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每个省份都有一个或两个简称。这些简称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有的省只有一个简称、而有些省却有两个简称呢?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给各省确定简称这件事要追溯到清朝晚期。
1871年,中国出现了首条电报线路,由英国、俄国、丹麦三国联合铺设的从香港经上海至日本长崎的海底电缆。
1877年,福建巡抚丁汝昌在台湾铺设了台南至高雄的电报线路,这是中国首条自主电报线路。
1879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大沽及北塘之间架设电报线路,这是中国大陆首条自主电报线路。
1880年,清廷在天津成立中国电报总局。1884年迁往上海。电报事业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由于电报的收费是按距离及电报字数计算的,为降低成本,电报总局要求各省提供一个简称,于是各省纷纷提交简称。
一部分省份上报的简称是本省名称中的一个字。如江苏上报了“苏”字,新疆上报了“新”字。
还有一部分省份根据本省的历史上报了简称。如山西为周朝时晋国的核心,因此上报了“晋”;河南古代为豫州,因此上报了“豫”。
另外有些省份则根据省内的主要河流确定了简称。如湖南的“湘”和江西的“赣”。
在给自己省份取简称上,各个省份可谓各显神通。
但有些省份是遇到难题的。
河北是第一个。当时河北叫直隶,直隶方面最初考虑的是燕和赵两个简称。因为直隶有燕赵大地之称。但燕国的领土一半在直隶,一半在辽宁(当时还叫盛京);而赵国是从晋国分出去的,不仅很大一部分领土在山西,赵国的第一个国都晋阳也在山西。讨论过后赵和燕都被否决。然后是直和冀。在最早的时候,山西和直隶都属于冀州,冀和燕赵一样,亦非直隶专属,但后来将冀州以太行山为界分为两部分,太行山以西为并州,以东仍称冀州,冀州的主要范围就落在了直隶。冀的专属性要比赵和燕强很多。另外冀的历史底蕴要比直深厚。因此直隶最终上报的是冀。
虽然直隶的简称上报了,但其核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山东上报的简称是“齐”,总局认为“齐”和“冀”是近音字,容易混淆,需要有一个省更改。最终由于直隶比山东先上报,因此通过了直隶的简称,而要求山东再提一个简称,于是山东改用“鲁”作为简称。
类似的还有浙江和广东。浙江上报了越和浙两个简称,广东上报的则是粤。越和粤同音,最终确定了广东使用粤,浙江使用浙。
另外,云南和贵州当时的简称分别是滇和黔,其实也存在谐音的问题。但当时并未更改。直到解放后才把两省的简称分别加了云和贵,并且在诸如汽车牌照等方面均使用云、贵,而不使用滇、黔。
湖北又称荆楚大地。最初商定简称时楚和荆都在初选名单内。因为湖北为楚国的发源地,多数时期楚国的国都也都在湖北境内。但有人认为楚国的面积还包括了湖南、安徽等地,楚不适合作为一省的简称。于是楚在省内被否决。荆的问题和楚一样,汉代的荆州包括了湖北湖南两省。于是开始选其他字。最终,选定了“鄂”。不过,湖北的简称定为鄂后,一直有呼声将湖北的简称改为楚或荆。
陕西上报的是秦。最终确定的也是秦。但是后来又开始使用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来有了青海省。在1880年代,青海还属于甘肃省,所以当时青海没有简称。陕西使用秦也就无任何问题。后来青海建省后问题就来了:青海没有特别有历史意义的简称,只能用青或海。进入现代社会,海字通常代表的是大海,用海字指代一个内陆省份比较奇怪,于是青海的简称只剩下青。但青与陕西的简称秦音近。陕又能很好的指代陕西,而且在省级简称里没有与陕同音或谐音的,于是最终确定青海的简称为青,陕西的简称为陕或秦,但通常使用陕,今天陕西的车牌使用的也是陕。
北京天津的简称京津与山西的简称晋谐音。但山西的简称历史悠久且无其他适合的简称,因此无法更改。进入民国后才从直隶分出的北京天津,北京作为国都(北洋政府),需要使用京字以体现其政治地位;因天子津渡而得名的天津,用天做简称有僭越的嫌疑,又没有其他更适合的简称,于是只能用津。
四川确定的简称是川。但后来变成了蜀、川并用,以川为主,官方一般都使用川。比如四川的车牌、官方文件档案编号等)。这是因为川字易写,在以手写为主的时代,这点是很讨巧的。在非官方的场合,则会有使用蜀的情况。民间之所以喜欢用蜀做简称是因为四川为古蜀国,蜀比川更有历史底蕴。
海南、重庆等解放后成立的省级行政区选定简称比较简单,海南古代为琼州,使用琼,重庆为渝州,使用渝。琼和渝均无与其同音或谐音的它省简称用字。
其实重庆古为巴国,巴字比渝字更简单易写,但重庆选定了渝而非巴,是因为巴蜀常连在一起称为巴蜀大地,而巴蜀大地在重庆直辖前是用来指代大四川的(重庆直辖后四川依然使用巴蜀大地代指自身),为了有更强的指向性,重庆选择了渝。
你所在省份的简称有哪些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