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苏这样的工业强国而言,两者都是廉价 规模化 泛用化的坦克
美国人能做到带有模块化风格的标准化,是因为美国人所处的环境更安定,存在着远洋运作的需求,产业状况也与苏联存在着差异
苏联人的坦克还没开出工厂可能就已经在参加战斗了
而美国人的坦克单位需要在远离本土的战场,依靠野战维护来维持单位的出勤,所以出现了一些模块化的便于更换的设计
有余裕的美国人订购了一大堆的零配件,以此来让谢尔曼能够靠简单的部件更换来回到优良的车况
(我可能误解了标准化这个词,要是标准化指所有生产商在统一标准下生产,那谢尔曼这光花冻鸡就比T-34多五重花样的玩意也没啥好和T-34比的吧:M4A1和M4用的是莱特授权大陆生产的R975;M4A2是GM的6064柴油机;M4A3是福特的GAA-V8;M4A4为了塞克莱斯勒的A57还把动力舱给拉长了;而M4A6甚至还想搞柴汽通用RD1820)
美国人在阿伯丁测试过T-34,对T-34的评价并不低,美国人主要的意见集中在工艺上,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英国人拿到谢尔曼后提出的想法是能不能搞个在谢尔曼基础上加厚装甲的步兵坦克
苏联人也用过谢尔曼,确实提出了一些缺点,但总的评价也不算低(什么样的评价叫高,我个人觉得应该得是P39那个水平;而什么样的水平叫低,大抵是七兄弟的棺材)
美国坦克设计的主要隐患则在于
1.比起海军和暂时没分家的飞天陆军,坦克项目的资源不够丰富
2.战斗的烈度与前线的运用强度的不足,后方与前线信息上的不对称导致各自割裂
在谢尔曼这一期产品上还不足以引发太尖锐的问题,或者说这时候大家都还在大致相同的起跑线上摸索,歪也歪不到哪里去
谢尔曼还是T6项目时就有反甲升级项目,后面也有防护升级项目E2,换装T23大炮塔使用M1坦克炮的E6项目(与吸收T-43大炮塔的T-34/85同期),以及换装悬挂的E8
在前线极其受欢迎的E2于生产阶段被T26挤占了产能,不过T26也就是后来的M26潘兴并没有像谢尔曼那样融入整个前线战斗单位中
到了朝鲜战争也没有-
————————————————————————————————————————
T-34与M4两者是没有代差的同级产品
主炮方面(只考虑二战期间)
T-34/76的F34与谢尔曼的75M3性能相当,与不少爱好者的思维定式不同,美国人认为F34的瞄具很优秀
T-34/57的Zis-4穿甲性能优秀,可惜是剑走偏锋的应急产品,产量和寿命上都不算高
最早计划给谢尔曼安装3寸的反坦克炮,但这款炮太大太重,这个想法最后在谢尔曼底盘的M10上实现,谢尔曼的反甲升级转向使用M18的76mmM1坦克炮
T-34/85的Zis-s-53相比谢尔曼的76M1性能更好,但性能差距还不足以拉开代差,76M1削减HE装药量是结果,不是目的,不存在76M1反坦克 75M3对软目标一说,前线单位的意见很简单——更大装药量的HE
17pdr确实有优秀的穿甲性能,其APC可以威胁到黑豹的首上,但英国人的嫁接方式过于粗暴——英国人强行把炮闩结构比M1坦克炮更大的17pdr塞进小炮塔,还把机电员换成了一坨弹药,五花八门的小瑕疵也一直困扰着车组,比较直观的受害者是炮塔成员的眉毛和胡子
谢尔曼有一个带着潘兴炮塔的组合,虽然引起了高层的一些兴趣,但被T26项目进度挤占而没有进行下个阶段。传说英国人在E8底盘上带着试了试表示还行,但正如前文所说英国人毕竟是那种把17pdr辣么大一门炮强行塞进小炮塔里也觉得没啥毛病的
防护方面
谢尔曼是51°的63.5mm首上(具体到型号有些区别),垂直的38.1mm侧舷,T-34是60°的45mm首上,侧舷是50°的45mm首上
用简单易懂的说法就是,侧舷对小口径火炮也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的T-34要全面一点点
