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47是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在二战后期设计制造的一款突击步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其他枪支有所不同,AK47使用了中间威力弹而且枪身较短,射程只有300米比较短,非常适合近距离格斗,使用了M1943弹,该弹使用铜质被覆,低碳钢作为弹芯,少量的铅于被覆与弹芯之间。使用了弧形弹匣且容量为30发,1947年选定为苏联制式装备,1949年定型,1951年装备苏联。
上图为AK47第一种型号,我们看到初期的AK47握把(红圈)是两片组合在一起的,中间用螺丝进行固定,机匣外壳(蓝圈)有用了一个铁片固定,机匣采用冲压制造。
1952年I型很快被II型取代,二型的机匣(红圈)由原来的铁片改成了长方形的凹槽,并采用铣削制造,枪托与枪体连接处(蓝圈)多了一个加固的铁片,握把(绿圈)由两片合在一起的变成了一个整体的握把,由握把下面的螺丝进行固定,枪管采取了镀铬处理,以防止生锈。
1953年III型很快取代了II型,折腾一圈子又回到了类似I型的设计,枪托连接处(红圈)的铁片不见了,整个机匣看起来变得更简单,节省了材料便于量产,其性能与I型接近。
1959年装备了改进型号AKM,AKM的机匣采用了冲压制造比3型的铣削制造节省了大量的金属和材料,枪托、握把、护木都使用了树脂合成材料,枪托的角度(红圈)减少,排气孔(蓝圈)减少,机械凹槽取消换成了冲压的方式,护木(黄圈)向外凸起便于手握。
AKM II型就是把枪口变成了斜切口形状的枪口装置(向右上开口),这样可以抑制枪口跳动及提高连发射击时的散布精度。
AK74是苏联设计的一款小口进突击步枪,主要装备5.49×39毫米小口径步枪弹,小口径步枪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后坐力,AK74在外形上与AKM类似,最大的区别有两点,一点是弹匣变得更直了。二点在外形上采用了结构复杂的圆柱形枪口制退器,利用火药气体具有制退和减震的作用,以利于提高射击精度。
1959年苏军装备RPK,RPK主要用于取代RPD轻机枪,发射7.62×39毫米口径M1943中间型威力枪弹,属于苏联的第二代班支援武器。
在1970年代,民间有这样一句俏皮话:“美国出口的是可口可乐,日本出口的是索尼电器,而苏联出口的是卡拉什尼科夫(意指AK系列)。”但根据原苏联的统计,全球范围内的AK-47系列自动步枪中,9成是仿制品,真正产地是前苏联的仅有10%左右
AK系列枪支使用7.62×39毫米步枪弹,由于枪管缠距高导致弹头转速过高不仅有强烈的初始扰动,而且在贯穿物体时也不容易发生大翻滚,再加上厚厚的钢被甲,制止力很低,特别容易穿过物体。最重要的是后坐力要比小口径大的多。
北约的M193弹由于采用了铜被甲,弹头使用了铅芯容易破裂,加上极高的初速因此在永久空腔上效果要比7.62×39毫米子弹好,而5.45×39毫米的子弹在近距离杀伤力也要远大于7.62×39毫米子弹,因此未来不排除俄罗斯装备介于小口径5.45毫米和中口径7.62毫米之间的子弹以及配套枪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