要“救世主”来拯救。
正是抓住了大众这种心理,在经历了双黄连、医用口罩、疫苗等相继爆火后,如今一款名为“千金藤素”的新药又掀起了一股“妖风”,“千金藤素”概念股瞬间火爆。
可谓沾边必涨,并且这种涨并非小打小闹,而是直拉涨停板。
当然,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在上市公司接连澄清下,对于“千金藤素”的炒作也迅速降温。
回归理性后,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千金藤素”以及客观分析治疗效果、研发进度,实际距离人们“理想”的效果还有多远要走?
另值得注意的是,一家有望成为“国产抗新冠”的药企随着临床试验进入收尾阶段而备受资本市场关注,虽目前经历短暂阵痛期,不受投资者“待见”,但或是真正的“黑马”。
01 火与不火中间似乎仅隔着“炒作”
“千金藤素”之所以近期赚足了资本眼球,成为“网红”词汇,并一度冲上网络热搜,主要源于一则媒体消息。
据科技日报报道,5月10日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童贻刚等科学家发现的新冠治疗新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了解,童贻刚团队的发明专利名称为《穿山甲冠状病毒xCoV及其应用和药物抗冠状病毒感染的应用》,并据专利说明书显示,发明人从海关查获的死亡穿山甲中分离并培养出一株新的冠状病毒xCoV,称为穿山甲冠状病毒xCoV,其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的S蛋白同源性达92.5%,是迄今为止成功分离培养的与后者同源性最高的病毒。基于该筛选模型,选出了千金藤素等抗新冠病毒的活性药物。
同时,专利说明书还显示,10uM(微摩尔/升)的千金藤素抑制冠状病毒复制的倍数为15393倍。简单理解为,只需要10微摩尔/升的千金藤素药物,就可以将15393个病毒消灭得只剩下一个。对此,童贻刚教授表示,“从目前的研究数据看,该药物抑制新冠病毒的能力,在所有人类发现的新冠病毒抑制剂中排名靠前”。
据公开资料显示,千金藤素最早被用于中药,临床超过40年,是白细胞增生药,能促进骨髓组织增生,从而升高白细胞。主要用于白细胞减少症,可使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从而产生升高白细胞作用,同样也可用于因肿瘤化疗、放疗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在炒作下,一直默默无闻的中药材千金藤价格近期出现较大涨幅,市场价格从10元/公斤大涨1.5倍至25元/公斤,部分药商报价更是高达65元/公斤。在巨额报价面前,仍出现“抢购潮”。
02 风头过后,散户又成“接盘侠”
亮眼的数据加上媒体的渲染,基于“千金藤素”的炒作由此诞生,相关概念股相继暴涨。
笔者关注到,华北制药(600812.SH)、大理药业(603963.SH)、东宝生物(300239.SZ)、诚达药业(301201.SZ)、振东制药(300158.SZ)、千金药业(600479.SH)以及生物谷(833266.BJ)被炒的最为凶猛,部分“概念股”更是连拉两个涨停板。
以华北制药为例,5月13日、14日两日连拉两个涨停板,由5月12日的收盘价6.72元/股“跳跃式”增长至5月16日的收盘价8.13元/股,短短2日市值暴涨逾24亿元。
资料来源:富途牛牛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上述A股药企多与千金藤素相关业务无关,但这并不妨碍股价的暴涨。
资本炒作的风卷残云之下,股民已彻底失去仅存的一点理智。
就拿最接近“千金藤素”的千金药业来说,虽然名字极为贴近,但压根没有千金藤素相关产品;再如大理药业,同样没有千金藤素相关产品,但仅仅因与云南白药旗下的大理药业重名也迎来暴涨。
据童贻刚直播提及以及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显示,目前国内仅有4家企业拥有千金藤素片的生产批号,分别为沈阳管城制药有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白药集团大理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云南生物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日期在2020年4月至7月,规格均为每片重0.05g(含千金藤素20mg),但上述公司目前均没有实际生产,国内也无法购买该款药品。
资料来源: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官网
事实一目了然,上述A股公司股价暴涨基本上都是在蹭热度炒作而已。
随后,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做出澄清,均表示公司业务与千金藤素并无关联或贡献较小。此外,还有振东制药、诚志股份等在内的10多家公司表示,公司主要业务压根未涉及千金藤素。
随着与千金藤素“乌龙”关系的撇清,5月18日中药股普遍走低,多数当日跌超8%。
其中以生物谷跌幅最为明显,股价迎来“坐山车”般大起大落,5月18日报收11.08元/股,跌幅16.69%,随后小幅增长,5月20日报收11.94元/股。
资料来源:Wind
笔者很想问一下,为何受伤的总是“散户”?
