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湖北地名为什么这么奇幻

2020年3月15日

神农架景区神农祭坛。神农架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架木为梯,采尝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穑而得名。图/中国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官网

沔阳古城。外地人已经很少知道沔阳这个名字了。

黄石是个矿冶名城,其中铜绿山古铜矿有三千年的历史。

地名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以至于很多现在的地名,已经很难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解释它的演化过程。如本来是按照自然地理命名的沔阳,忽然就变成了带着神话色彩的“仙桃”,还有湖北东部,整齐地排列着各种带有“黄”字的各种地名。其中的变化原因,不尽相同。需要我们用跳跃式的思维去看待这些现象。

撰文/本报记者常立军

沔阳变成了仙桃,这事是不是有点太奇幻?

仙桃不产桃,枣庄不产枣。

这是人们对湖北和山东两个地名的笑谈。既然不产桃,何来“仙桃”之名?民间传说的版本是当地百姓争相购买仙女所摘之桃敬奉双亲而得名。为此辅以一美丽神话传说加以佐证:很久以前,一群仙女手捧仙桃前去为王母娘娘祝寿,行至此地,见下方一绿洲上人赶集,乃摆摊卖桃,以探民风。购者纷纷,或曰上敬双亲,或曰下慈子女。仙女感动,乃腾空撒桃。须臾,十里桃林,桃花灼灼,仙桃累累,香飘四方。“仙桃”之名由此而来。

然而这种传说式的地名多不靠谱。仙桃原名沔阳。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始于本地置郡设县,因地处沔水以北而称沔阳郡——是为建制之始。

沔阳,一个听起来很容易理解的地名。

水北为阳,这是中国古代地名的标准法则。然而沔阳却在汉水(古代的沔水)之南。

沔水之阳,汉水之北也(汉水古时候称沔水)。其关键点在于沔阳郡的郡治在哪?在沔水之南为阴,在沔水之北就为阳,当时的郡治正是在汉水之北的“新市镇”(今京山市所在地),此新市镇一直是原云杜县的治所。其《京山县志》有记载:云杜县,西汉置,故治在今湖北省京山县新市镇,属南郡。梁朝天监二年(503)为沔阳郡治所。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废云杜县。因为分置后的沔阳郡特别是沔阳县大部在沔水(今汉水)之北,郡治、县治地在今京山县的新市镇,理所当然为沔水之“阳”。只是到了唐贞观年间才将郡(州)治所迁入今沔城,尽管沔城在汉水之南,但名称“沔阳”没变而沿用了下来。

可这样有地理感的“沔阳”,怎么就变成了带着仙气的名字“仙桃”了呢?

据有关资料记载,古时汉水之南,有一支流名曰“锦瑞河”,河水由老矶头处入口,绕龙华山南流后折向东,形成“凤颈分流”的三角洲地势,名鸡公滩。后因汉江水至此流速减缓,使得水上过往舟楫渔船在此停泊,形成码头,由此得名“尖刀嘴”(伸向水中的尖形陆地叫嘴)。明嘉靖年间,船民认为“尖刀嘴”不吉利,于是根据它的桃形地势称之为“仙桃渡”。嘉靖十年(1531),沔阳州府派官驻此统领船运事务。嘉靖四十三年(1564)驻军防匪。自此商贾云集,日渐繁荣。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逼近沔阳,官府增兵驻守布防,取名曰“仙镇哨”,继而设行政机构于此称“仙镇公署”,形成集镇。后谐音为仙桃镇,沿袭至今。1952年,沔阳县治迁入仙桃镇。1986年撤县建市,以县治地名为仙桃市,据说因沔阳县“沔”字难写之故。其实这个字不光是难写,念也容易念错。改成“仙桃”后,辨识度明显高了很多。

名字特别“黄”的湖北东部地区,真的是一种巧合?

湖北东部,一片“黄”,这也很奇幻。

黄陂、黄安(今红安)、黄冈、黄梅、黄石,各个不同行政级别的地名里竟然都带着“黄”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吗?有人说它们来自于古黄国。而根据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的研究和相关地名的考订,楚史大家陈浩在其《楚灭国研究》一书中论证了在汉水之滨也有一个黄国。

据《竹书记年》文献载,黄国源于黄帝公孙姓轩辕氏,崛起于中国南方,是古代淮河流域的霸主。早期称为黄夷,是东夷集团的后代,九夷的一支。春秋时期,楚国称霸,黄国不服,借地域优势,近与江、道、柏、弦乃至随国结盟,远与齐、宋、郑、卫、鲁等修好,曾一度与楚抗衡,至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黄国为楚灭后,国亡家破的黄国臣民,纷纷离乡背井,但他们不论走到哪里都仍是以国为姓,其中相当一部分流散到当时的楚国腹地,于是就有了因黄氏迁居而得名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

还有一种说法是它们各自建县的时间并不一致,地名里有黄字纯属巧合。然而,真的会在同一个地域会有这么多的巧合吗?

