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老式坦克变身坦克杀手,德国黄鼠狼系列自行...

二战德国装甲武器多大复杂昂贵,但有一类装甲车辆却以廉价和高效闻名,这就是黄鼠狼(Marder)系列自行反坦克炮

黄鼠狼III自行反坦克炮

黄鼠狼有的资料又译为鼬鼠、黄鼬、貂鼠,总之就是我们叫黄大仙的那种东西。过去这个家伙也算农户一害,挺小一只就能把比它大的鸡或者兔子吸血而死,德国人采用这个命名也许就是看中了它以小博大的能力。

二战开始的时候德国人对装甲和反装甲武器的发展好像略走了歧路,也许是西班牙战争时Pak35/36反坦克炮收拾苏联T-26型过于轻松而导致了错误结论。因此二战爆发时德国坦克都是走的轻甲和高机动路线,相应的反坦克火力也就止步于击穿30毫米左右装甲的标准。

在入侵法国时德军就见识了厚甲的夏尔B-1和索玛S-35,于是加速开发出50毫米反坦克炮。到入侵苏联的时候发现50炮也不给力了,又急急忙忙开发出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但75毫米反坦克炮威力提高了,重量也剧增。当时37毫米炮400多公斤,50毫米炮700多公斤,75毫米Pak-40一口气涨到一吨半,靠6人炮班现地移动都困难,更别说更大范围机动了。

所以当时在东线,德国人急需一批机动性好且火力强的反坦克车辆,能够快速支援遭到坦克威胁的地区。火炮的问题解决了,刚好老式的2号坦克无法适应坦克战需要退下来,于是2号坦克和75毫米级反坦克火炮的结合产生了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

黄鼠狼系列一共3个大类7个主要型别,我们接下来就按数字顺序介绍吧。但必须指出所谓I、II、III型的顺序与各具体型号出现时间顺序无关,前面介绍的研制背景主要针对一般印象中最早出现的黄鼠狼II型。

黄鼠狼I型(Sd.Kfz.135)

黄鼠狼I型是一系列利用缴获的法国车辆底盘生产的自行反坦克炮,出现晚于黄鼠狼II型。这里面一部分可能是工厂的设计,还有一部分可能基于驻法德军技术人员的脑洞和现地改造。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见识了一些怪异设计,比如搭载75毫米反坦克炮或20管迫击炮的法制半履带车,都是驻法德军现地改装的武器。

洛林37L装甲牵引车改造型

洛林型黄鼠狼I

这款车型是法国洛林公司研制的全履带装甲牵引车,即可牵引火炮又可搭载弹药和人员,从设计思想上看是走在了时代前列(当时其他国家还是半履带输送车的天下)。奈何投产较晚加上法国武运不彰,没能发挥太大作用。德国人缴获了380辆,其中170辆被改装成了黄鼠狼I型自行反坦克炮,这种型号战斗室后置,外型上和小黄蜂10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黄鼠狼III(M)型自行反坦克炮比较类似。

后部牵引小型拖车的黄鼠狼I

H39坦克改造型

H39型黄鼠狼I

哈奇开斯H39轻型坦克装甲较厚,但机动性和火力一般,在战争中给德军坦克造成了一些麻烦,但终究还是一种落伍的产物。有24个H39底盘被改造成了黄鼠狼I自行反坦克炮

H-39型黄鼠狼I实车

FCM36坦克改造型

FCM36型黄鼠狼I

FCM36是索玛公司生产的步兵坦克,因为价格比雷诺R35和哈奇开斯H35贵,所以产量只有100辆,有10个底盘被改造成了黄鼠狼I自行反坦克炮

FCM36型黄鼠狼I工厂照

以上三种车型中,狭义的黄鼠狼I仅指洛林型,其他两型因为外观差异比较大,有些资料中也被认为是单独车型。这三种车安装的都是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

黄鼠狼I型于42年7月开始改装,一部分曾参与东线的战斗。

黄鼠狼II型

黄鼠狼II型使用2号坦克底盘。

黄鼠狼II型(Sd.Kfz.132)

76.2毫米炮黄鼠狼II型

该车采用的是退役的2号喷火坦克底盘以及部分2号D、E型坦克底盘,火炮则是76.2毫米Pak36(r)反坦克炮

2号D、E型坦克是德军开发的轻型侦察坦克,为提高机动性能,行走部分为每侧四个扭杆悬挂的大负重轮。这批坦克后来被回收改成了2号喷火坦克,在巴巴罗萨早期投入使用。但不久喷火坦克也因为不适应战场形势而退役,其最终归宿就是黄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