随着上市公司的澄清,大部分主力资金都在撤离“千金藤素”概念股,而“后知后觉”的散户仍在追涨道路越走越远,这必然会再次上演“主力拉高出货,散户接盘”的戏剧。
哪怕后知后觉,即使尚存一点理智的散户也不至于被收割“韭菜”啊。
要知道,药物研发一般情况下需要经历多重步骤,从体外实验到临床前体内实验,再到人体临床试验,最后到上市申请、药监部门审批,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童贻刚团队仅仅才走到了第一步,这距人们“理想”的效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据原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研究副教授张洪涛表示,“‘抑制病毒复制15393倍’这一数据在某种程度上没那么重要,因为在体外,例如使用酒精同样也可以使病毒减少上万倍”。
03 舒泰神或为真正“黑马”
古语有云,“只要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随着一款治疗新冠肺炎重症的单抗药物临床试验进入收尾阶段,舒泰神(300204.SZ)走进了公众视野。事实上,早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不久,上述项目就已经增加用于新冠病毒肺炎感染者降低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和用于新冠病毒肺炎感染所致重症肺炎的治疗2项适应症的新药临床申请。
据4月28日舒泰神董事长周志文在投资者平台表示,“公司BDB-001项目II/III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已进入收尾阶段,待有具体结果会及时公布”。
据公开资料显示,BDB-001注射液是一种针对Ca5靶点的单抗药物,由德国InflaRx公司开发,舒泰神全资子公司北京德丰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获得授权,拥有该药的中国独家许可权益。而C5a是补体系统的一种重要蛋白,它是天然免疫系统的基本武器,当细菌入侵人体时,补体系统产生攻膜复合物,能够在细菌表面打洞,溶解、杀死病原体。
对此,舒泰神表示,“当前德国InflaRx公已于3月底发布最新临床数据,从此前公布的数据来看,五种统计方法中四种成功,治疗效果稳健且显著”。同时德国研究团队Riedemann教授还表示,“预期今年将小分子C5aR抑制剂INF—904用于人体试验”。
据悉,舒泰神是以研发、生产和销售生物制品为主的制药企业,主要从事生物制品和部分化学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已自主研制开发了国家一类新药——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苏肽生”和国内唯一具有清肠和便秘两个适应症的清肠便秘类药物——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舒泰清”。2016年苏肽生收入12.39亿元,对营收贡献率高达近90%。
但上天可能和舒泰神开了个玩笑,2017年版医保报销范围被调整,限定为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或正己烷中毒,叠加行业政策等影响,苏肽生市场规模开始出现萎缩,步入2018年,苏肽生营收腰斩至5.48亿元,对营收贡献率也降至不足70%,但仍是其最主要收入来源。次年苏肽生又被调整出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这直接导致苏肽生当期营收同比下滑37%至仅3.43亿元。2020年以后,舒泰清收入已超过苏肽生,代替后者成为其最主要收入来源。但与苏肽生所创造出2017年超11亿元的营收相比,舒泰神最高还不足4亿元,营收规模相对较小。
资料来源:Wind
当然,随着苏肽生收入的明显缩减,舒泰神营业总收入也在持续下滑,由2016年的14.03亿元减少近10亿元至4.25亿元,虽然2021年同比增长37.41%至5.84亿元,但仍未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再看盈利能力,自2020年以来舒泰神持续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至2022年一季度分别亏损1.6亿元、2.13亿元和0.24亿元。
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营收、利润均走下坡路的情况下,舒泰神仍保持较大规模的研发支出,2020年至2022年一季度分别为2.44亿元、3.63亿元和0.58亿元,对利润形成极大侵蚀。
从当前舒泰神研发管线来看,主要研发平台包括C5a和小核酸基因药物研发平台,所研发的药物都是以治愈乙肝和艾滋病为目标。
随着巨额研发投入所带来的商业化,在研发产品获批上市之时,就是舒泰神估值重塑之时,有望成为真正的“黑马”。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谁上缴了智商税?谁又迎来涨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