黄冈是古代的黄州地区中心治所,春秋到汉的名字有衡山、西阳、齐安。到南朝梁大同元年(535),梁设置了黄州。据明弘治十四年(1501)《黄州府志》载:“黄冈山,在府城南。”隋开皇十八年(598)置黄冈县。据《今县释名》:“西北有黄冈山,因古黄国得名。”这个应该可以确认与古黄国有关。

黄梅秦时为九江郡地。隋开皇初改永兴县为新蔡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黄梅县,以县西黄梅山多梅得名。据《今县释名》:“黄梅山在西北,山多黄梅,以此名县。”这个与植物和山有关,与古国无关。

黄石建国后更名,以前一直叫大冶。1949年5月,石灰窑、黄石港(时合称石黄镇)解放。不久,将石黄镇和铁麓、长乐、申五、下章四个乡从大冶县划出,成立石灰窑工业特区。1950年7月8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的请示,决定改石灰窑工业特区为湖北省辖市,定名黄石市。黄石市的“黄”字其实是来源于石黄镇,而石黄镇的“黄”字,得名于镇区江边的黄石矶(新中国成立后为清理长江航道而炸毁)。黄石矶的“黄”,和古黄国没有什么联系。

黄陂为汉属荆州江夏郡西陵县,汉末黄祖于此筑城,起名“黄城”。北周大象元年(579)改为南司州州府驻地,并置黄陂县。黄祖与黄国,存在一定的关联。

黄安最初的名称并不叫黄安,而是称“新安”。因黄安在明时属于麻城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黄冈、黄陂、麻城三县析置新设,取安居乐业之意。黄冈市一带(临近黄陂、下辖黄安、黄梅、黄州区)的命名应该是和古黄国密不可分。

由此可知,并不是所有带“黄”字的地名都和“古黄国”有关。湖北东北部的黄冈、黄安(红安)与古黄国关系密切,黄陂不太明确,黄梅与黄石则看不出与黄国的关联,更多的是与自然山水及植物有关。至于它们为什么能如此“整齐”地凑到一起,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历史与地理上的巧合吧。

疫情最少的神农架林区,优势在于“封闭”

此次疫情,湖北最为轻松的地方是神农架。这里也是湖北最为自然纯净的生态区,人口稀少,环境得天独厚,疫情很难扩展到这样的地方。神农架因此成为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神农架的得名源于远古的传说。

远古时候,神农氏为遍尝百草率众寻到了一座高山上,但见这儿山势陡峭,森林遍野,认定必有奇药密藏,不禁喜出望外。他先教民“架木为屋,以避凶险”;继教民“架木为梯,以助攀缘”;采得了良药400种,著就了《神农本草经》。为向天帝复命,才“架木为坛,跨鹤飞天”而去。后人缅怀始祖恩德,便将这座高山称作神农架神农架林区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副厅级的行政单位。这也是中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划,由湖北省直辖。

与“九省通衢”的大武汉不同,神农架的优势在于“封闭”。因为封闭,历史上,神农架地区的经济一直处于发展缓慢的状态。

开放可以带来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而封闭,则保护了极好的自然生态与传统人文。

神农架已初步查明有高等维管束植物199科872属3183种,真菌、地衣共927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76种,如珙桐、光叶珙桐、连香树、水青树、香果树等;属于神农架鄂西特有植物42种,如汉白杨、红坪杏等。药用植物超过1800多种,以“天然药园”驰名中外。神农架现有脊椎动物493种,占湖北省脊椎动物总种数的57.5%……

由于长期处于原始封闭状态,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特殊,人们深受传统观念、信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和保存了种种古老、淳朴的年俗、婚俗、丧俗、酒俗、饮食等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世界里,适度保留一些封闭的区域,也许是一种可以让人类发展保持均衡的好策略。

小贴士

那些容易读错的湖北地名

蕲春(读qíchūn不读zháichūn)

汉字蕲(qí)有几种意思,第一种指的是一种香草,像蕲茝;蕲还是安徽省宿州市的简称;蕲在古代是地名;蕲还是一种姓氏;蕲春是九尖蕲艾的生产地,这里处处风景秀丽,民风纯朴。蕲春还是李时珍的故乡。

猇亭(读xiāotín不读hǔtín)

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猇亭,也称猇亭之战。

郧县(读yúnxiàn不读yuánxiàn)

汉字郧本意为诸侯国的名字,为楚国所灭。黄陂(读huángpí不读huángpō)

陂这个汉字是有三个读音的,分别是bēi/pō/pí,读bēi的时候,有池塘、水边、山坡之意,在粤语区域中读bēi的居多(因粤语的“陂”指“陂塘”),如东陂、车陂、高陂等,不管是普通话还是粤方言都发“碑”字的音;读pí的时候,大多是用做地名。

监利(读jiànlì不读jiānlì)

三国时期析华容置监利县,以“地富鱼稻”,吴国派官“监收鱼稻之利”而得名

参考文献:

《中国地名学源流》华林甫2010年5月第一版

《湖北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述考》李亮宇2014

《湖北省行政地名的语源类型与地理环境要素关系研究》师云云2016

《三国志》陈寿

《楚国“麻邑”考》凌礼潮北京大学学报2014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湖北地名为什么这么奇幻  湖北  湖北词条  名为  名为词条  奇幻  奇幻词条  这么  这么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社会

 女租客称洗澡时遭合租男破门而入

自如女租客称洗澡时遭合租男子破门而入,都说女孩子出门在外要保护好自己,刚出学校,出门在外的大学生,为了能省钱,大多数的人在租房的时候都会选择合租,而合租的对象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