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领域的第一批先行者们,希望把学生和老师拉到在线平台上,远程授课。而实际上,教师、医生、律师这三大群体是最难直接迁移到线上的,因为求学、就医和寻求法律援助,这些都是典型的“场景消费”,更大的市场依然在线下。不过相比医生和律师,教师这个群体更早进入“自由职业”范畴。于是,“教育O2O”的概念成了新一轮爆发,资本也开始向上门授课“家教一对一”创业模式倾斜。
资本有多热?来看看今年以来的融资:今年3月,专注上门授课的平台“跟谁学”(genshuixue.com)宣布获得了A轮融资;6月,家教O2O平台老师好(5teacher.com)近日宣布,已于去年11月获得近千万美元A轮投资,海纳亚洲创投(SIG)参投;主打基于地理位置派老师的“轻轻家教”也宣布完成了B+轮融资;“请他教”也在差不多时间宣布完成了A轮融资,这个平台上除了囊括K12教育的基础学科辅导,还包括出国留学培训。
大量创业公司切入家教一对一切市场,甚至连公司名字都起的好像约好了似的......和所有上门服务O2O一样,家教O2O市场上也出现了两种创业模式:滴滴模式和Uber模式。哪一种模式更适合中国人? 先从行业两大痛点说起:
痛点一:如何实现“匹配”
学生找教师、类似患者医生,归根结底是一个“匹配”问题。匹配问题的本质又类似“滴滴模式”和“Uber模式”之争。中国特色的家教市场以K12为例,往往是师资资源更稀缺,师资规模小于用户规模,所有平台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找到好老师。
比如“跟谁学”的逻辑是做一个大而全的平台,甚至还能找到上门教你学舞蹈、学烘焙的兴趣类教师;而以“老师好”为代表的平台,平台同教师的捆绑程度更高,推荐教师的机制也是Uber模式——也就是说用户只要发出需求、详细描述你的需求,系统平台就会根据教师库的资源来自动给用户推荐“合适”的教师。
不是自己找,而是系统匹配?对于为什么采用Uber模式,“老师好”的创始人李晓滨是这样判断的:
“教育是老师的教学水平、风格与学生的接收方式、性格喜好等融洽关系建立的过程,相比一些较为粗放的大平台经营模式,‘老师好’采用的运营体系更接近于‘Uber’模式。除了时间、地点等方面的匹配之外,更通过建立完善的‘老师模型’和‘学生模型’,经过科学的、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价格体系进行最精准、最优化的教与学资源匹配,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产品上来看,滴滴打车的平台模式显得更“轻”,海量教师的路线或许更容易在前期获取用户数量;而专注在K12模式的教辅培训则更加垂直,也注定要走比较“重”的路线。
教师是“马太效应”最显著的一个群体。相比“找到一位老师”,如何找到质量有保证的老师似乎更接近用户的痛点。“老师好”O2O教辅希望做的是一套盖线上线下,完整、科学的聘用标准和运行机制。包括线上资质审核、线下现场考核、教学质量现场跟踪、线上互评在内的四重标准与机制有效运行,去伪存真。
相比之下,其他大多数平台做的类似“大众点评”,把选择权利交给用户。不过,用户的判断力和平台的审核,哪一个更靠谱呢?别忘了,教育服务绝对和“打车”这种无差异化的服务不一样,用户要的不是服务效率(更快抢单)而是服务质量。
痛点二:如何圈住教师资源
类似“跟谁学”这样的品类大而全的平台,瞄准的痛点是“找不到好老师”;而还有一类创业模式,瞄准的痛点是“传统机构压榨”,比如老师好(5teacher.com)。
“老师好”CEO李晓滨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传统机构在品牌和规模上更具优势,但切断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连接,压榨老师原本应得的利益,也让学生和家长享受不到高质量的教辅服务。初高中教辅培训的广告随处可见,而教师资源往往附庸于传统机构。
李晓滨做了十多年传统教辅,他很清楚这样的现状:培训机构房租大概占成本20%以上,市场费用大概占15%以上,这种成本平摊到每个课时里面是非常高的。比如在北京市场,家长付出的辅导费非常昂贵,高中年级一对一辅导的课时费基本都在300元/小时以上,但传统辅导机构给到老师的报酬不会超过100元。
能不能“把利益归还老师”,最终就是决定家教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按照“老师好”的模式,将课时费收入几乎全部支付给授课老师,口碑越好的老师收入必然也会更高。目前“老师好”平台截止5月底已经注册了3万多名老师,周客单量5万单,客户续费率更是高达90%以上。
通过市场化运营,将利益归还给老师,更有利于创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做教育服务,相比生活服务类的O2O,用户群体对于服务品质更加敏感。
不过,垂直化思路的创业模式资源只能向单一领域倾斜,很难在其他服务品类上同等复制,比如K12、比如留学服务、比如兴趣教育。
在垂直领域建立教师资源库,相对于“人人都能当老师”的全品类平台,必然是一个艰苦活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