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凌晨,知网宣布向个人开放查重。这是在机构用户以外,知网首次向个人用户开放查重服务。此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展开调查,知网表示坚决支持,全力配合。开放个人查重释放了知网就反垄断的积极信号,而且价格似乎很“亲民”,1.5元/千字。
知网垄断了什么?之前只向机构用户开放,很多不想最后环节因查重影响毕业流程的学生,会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光顾其他市场化平台,及时掌握论文重复率。由于高校仍以知网为权威查重渠道,这些平台的叫卖广告多半是查重率逼近知网,接近程度越高,价格自然也不菲。一篇3万余字的硕士论文,动辄数百元查重费。知网的这一宣告,有利于矫正市场的乱收费现象。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知网真正垄断的是海量的学术资源。
目前,知网的“大而全”是其他学术搜索平台难以企及的。数据显示,近十年来知网毛利率迅速攀升,超过50%,轻松碾压近九成A股上市公司。依靠长年深耕电子学术出版,知网织就了一张庞大的垄断之网。资本和利润的快速积累不仅因为新兴市场发展快速,也源于电子学术出版这个“一本万利”的商业模式。
科研工作者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更加看重作品和成果的传播效果,加之早年我国学术界知识产权及版权意识比较薄弱,很多作者在发表学术作品时并未与期刊签订版权转让协议。数字化转型时代,电子化学术期刊比纸质印刷品有着天然的流通优势,是宣传、传播与扩大影响力的最佳途径。为了第一时间获得广泛传播,学术期刊往往将与知网的合作看作是互惠关系。期刊看中流通,平台看中资源聚集,因此很多期刊并未与平台签订严格的受益分成约束。这也是知网资源原始积累时期成本极低的重要原因。
凭借2亿多篇中文文献,1万余种期刊,知网收获了3万多个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以及全文年下载量超过23亿篇的巨额流量。如此庞大的覆盖面,令知网有了十足的抬价底气,接连有高校及学术机构遭遇了大幅涨价、谈判不畅的经历。在这张大网笼罩下,个人和机构用户进退两难,合作意味着接受高价,不合作则意味着作品失去流动和传播的主要渠道。
知网是个很大的封闭岛,但并不意味着岛的数量多了,封闭的局面就会自然改变。学术出版业在世界范围存续了近百年,开放获取学术资源依然只是部分实现,且面临着争论。知网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作为定位,但这一定位毕竟不是公益项目,市场化的运作,势必绕不开商业模式的设计。
由谁付费,成为关键。知网的商业模式是传统的用户付费思维。用户付费就变成了知识付费,为获得知识向平台付费。而主要的付费者大多是知识的生产者本身。这就出现了一个学术出版业经典的怪现象。科研工作者免费平台供给知识,为生产更多的知识,但却需要花钱下载自己和同行的论文。用户付费购买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术资源的传播和共享。
倡导知识开放的声音认为,学术资源应免费向公众开放。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开放获取(OA)被全球众多出版商尝试。比如,2005年以来,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发表了100万篇一经出版就免费开放给所有人的论文。但无论怎么开放,以什么形式开放,这些模式都需要解决“羊毛出在谁身上”的问题,确定成本分担方式、利润来源渠道,以维持商业模式运转。
比如,金色开放获取(Gold OA)模式的开放程度较高,出版社免费将论文分享到互联网上,不向读者收取费用,但需要作者、科研或其他支持机构支付论文处理费用。更高级别的钻石开放获取(Diamond OA)模式,出版方承担所有成本,既不向读者收费,也不向作者收费,但此种模式通常用于有稳定预算来源的大学出版机构。
以全球学术出版业的探索和现状反观知网,改变一网垄断的局面可以有多种途径。比如,短期内,可以通过行政规制手段促使知网回归合理价格区间。中长期,鼓励培育其他平台加快发展,推动市场结构多元化,但这需要假以时日,毕竟知网已经积累了其他机构可能在短期内难以企及的资源。另外,从用户使用便捷度的角度,也有声音担心如果知网被拆分,会出现搜索平台碎片化的局面,“一站式”查询有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多头搜索,可能给使用者带来新的困扰。
从垄断走向基于用户付费模式的有序竞争,再到免费开放获取,不是简单的三级跳。虽然一些国际出版机构已经开始尝试资源开放,但依然在摸索理想模式的道路上。金色开放获取(Gold OA),作者根据支付意愿有选择开放与否的权力,仍有大量的文献处于用户付费的状态。钻石开放获取(Diamond OA)对出版机构的财力和盈利取向有特定要求。英文文献各式数据库繁多,个人用户多头搜索,机构用户重复购买都有存在。如何在资源整合、自由开放之间找到黄金分割点?需要更多系统化制度性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