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罗比·尤恩森在宋氏三姐妹的传记中将宋蔼龄的丈夫孔祥熹的家乡称为“中国华尔街”,指的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晋中地区,而它的中心所在,就是平遥。
十八世纪末的中国,小城平遥由于人多地少,水系缺乏,人们纷纷踏上了经商之路。渐渐地平遥商户也遍及到了全国各地。
十九世纪初,远到中国各地的平遥商人们,即使付给镖局可观的酬劳,也难以保全大量的财产安全到达目的地。因为平遥一家染料庄的分号遍及北方各省,便常有同乡客商将自己的现银存入染料庄的分号,拿着一张证明,回到平遥再从染料庄的总号提取现银,并为此支付一点酬金。久而久之,这种酬金的收入,开始大于染料庄本身买卖的收入。
染料庄的大掌柜雷履泰预感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公元1823年,他正式向东家李大全建议,将染料生意改成“票号”,取名“日升昌”。李大全作为投资方,出现银三十万两,这是他的家族几代经商的积蓄。
“日升昌”的主要客户是各种大商号。这些商号凭借一张汇票,不但安全便利地调拨了资金,而且还可以用汇票支付各种款项,改变了传统的现金结算方式。
这张关键的汇票只有一张,由客户持有,采用“认票不认人”的汇兑制度。汇票中还设立一套只有“票号”核心人员才能看懂的,用汉字作符号的密押。汇票也最早采用了水印的方式,还实行“迟三五日”交付的规定,以便丢失票据的人有挂失的时间。
“票号”根据路途的长短收取从千分之二、三至百分之七、八不等的汇费。由于当时交通工具不发达,通常汇款期都很长。票号便利用这段时间以较低的利率向商家放贷,收取利息。
“日升昌”大股东李大全当初投入的30万两本金,在100年的时间里,为李氏家族创造了1500万两白银的红利。
在“日升昌”票号的鼎盛时期,总号由十四、五人组成,遍布全国的分号有35家。
清朝时,官员调动频繁,经常有大量现银需要转运。这些官员便成为“票号”最忠实的私人客户。随着票号的全面兴起,逐渐担当起了替政府调拨钱银的重任。
十九世纪中叶,“票号”业进入全盛期,全国的票号绝大部分出自山西省,总共有40余家,其中平遥占了22家。这里成了当时中国的金融中心,鼎盛时期,几乎控制了中国近一半的流通货币。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可以触摸的平遥古城真实历史,开始于公元14世纪中国的明王朝。
明朝初期,中央集权要求重要的县城,按照严格的等级标准和布局程式进行建造。
整个平遥古城呈正方形,面积仅2.25平方公里。古城中心的南北大街构成一条笔直的中轴线,分割全城。高18.5米的市楼屹立在城市的中心点上,这里又是全城的制高点。城市中强烈的色彩对比,呈现出一种等级的象征。平遥古城的主要建筑和格局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于生存空间一脉相承的思维和观念。
时光上溯到二千八百年前。传说周王朝大将尹吉甫为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修建了这座古城。周朝在这里驻扎军队,修建住房,并用土筑起一道防御线,这即是平遥古城墙最早的由来。
公元1370年,明王朝为加强防御将平遥土筑的古城墙改建为砖石城墙,这项工程持续了十几年。
现在完整地屹立在世人面前的平遥古城墙,全长6162.7米,城墙高达12米。墙底宽10余米。墙顶宽3至6米,护城河深3米。
1938年2月13日,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队,用炸药开了东城墙的一角,蜂拥而入,占领了这座古城。六百年前设计的防御设施,在现代战争的炮火中彻底失去了作用。至今,城墙东南角仍留有日军当时炮击留下的弹痕。
平遥古城传统的民居建筑,属于中国北方汉民族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有明确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中间形成一个狭长的窄院,据说是象征聚财聚气。四周外墙高达七、八米,不开窗户,有利于抵御北方的风沙天气。整个院落形成一个封闭感很强的空间。
平遥古民居最独特之处在于,正屋保留了西北地区窑洞的形式。这种窑洞不再是“凿土为窑”,而完全是在平地上用砖砌成的。窑洞冬暖夏凉,噪音少,坚固抗震,家中也只有长辈的卧室才设在正屋的窑洞中。
平遥民居中,最古老的是这座据说始建于元代的冀氏老宅,它的院落显得宽阔,风格简朴。但因为历经各个时代的破坏,往日的风采已依稀难辩。
平遥民居的大门很有特色,有拱券式的,有高而窄的门廓式的,最具特色的是垂花门。平遥民居中的许多装饰物,也留下了各个时代的身影。
至今,平遥古城仍完好保存着明清二代所建的400余处民居院落。六百年来,平遥人出街穿巷,平静地生活在其中。
屹立在东南墙头这座建筑叫魁星楼。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中国道家叫天罡星,是主宰科举文运的星辰。平遥城墙上3000个垛口,72座敌楼,象征着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三千门徒,72贤人。一座军事用途的城墙上,充满了不同的文化意味。
在这本清乾隆年间的《平遥县志》中,我们可以看到平遥文庙原本庞大的规模。文庙大成殿为宋金时期重建,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庙建筑,也是平遥古城内最早的古建筑。
位于平遥古城西南六公里的双林寺,是平遥现今保存下来的最大的庙宇,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全寺各殿满面彩塑、悬塑群体,共计2050尊,保存完好的就有1566尊,历经六、七百年建造完成,被誉为“集宋、元、明、清历代彩塑艺术的宝库”。其中“千佛殿”殿内的护法神韦驮造像,被称为“中国第一韦驮”,是双林寺最杰出的彩塑品。
平遥,一座有着二千八百年历史的小城,保存了现今中国最完整的城墙,三千多处明清时期的院落,一百年前中国的金融中心,拥有最古老的佛教彩塑,是四万多人的生活家园。
今天,她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