东线的黄鼠狼II

德国入侵苏联时缴获了大量F-22型(M-1936式)加农炮,这种火炮初速很高,穿甲威力大,唯一缺点就是比较重。德军测试后发现其炮管还有承受更大膛压的潜力,于是扩大炮膛使其能发射Pak-40火炮的弹药,并安装Pak-40的制退器,编号为PaK36(r)反坦克炮

黄鼠狼II型在原底盘基础上升高车体甲板形成战斗室,其外形特征十分鲜明,车体为4对负重轮,中置火炮有一个小型防盾。该车全高为2.65米,是全系列中最高的一型。

该车型自42年6月起改装了201辆。

黄鼠狼II型(Sd.Kfz.131)

75毫米炮黄鼠狼II型

这个车型采用老式的2号A、B、C型坦克底盘改装,后期也使用了部分2号F型坦克底盘。与临时救急产物132型相比,该车的设计明显合理得多,全高只有2.2米,其战斗室也能为乘员提供更多的保护。

这辆车的涂装曾被模型采用

该车型采用Pak-40型反坦克炮,每侧有5个小负重轮和4个托带轮。自1942年7月起共生产约650辆。

黄鼠狼III型

随着2号坦克底盘逐渐消耗完毕,且38t轻型坦克开始落后而逐步退役,黄鼠狼III型改为采用38t坦克底盘。

黄鼠狼III型(Sd.Kfz.139)

76.2毫米炮黄鼠狼III型

该型车布局可对应前述132型,也是加高车体装甲板后中置一门小型炮盾的PaK36(r)型76.2毫米反坦克炮。不过该车行走部分每侧有两个托带轮,车体侧面较短呈梯形,还是很容易区分出来的。另外该车的高度为2.4米,生存性比132型要好一些。

按现在常见的资料,该车从1942年4月开始共生产了363辆,采用38t坦克G型和H型底盘。如这个记录没有错误的话,这种车型是整个黄鼠狼家族中最先出现的型号,为什么反而被称为III型,编号也靠后,真是让人费解。

非洲军的76.2毫米炮黄鼠狼III

该型车主要部署在东线,也有一部分在北非参战。

黄鼠狼III(H)型(Sd.kfz.138)

黄鼠狼III(H)型

该型车布局可对应前述131型,中置战斗室侧装甲较高,地板在车体内部,对乘员保护要好一些。该车使用Pak-40型反坦克炮,使用38t坦克H型底盘改装。

黄鼠狼III(H)实车

自42年11月起,该车共生产了593辆,主要装备空军野战师和党卫军部队。

黄鼠狼III(M)型(Sd.kfz.138)

黄鼠狼III(M)型

该型车的底盘经过改造,发动机改为中置,以M表示,因此可以将战斗室移到车体后部。这种布局在纵向上比较平衡,通过障碍的能力也比较好。后置战斗室装甲覆盖面积大,对乘员保护比较好,但该车的装甲比另两种黄鼠狼III薄弱,生存能力没有本质提高。

该车是黄鼠狼系列中最后一个投入生产也是产量最高的型号,自1943年4月起共生产975辆,该车型一直生产到追猎者驱逐战车投产,广泛运用于各条战线。这个车型安装的也是Pak-40型反坦克炮

黄鼠狼系列战车的最大缺点是防护薄弱,其敞开式战斗室本来就不甚安全,再加上战斗室装甲很薄,高大的车体又不利于隐蔽,如果正面开干是扛不住什么的。据说一位德国将军第一次见到黄鼠狼样车的时候曾评价道,这是只有亡命徒才能使用的武器。

但在实战中,黄鼠狼的生存率倒也没那么差。该系列车从42年一直打到德国投降尚有不少幸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该车装备的火炮足够强力。其装备的两种火炮的穿甲威力直到二战结束仍不过时,据说Pak-40曾有在2000米外击毁T-34的纪录。

因此在实战中只要不是拿黄鼠狼当突击炮冲锋陷阵,该车在远距离隐蔽处提供火力支援还是没问题的,加上能打能跑,损失率也就没那么高了。

实际上黄鼠狼的性能指标和设计思想都和苏联的SU-76自行炮相似,但SU-76被乘员骂做“婊子”,而黄鼠狼好像却没有这种恶名。想来也是因为苏军会把SU-76放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缘故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坦克  坦克词条  黄鼠狼  黄鼠狼词条  德国  德国词条  老式  老式词条  杀手  杀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