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济的强弱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质量,关系到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与败。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以在山东省西部某县某村的蹲点调研为例,剖析出当前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
一、基本情况
某村地处黄河滩区,共有4个村民小组,667户1967人,党员73人,村“两委”班子6人,全村耕地面积2160亩、林地800亩、建设用地103亩。该村农民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人均年收入11800元。
2010年,该村多方筹集资金6000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的黄河社区,社区入住256户1000余人。同时建了部分老年房,供村里60岁以上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免费入住,并免费配备日常生活设施。黄河社区是银山镇第一个新型农村社区。
2016年,某村被确定为黄河滩区迁建二期建设试点工程村,涉及205户650人。项目总占地51.86亩,建设规模29782.52平方米,规划建设住宅楼5栋,社区服务楼3栋,老人安置房3排45套,配套公用项目1栋。截止目前为止,12个单体工程内墙抹灰、镶贴、外墙保温已完成,即将进行门窗、地面、屋面及外墙装饰,水电暖卫安装工作,小区配套管网正在规划设计中。
二、村集体经济概况
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以商业楼房出租、物业公司收入、村集体用地出租等方式为主。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3万元。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3.3万元,同比增长188.3%。预计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6万元。
三、村集体经济发展特点
一是班子凝聚力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方向。该村能够早在2010年就自筹资金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实现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该村有一支敢作敢为、勇于奉献的领导班子有关。该村“村两委”成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统筹利用村集体资产资源,凝聚全村村民的集体智慧和力量,确定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的发展“蓝图”。
二是制度健全,财务管理有约束。认真落实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对村财务实行“村财镇管”的管理模式,对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部公开上墙,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民主管理,树立群众威信。同时,完善村内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创建党群服务中心,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实行大中专学生补助就学、发放老年人生活补助等政策,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充分调动起全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三是盘活资产,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益。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养羊场等村内集体资产,合理利用黄河堤坝,在黄河堤两侧栽种经济树木,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流转村内土地50亩,发展农业种植大户,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加速产业凝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村集体经济效益,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
四是兴办物业实体,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保障。从2014年起,先后成立了物业公司和创业服务公司,物业公司配备专业环卫人员8名,垃圾车6辆,洒水车一辆,每天对社区及村内卫生进行不间断打扫。物业公司在保证社区正常保洁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对外承揽工程,特别是本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一方面节省了村集体社会民生事业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比如:承揽了200万元的村内600米长中心街道和村东至社区约1500米道路的扩宽提升工程、40万元的娱乐休闲广场建设工程、23万元的村内路灯安装及维护等工程。创业公司积极统筹村内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寻找突破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同途径,比如:随着社区的建成,创业公司积极与外地服务公司加强沟通,计划投资约900万元,建设一大型服装厂,发展劳动密集型实体企业,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问题,其中投资厂房289万元,设备投资480余万元。服装厂建成后能解决大约300余人的就业问题。
五是借势而为,抢抓村集体经济发展机遇。该村临近镇区,是从220国道到西部黄河浮桥的交通要道。某村借势而为,迅速抓住这一有利地理位置优势,因地制宜将村集体土地承包出租,沿村街道搞发展物流服务业开发,每年除了村集体可获取土地承包费用10万元外,也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问题。
四、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虽然村里探索发展了一些村办企业,但农民农业与村集体服务业还不能够实现有机统一的发展,还没有成型的工业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调整,一二三产得不到有效的融合发展,农民靠政策获益、靠“天”增收成份较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还不能够得到保障。
二是村民发展思维偏窄。现在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都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更有安全感的,所以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的困难。又由于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时掌握产业发展政策和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导致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不高、性价比不高,农民辛辛苦苦付出一年,却最后收成收益有限。
