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2017年沈阳创业扶持政策,创业环境与条件。事实性说明要备注出来沿用往年政策,如有变动,请以官网公布为准。关注政策改革栏目的朋友们欢迎阅读本文哦,更多资讯尽在独特网,敬请阅读和关注!
沈阳创业扶持政策
贷款最长期限2年后,一次性偿还本金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背景下,创业担保贷款是促进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等自主创业、主动就业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小企业发展活力、促进小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的重要手段。
10月22日,由沈阳日报与沈阳市政务公开办联办的“民生连线”栏目本期聚焦创业贷款扶持政策问题。现场热线不断,沈阳市民针对哪些人群可以申请创业贷款、贷款后偿还政策、贷款需要哪些手续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专家一一详细解答。
本期嘉宾沈阳市再就业贷款担保中心主任宋军、沈阳市再就业贷款担保中心工作人员、刘在勇。
2015年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小额担保贷款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进一步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扶持力度,扩大创业担保贷款借款人范围。在2014年取消借款人本市户籍限制,放宽对有商业银行贷款记录的借款人放贷限制的基础上,2015年的新政策再次将借款人的范围扩大到有创业要求、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就业重点群体和困难人员。
增加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微利项目种类。在2014年的微利项目由原来家庭手工业、物业维修、零售配送、文体服务等30项微利项目基础上,2015年新政策再次调整为劳动者自主创业的项目(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均可纳入财政贴息范围。
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2015年继续提高贷款额度,将个人贷款最高额度统一由8万元提高到10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最高额度从20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
加大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扶持力度。2015年的新政策将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吸纳失业人员比例从企业实有职工总数30%的要求降低到15%,大大降低了可以享受财政贴息贷款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进入门槛。
简化贷款步骤只需三步完成
市财政根据实际情况取消原来街道和社区审核推荐环节,改原来5个环节变3个环节,由人社部门直接与借款人和小企业对接,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市民、小企业申请贷款可直接向所在区人社部门申请,经人社部门审核后交由银行进行放款。压缩时限,将原有个人小额贷款工作时限从至少37工作日缩短到18个工作日,明确小企业贷款时限为23个工作日。对各贷款经办部门所需经办时间作出明确规定。
推行一站式服务。市财政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推进各区、县(市)人社部门、担保机构、金融经办机构等提供审批、担保、贷款发放的“一站式”绿色通道服务,保证绿色通道服务的有效畅通。目前,除市本级创业担保贷款经办部门已实现“一站式”服务外,和平、沈北等5个区、县(市)创业担保贷款经办部门先后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不但方便了贷款业务办理,提高了借款人的贷款积极性,更体现了经办部门换位思考予民方便的服务理念。
加大财政投入降低借款人负担
按照“满足贷款需求、财政足额安排”的原则,财政筹集担保基金规模由2003年100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1亿元,2014年和2015年市财政又陆续投入8500万元担保基金用于推动全市创业担保贷款工作,使目前全市担保基金总量达到1.95亿元。按照担保基金5倍放大用于贷款,全市创业担保贷款可发放规模达9.75亿元。
个人贷款利息由财政部门全额承担,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财政部门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
为进一步减轻小企业贷款负担,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在原有贷款贴息政策基础上,市级担保机构对小企业提供全额担保,由市财政对担保费的50%给予补助。
创业环境与条件
近年来,沈阳市青年自主创业数量快速增长,特别是沈阳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意见后,沈城青年创业激情再次被点燃。如何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如何扶持青年创业?在“2017年沈阳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集中活动”中,多位来自企业界、学术界、法律界的大咖与80后、90后青年创业者代表开展了思想碰撞和头脑风暴,“把脉”沈城未来振兴发展。
活动中,来自京东东北公司等电商企业和青创企业负责人分别介绍了企业发展和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营造创业生态环境、强化人才培养、加大政策和金融扶持等建议。“今天参会的一群靠谱的80后、90后创业青年,让我感到明快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前景光明。政府、创业者、投资者三方要分别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实现共赢。”沈阳市政协常委、沈阳理工大学教授巴俊宇说。
沈阳市人大代表,省基金业协会会长、沈阳市家庭服务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赵海林表示,在创业过程中要弘扬一种精神,就是“富于冒险、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企业家精神,也是全社会都应该弘扬的一种社会精神。
除了精神动力和资金支持,沈阳市人大代表、辽宁恒生能源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廖野清认为,企业更需要的是信息和人才。政府应搭建畅通高效的信息对接平台和人才对接平台,切实去行政化,减少政府审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