以安东星的Kwk40为标准就是,都是垃圾,都是
安东星好像又换了算法 也可能是铸造车体的M4A1比较玄学
M4A3E2的首上在63.5的基础上加厚了38.1,侧舷、炮塔也相应加厚,其生存性能比较突出,在前线单位非常受欢迎,但后方只少量生产作为应急产品
这并不妨碍前线用五花八门的方法去DIY,比如艾布拉姆斯的雷电7号
坦克起火的主要原因是发射药爆燃,而不是油箱,除油气爆炸这样的特殊情况外,油箱起火是相对缓慢可控的,且油箱在苏联坦克上常作为辅助防御手段出现
(而在安东星就连脱穿的长杆都会爆炸,油箱自然...也可以爆炸)
谢尔曼是前驱,首下的变速箱参与防御,油箱放在后段的引擎舱内,弹药堆砌在车体侧舷
美国人发现把弹药堆砌在车体侧舷容易出事,所以在后来就把弹药放在了车底
T-34因为是后驱,首下没有变速箱参与防御,油箱被作为辅助防御手段安置在两翼,内侧则是弹药
炮塔也堆放了大量的弹药
我获知的一些说法称,苏联人用PETN作为弹药的起爆药,PETN的优点是易于加工易于引爆,缺点也是易于引爆,这可能是苏联人认为“火灾中的T-34更容易爆炸”的原因之一
不止苏联人,用油箱作为辅助防御手段的操作一直延续到现代
一些极度压榨车内空间的坦克还会打弹药舱的主意,便有了快乐的油箱弹药架(不过理论上,油箱作为液舱好像确实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化学弹的后效?还是说这种设计单纯就是压榨车内空间,我的知识并不足以解答)
但谢尔曼这种老老实实坐在尾部发动机舱的油箱,却当了半个世纪的“打火机”起火源
我要是谢尔曼的油箱,我就给你们发律师函
从统计上看,谢尔曼的起火率并不比别的坦克高,“打火机”这个称呼完全没有来头,而且坦克被击穿后起火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不可能别的坦克用的发射药就不起火了,毕竟不起火的安全发射药打不响
谢尔曼的成员阵亡率不高,这与同样算不上高的攻势烈度有一定关系,但毕竟有一本修车的后勤大爷跨专业写的《死亡陷阱》和各路历史发明
只能说,不对原因加以思考,靠人云亦云来评价一型产品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
“某一方的声音足够大”确实就可以歪曲认知
————————————————————————————————————————
坦克也是一种为攻击而诞生的武器,不可能靠CAS和TD来完成突破
西线的CAS数据本身就极其粗糙,很多无头烂账。而空军的任务是从源头上炸翻德国佬,不是陪地里打滚的下等人玩泥巴
跨越好几层系统叫空军帮你舔地,不知道是圣诞节先到 还是战争先结束
就算空军老爷随叫随到,谁敢保证这帮人不会大老远飞过来就为给隔壁英国人一jio?
而由战斗机进行的CAS效果也是低下的,更多只是从足够高的角度登场,用花哨的武器彰显自己的存在,暗示敌人的狼狈,给“会说话的泥巴地”提振士气
看着酷炫 其实一堆Hit,丢核桃也是Hit
TD就更不可能了,美军的TD是一种纯防御武器,不参与攻势行动
只有在防御时TD部队才有和坦克单位一起作战的可能性
考虑到谢尔曼是一款普遍运用于西线战场的武器,对一款大范围使用的武器的过于脱离实际的贬低都难免会出现连带效果
比如三德子在阿拉库尔被打的七零八落的几个豹豹旅,究竟是被4装的75谢尔曼+704营的M18暴打了一顿,还是被单单一个704营的M18杀得晕头转向更丢人
就东线战场而言,烈度带来的压力区别不会太大,谢尔曼怎么样T-34就怎么样
但总的来说谢尔曼设计环境的不对路,比如东欧融雪期和秋雨期的烂泥地,谢尔曼的窄履带会很吃力,很快在西欧也暴露出了问题,不然也不会有“鸭嘴兽”这样的应急方案
美国人在这方面是土豪,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换别人可说不准
你想想,不是土豪谁会考虑跨过大洋在别人家里开坦克的事情?