三是村干部存在畏难思想。村干部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时存在畏难畏首、不敢突破创新,害怕一旦发展不好,不仅会被上级问责,还会被全体村民群众责备和怀疑,最终在“村两委”换届中落选,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上访,因此大部分村干部宁愿稳而不进,也不愿意冒险突破。
四是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非常大,导致有能力、有学问、有技术、有思想、有干劲的优秀青年都到大城市去发展就业,村里只剩下“386199”部队,人才流失严重,断层现象突显,制约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五是财政扶持项目落地难。农村“一事一议”等财政扶持项目按照“先垫资、后拨付”的原则运行,甚至出现上级扶持一小部分,村集体承担大部分的问题,但由于村集体经济能力有限,对于上级财政扶持项目只能“望洋兴叹”。同时也存在事难议、议难决、决难办,筹资筹劳制度阻力大、难以施行的问题,最终使村集体没有能力,也不敢申请财政扶持项目。
五、几点建议
从某村的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来看,要想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必须优化基层组织、加强规范管理,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集体经济经营制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合作社、两区共建、电商服务、乡村旅游、集体养老、物流运输等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实现产业兴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目标。
一是优化基层组织,提高集体经济建设能力。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加大对年轻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增强班子战斗力,重点选好致富路上的领头雁,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居)委会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通过下派第一书记、选派村支部书记等方式解决好班子软弱涣散的问题。加强对村干部政治思想、经济管理、法律知识、项目建设、农业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和指导,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村干部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让村干部解放思想,学习经验,强化能力,提升素质。全容错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作为考核村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二是加强规范管理,确保村集体经济增收节支。充分发挥镇“三资”管理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的作用,统一管理和处置村集体所属资产。建立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开支审批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收益分配制度以及其它各项制度。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占村级当年可支配收益的比例和总量。坚持村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如重大投资决策和建设项目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加强对集体经济的财务指导和审计工作,如加强对村集体财务的规范化管理,实行集中计账等。
三是创新发展模式,找准壮大村集体经济方法。探索“合作社”模式。盘活集体资产,推动成立创业服务公司,组织好社会化服务,积极宣传本村优势,加大与外地客商沟通交流力度,为村民群众讲解外地发展先进经验,凝聚发展共识,调动发展积极性,实现致富梦想。比如,在农业地区对农民有偿提供农业技术、生产信息、仓储物流等;在工业地区对企业能够信息咨询、客商洽谈、物流货运、人才引进等;在乡村旅游区对景区进行宣传报道、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游客介绍。创业服务公司的成立和发展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载体,是村集体对外的统一、整体形象,便于与外界进行信息共享和技术、经验引进。探索“两区共建”模式。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建设是未来农村发展的一个方向,在建设新农村社区的同时,必须同步规划工业园区,引进服装加工、手工、编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既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又能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增收。同时,在社区内成立物业服务公司,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减少群众生活成本,增加村集体收益。探索“电商服务”模式。利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实现特色农业产品的网络化销售,由集体组织专人经营管理,收取一定比例费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探索“乡村旅游”模式。积极挖掘村庄的历史文化内涵,统筹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体验旅游等特色乡村旅游模式。探索“集体养老”模式。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社会极其重视的问题,很多年轻人宁愿雇人照顾老人,也不愿放弃城市里的工作。所以村“两委”干部可以利用集体用地或闲置的村办公用房、校舍等场所,发展养老事业。探索“物流运输”模式。以中心或社区为公共节点,联合电商或物流企业,通过利润分成、场地出租、广告招租等形式,打造遍布县(镇)的物流网络。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打造一支“三农”队伍。坚持“输血促造血”的原则,加大争取“一事一议”、强村固基、千亿斤粮食等优惠政策扶持的力度,以上级项目建设为契机,鼓励和支持在外能人回乡创业,并对回乡创业人员领办、承办集体企业、专业合作社的,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为了让村集体经济能够持续发展、持续增收,在项目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同时,注重科学技术的扶持,选派一批科学院所、大中专高等院校、上级有关技术部门的农业技术专家,真正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进行生产种植、优化管理,以实战的模式,一对一、点对点、手把手的教授给农民群众农业生产知识,这样不仅能够让上级的扶持项目建得起、落得实、转得动、见得效,而且还能帮助农村培养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学技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