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底捞披露了2018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69.69亿元、16.46亿元,同比分别增加59.53%、38.1%。
业绩的高速增长,与海底捞提速开店扩张有关。仅过去一年,海底捞新开门店数达200家,全球餐饮门店数增至466家,会员数量超过3600万。
不过,业内正在关注的事情是,在疯狂扩张之际,海底捞也暴露同店销售额增速下降的问题。截至去年底,其同店销售额增速下降8%,其中二线城市的增速下跌幅度最大为10.2%。
根据其年报,在疯狂扩张之际,海底捞暴露同店销售额增速下降的问题。截至去年底,其同店销售额增速下降8%,其中二线城市的增速下跌幅度最大为10.2%。
年报显示,海底捞2018年营业收入为169.69亿元,同比增长59.5%;公司拥有人应占净利润为16.46亿元,同比增长60.3%。每股基本盈利为0.33元,拟派发末期股息每股0.076港元。
公司整体收入由餐厅经营收入、外卖业务和调味品和食材销售组成。其中,餐厅经营收入增长58.8%为164.9亿元,占总营收比例高达97.2%;外卖业务收入占2.1%;调味品和食材销售占0.3%。
据了解,海底捞经营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开的门店。2018年海底捞新开了200家餐厅,全球门店数量从2017年末的273家增至2018年末的466家,其中430家位于中国大陆的109个城市,36家分布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及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地。海底捞表示,2019年将继续战略性扩展餐厅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到2017年,海底捞的同店销售额均保持14%的增长率,但是,2018年同店销售增速仅6.2%,增速下跌近8%。二线城市的增速下跌幅度最大为10.2%,从上年的14.5%下降到4.3%,拖累了整体增速。一线城市保持11.3%的增速,三线城市次之为10.6%。
门店快速扩张,其成本也快速上涨。2018年,其原材料成本、员工成本、物业成本、水电开支等占营收比例分别上涨0.3%、0.3%、0.1%及0.2%。其中,员工成本达到50.16亿元,同比增长60.8%。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一二线城市日趋饱和,随着整个经济的宏观放缓,三四线消费者的购买力以及消费力有所下降,海底捞如果继续保持高速扩张就存在一定的隐忧和风险了。”
的确随着一二线城市市场的饱和,海底捞的扩张方向就是三线以下的小城市了。一位餐饮人认为,对于这样的城市来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是高于一般的火锅店的,人们在选择上或许并不会偏向服务为主的店面,长此以往,海底捞的业务收入增速也会下降,无法达到现在的高水平。
之前,就有很多火锅从业者认为,海底捞的产品本身并没有特色。“当提高服务质量就能带来客流量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后,海底捞的优势就会逐渐减弱。”一位餐饮人提出,靠出售服务而火绝非长久之计,任何一家餐饮界的百年老店都是靠独特的菜品抵挡住了时间洪流。海底捞要长期发展,不能只是吸引消费者的好奇心和体验感,重要的还是顾客对菜品对回头率,因此,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
就目前来说,其开店的速度过快,也会造成利润率的下滑,毕竟开店有很大的支出,时间长了,这些资本开支会转化为成本,影响到利润。而且开店数量密集的话,有些店铺在期内还未能实现很高的收入,或者开始盈利,所以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利润率。
而在上市的情况下,其股价很有可能存在做空的机会,一如之前的周黑鸭。
海底捞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吃货的心, 不过,强如海底捞还是有一定的瓶颈,毕竟市场是多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