但我刚吹完转念一想,这个土豪在身高上挺凑合的,谢尔曼的那根斜向传动轴怎么也得是M2中型项目的传家宝了(甩掉这根传家宝估计是潘兴项目最大的进步,可惜谢尔曼只要了T23的脑袋)
“理念”的先进性没啥意思
以“开创一个车型”的角度来看,T-34可以,那T-28怎么就不能“开创一个新车型”了,T-28防护比BT差了还是跑得比T-35慢了?能不能打III号,能不能支援步兵?
接下来为了保证“T-34开创时代”是不是又要继续加限定
只要加上足够多的限定词,谁都能开创时代
“STG44名字都叫Sturmgewehr了你问我她是不是第一种Sturmgewehr,你咋不问‘第一架在日本生产的F35’是不是‘在日本生产的第一架F35’”
武器研发的背后是一整套运转的系统,而不同国家的系统之间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互相作用,如果加拿大佬三天两头开着坦克去白宫点把火,你再看美国佬怎么造坦克(
国家本身所处的环境所造就的思想与理念会指导这研发的运行,指望一个靠着多年巧取豪夺搞到一块温室的美国佬能给你搞领先时代的陆战拳头,本来也不现实,美国佬受到的刺激是真的少
二战西线美国佬知名吃瘪翻来覆去就那些,而且你说美国人吃了多大的亏那还真不一定,这帮人可是膨胀到圣诞节前就要结束战斗了
要让美国佬在泥巴都能烧起来的普罗霍罗夫卡滚两圈,指不定能多产生些实际一点的想法
————————————————————————————————————————
在谢尔曼/霞飞以后艾布拉姆斯以前,美国人是反着造坦克的.jpg
我的稳定器呢?
我6.0都还在的稳定器呢?
以及为什么炮塔里会有快乐,有快乐就算了你还放在脸上
被快乐包围
被铝合金外壳的快乐包围
————————————————————————————————————————
而之前提到的军械局跑去缩减76mm炮的HE理由则很难考证
我冒昧的猜测一下,是这帮人在搞3inch AT炮(甚至可能更早)时因为脑子磕着了进而冒出“如果统一穿甲弹与榴弹的初速就不需要两套射表了”的奇思妙想
酋长在WOT论坛提出过一个猜测:“美国人的76mm炮可能需要更大的动能来完成后座行程”
结果是美国人搓了M42A1这款初速800m/s的HE蛋来,且用在了好几款76mm火炮上,但装药量就不太够意思了
装药不足的问题要直到坦克单位高频率使用时,才得以明显的暴露
Far more high explosive ammunition was used by tankers than armor penetrating types, the ratio being about 70% HE, 20% AP and 10% smoke overall,
The ratio could vary by unit: From August 3 to December 31, 1944 the 13th Tank Battalion fired 55 rounds of M62 APC-T armor piercing versus 19,634 rounds of M42 high explosive.
对于谢尔曼而言E6项目是“火力升级项目”
坦克单位之前用的还是666g装药的M48,这升级完了少了快一半
军械局挤出产能强行推进的潘兴因为水平不够、准备不充分导致可靠性一团麻的同时姗姗来迟,90M3倒是在M36身上大放异彩
前文提到的顶着个潘兴的大脑袋的谢尔曼
还不如把E2、E8项目和T26的大炮塔结合一下,再把悬挂性能压榨到顶,得到一个除了身高别的都有救M4A3E2(90)w HVSS TUSKII
(不过那样大概会拐到另一条奇葩技术线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