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下放土地审批权,对南昌的城市格局有何影响?
先说结论:高铁东站板块,喜提大礼包。
南昌的城市边际拓展方向,有了新的选择和机会。
01:
3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下称《决定》),明确省级政府更大的用地自主权。
《决定》称,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关于基本农田转换建设用地的对与错,乃至更宏观的影响,这里都不做讨论。
关于南昌城市发展的地缘性分析,渊某已经写过很多文章作阐述了。但是之前所有的判断,在这条政策的影响下,全部都要更新。
2009年6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提出“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的红线不能碰。
2012年7月16日,南昌自然资源局出台《南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中详细划定了南昌县的农耕土地红线,其中规定南昌县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58320.00公顷。
上图中亮黄色部分即为南昌的永久基本农田,是绝对不允许被征用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政治红线。
我不止一次吐槽过南昌的土地红线对南昌城市发展格局的制约,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就是高铁东站的选址变动。
在第一版的南昌东站规划中,是准备在麻丘与塘南之间选址,罗家集并不在考虑范围内。南昌市政府的意图也非常明显,就是想借助昌景黄高铁是国家级重大项目,来突破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的限制。
因为南昌东面、南面的永久基本农田太多,严重制约城市向外拓展。而借助国家重大项目突破红线是此时唯一可能成功的途径。
但即便是国家重大项目,南昌依然没有成功。麻丘与塘南之间都是永久基本耕地,国家最终没有通过这一版的规划审批。
也可能国家同意在那里占一点永久基本耕地建设南昌东站,但不同意在周边拿出近1000亩地来建设高铁新区,这意味着将有几十平方公里的永久基本农田被转换成建设用地,一下子步子迈得太大,其他省份城市肯定会有意见。
所以最终南昌只得将高铁东站规划到现在的罗家集附近,向内收缩了近10公里的阵线。也就意味着,南昌失去了一次向外拓展至少10*10平方米公里城市空间的机会。
02:
如果说永久基本农田是不可轻触的高压红线,那么比永久农田性质稍软一点的基本农田,也就是上下图中的浅黄色区域,是不是会更容易突破呢?
但事实是,在下放土地审批权之前,基本农田想要转化成建设用地,同样需要渡过重重难关,审批时间和难度,并不比永久基本农田要轻松多少。
仔细观察南昌的土地规划图可以发现,南昌的基本农田(浅黄色区域,允许转换为建设用地)的分布,非常零散。
我们都知道,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必然是大规模化、工业化的,而如南昌这些零散分布的基本农田,在土地耕作和粮食产收上,是非常低效的。
而且大部分基本农田,都是临近建成区的,可以视作是城市土地和农业土地之间的缓冲地带。
在南昌建设用地开发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城市可供建设用地日渐稀缺,最好的证明就是南昌县的土地供应量在全市土地总供应量的占比,从2018年的25%,猛增至30%。
若非主城区无地可供,又怎么会退而求其次的大幅增加南昌县的土地供应。
而这个选择,在今天之前,一直是不得不为的无奈之举。但绝对不是一个最优选。
03:
天圆地方,不仅是古代哲人的思想精粹,更是自然演变的根本逻辑。
城市发展,同样不能脱离此道。
但是南昌的城市拓展路线,正在偏离正常轨道,向着一字长龙方向发展。
如上图所示,南昌的第二个城市中心区——红谷滩区的地貌走势,有一个显著特征:长,特别长,又长又窄,还脚重头轻。
自2000年定下“一江两岸”战略之后,红谷滩的发展便严重依附沿江资源,呈现出狭长的地貌走势,与老城区近乎等宽等长的矩形格局截然不同。
这样的规划所带来的弊端非常明显,比如中心区辐射范围有限,交通纵深有限,边际效应严重等等。
2019年底,红谷滩正式设立区划,吞并九龙湖、生米镇,辖区面积得以猛增几倍有余。
但是这两大板块距离红谷滩中心区的距离过于遥远,鞭长莫及,注定顾此失彼,而且这2个补充板块,都位于红谷滩中心以南,即使并入红谷滩后,仍旧非常被动,不论是交通建设,还是配套引进及落地,都会因地处红谷滩边缘大打折扣。
而这些弊端的根源,都是因为南昌城市边际拓展方向受限:以西,是连绵不绝的梅林山脉;北上,是浩淼无际的鄱阳湖,往东,是一大片不可动摇的永久农田。南昌,唯有一路南下。
南昌:我实在是太“南”了。
04:
但是形势,在今天之后,逆转了。
南昌的城市边际拓展,终于有了腾挪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