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内展出的4.2英寸M2化学迫击炮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文献资料中经常看到“化学迫击炮”这个词,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这是某种化学武器。其实这是美军使用的一种很特别的迫击炮,最初它还的确和化学战有一定关系。
4.2英寸M1化学迫击炮是线膛武器,炮管内有膛线
1928年,美国陆军装备了一种特殊的武器——4.2英寸M1化学迫击炮,4.2英寸是其口径,换算成公制为106.7mm。这种武器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24年问世的英国MK.I型4英寸烟幕迫击炮。所谓“化学迫击炮”是因为这种武器最初是装备美国陆军中的化学兵(相当于我军中的防化兵),用途是发射白磷烟幕弹和化学毒剂炮弹,用于化学战。和大多数滑膛、发射水滴形尾翼稳定炮弹的迫击炮不同,这种化学迫击炮是线膛的,发射的炮弹也不是水滴形,而是长圆柱体+弧形头部的形状。
在本公众号之前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传统的滑膛迫击炮炮弹直径比炮管内径略小,炮弹上没有弹带,是通过水滴形弹体中部的几道环形闭气槽让火药燃气在此形成涡流来闭气的。而化学迫击炮是线膛武器,炮弹需要有弹带嵌入膛线才能在发射的时候让炮弹自旋稳定,这样一来弹带的直径肯定要比膛线阳径略大,那么它如何从炮口滑入炮管底部呢?不是会卡在炮膛中间下不去吗?办法是有的,化学迫击炮的炮弹采用的是“膨胀弹带”。
4.2英寸化学迫击炮炮弹使用膨胀弹带,结构和滑膛迫击炮的尾翼稳定水滴形炮弹
差别很大。
炮弹装填时膨胀弹带还没胀开,直径比炮膛内径小,可以顺利滑落到炮管底部
这种迫击炮弹的底部有一块钢制压板,压板压着一圈铜制的金属弹带。在平时,弹带的外径要比线膛内径略小,这样装填的时候炮弹可以顺利地滑落到炮管底部。击发瞬间,因为发射药爆燃的压力,弹头底部的压板被火药燃气推向前挤压这圈膨胀弹带,膨胀弹带被挤压后向四周胀开,直径变大,正好嵌入膛线闭气,并且让炮弹旋转起来。
士兵正在安装4.2英寸化学迫击炮弹的附加装药
这种迫击炮弹也有尾管,尾管内也有基本药管,尾管侧面也有小孔,但是它的附加装药不是用小布袋捆扎的,而是压制好的一片片小方片,安装时炮手旋下尾管的底盖,把小方片附加装药套在尾管上,再旋上底盖压紧,就安装好了。这种迫击炮弹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它是自带击针的,尾管的底部有一个向内的击针,落到炮膛撞击后击针就向前击发基本药管,基本药管燃烧的火焰从尾管侧面小孔喷出点燃附加装药,把炮弹打出去。所以这种化学迫击炮炮筒底部不再另行安装击针。
正在发射白磷烟幕弹的4.2英寸化学迫击炮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军列装的已经是改进型的M2化学迫击炮,口径仍是4.2英寸,它不是步兵师或者步兵团属火炮,而是编入专门的独立化学迫击炮营,一个营四个连,一共48门M2化学迫击炮。最初这种炮如同当初设计的初衷那样,专门发射烟幕弹(毕竟二战中美国没有使用化学毒剂),但是有美军军官发现,这种迫击炮弹体质量很大,装填系数很高,如果发射高爆弹岂不美哉?!于是从1942年开始,美军给独立化学迫击炮营配发M3高爆弹,这种炮弹弹体结构和白磷烟幕弹差不多,但是装填物从白磷发烟剂改成TNT炸药,一发高爆弹重11.11kg,内装3.64kgTNT炸药,最大射程4000m。化学迫击炮改打高爆弹后效果出奇的好,因为它的炮弹圆柱部分特别长,加上初速低可以用比较薄的弹体,炸药装填系数明显高于后装炮发射的榴弹,爆破威力很大;加上迫击炮弹的飞行轨迹是一条高抛物线,炮弹几乎是直着落下来的,爆炸时弹片向四周均匀飞散,破片杀伤效果也比弹道比较低伸的榴弹炮、加农炮更好。美军用上之后大喜过望,把独立化学迫击炮营作为加强分队加强给步兵部队,一般一个步兵师能得到一个连甚至一个营的化学迫击炮加强。到了朝鲜战争时期美军修改了陆军师、团编制,直接把一个化学迫击炮连配属给步兵团,作为步兵团固定的火力支援分队。
M30化学迫击炮
越南战场上一名美军士兵拿着一枚M30化学迫击炮发射的M329A1榴弹,能够看到尾管上夹着淡黄色的方形附加装药
以M113装甲输送车为底盘的M106自行迫击炮
1951年,新的,性能更好的M30化学迫击炮逐渐开始替代M2化学迫击炮,外观上它的座板改为圆形,炮管更长,射程也更远,有最大射程有6840m,代价是全炮重量从M2的151kg增加到305kg。因为太重,也为了跟上机械化部队的行军速度,M30迫击炮被安装在M113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底盘上,变成了M106自行迫击炮,成为美军机械化步兵营的火力支援武器。目前这种火炮已经从美军中退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