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手里没有腾讯公司的分析数据,但仅仅凭借个人的感受以及朋友圈里的内容,完全可以得出结论,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减少打开朋友圈的次数,在朋友圈驻留的时间也在减少。
据说,聊天是人类最重要的打发时间方式,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交流方式,聊天就和空气一样,很重要,但没人会很在乎。聊天是一种无意识,无计划,无目的的行为。所以,当腾讯开发出来QQ和微信帮助我们和更多人更方便的聊天之后,腾讯就变成了中国最厉害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群”成为了社交工具中的必备,所谓的社群营销也就成为了热门。也就是在社群营销被重视之后,聊天变得不再“无意识、无计划、无目的”,聊天变成了意识清楚、计划周密、目的直接的营销活动。于是,美好的时代结束了,不管是群还是朋友圈,都开始商业化、组织化、管理化,人们也开始选择逃离。
朋友圈不同于群,虽然有屏蔽朋友发言或者让朋友看不到自己发言的功能,可是,朋友圈却是增加微信黏性的最佳工具。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没有朋友圈,我们一定是在只有需要和人联系的时候才会打开微信,而有了朋友圈,我们只要一有时间,就忍不住好奇的去看看,朋友圈里发生了什么,微信从主动应用变成了被动接收,而这种被动接收信息的能力才让微信具备了媒体属性。
微信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交平台,这种社交属性催生了大量的社交应用,比如微信读书、微信运动,每个人都可以“偷窥”到朋友们的生活,也能借助朋友圈了解朋友们的社会状况。于是,在朋友圈中,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一个人的爱好和志趣,朋友圈成为了一个人在互联网上的“真实”倒影。
当然,也正是微信朋友圈具备的典型的社交媒体的属性,让其成为了广告载体。不仅微信官方开始向里面塞进去五花八门的据说是大数据定向的针对性广告,更多的是朋友们开始有意识的利用朋友圈这个阵地发送自己的私家广告,做微商的要发布产品消息,做媒体的可发布自己的观念和文章,做培训的还要发布各种微信群讲座。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以前微信朋友圈里主要是大家晒的私生活照片或者分享的知识信息,包括吃了什么美食、去了什么旅游景点、生活中有什么趣事等等,这些都是大家借助朋友圈“偷窥”的目标,可是,现在的朋友圈变成了广告集散地,除了什么需要买,就是什么不能吃,刷很多屏过去都难以见到几条有价值的信息,人们也就变得越来越懒得在其上浪费更多的时间。
据心理学家说,人的视野和接触的范围越窄,就越容易幸福,圈子越大,焦虑和担忧就越多,幸福感往往就越低。我们已经看到,朋友圈里的正能量主要来自心灵鸡汤,而这些鸡汤时间长了也不会有太多的新意,生活依然照旧,鸡汤喝一点可以,但喝多了一定会腻。此外,朋友圈里更多的是负能量,人们最愿意传播的一定是那些负面的社会事件,各种耸人听闻的小道消息、明星丑闻和社会苦难、各种求助与底层的渴望,看多了连睡觉都不会安稳,更谈不上提高幸福感。
人总是惧怕孤独,社交是人类的第三层次的需求,而朋友圈缓解了现代社会高压力快节奏少交往的人们的心理压力,满足了好奇人,也使得“关注”与“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所以,朋友圈绝对是微信为我们提供的好场所,也是移动互联网碎片化时代的生存场景之一。
其实,借助朋友圈,微信也一直在希望找到突破QQ的赢利模式,朋友圈广告就是一次重要的探索,后来的“红包看照片”也是一次尝试,可是,最终,微信都淡化了这些商业变现,因为,朋友圈的不纯洁已经很严重,如果微信官方再去添乱,朋友圈很可能不再是微信的亮点,极有可能成为压垮微信的稻草。
随着朋友的日渐增多,朋友圈在很多人的微信中已经变成了大广场,人们不再愿意将更多的私密信息分享到朋友圈了,在里面说话也变得小心谨慎,大量的没有价值的信息泛滥之后,人们也开始不再频繁的点开朋友圈而乐此不疲。当然,朋友圈里的图片和小视频也让很多对流量斤斤计较的人受不了了,只好少用甚至不用。
有人说,随着人们使用习惯的变迁,微信正在被不同的当成不同的工具,会体现不同的价值。比如, 有人拿微信赚钱,也有人因微信受骗;有人兴趣盎然地跟圈里好友比着游戏排名,也有人更在意运动和读书的榜单;有人被其绑架浪费着生命,也有人利用它学习进步更新着自己的思想。但是,这样分化之后的朋友圈里,赚钱的还能赚到吗,学习的还能学习到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往往还具有同一性,也许,朋友圈的繁荣也正在达到自己的断点,断点之后的微信向何处去,确实值得好好深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