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江湖漂,眼里很重要。看不懂你就输了。你知道以下刀剑开刃方式哪个更锋利吗?
先来考考你: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唐刀型刃与清剑型刃哪个更容易切入?答案请看↓
刀刃形状包含了轮廓和刃角等特征,以下是十三种常见刀具的刃口形状(亦可看做剑的半切面哦)。
↑<图一>
这里说的是刀/剑身切面哦,↑<图2>是<图一>序号<1>的开刃方式。
一、刃角越小,刃部越尖,切入阻力也越小,锋利性也越高,刃角是影响锋利性的重要因素。(刃角:6<7<4<3<5<2<1)
二、刃口半径越小,切入压力也就越小,自然也越锋利,这是使刀具锋利的最关键要素。(刃口半径:7>8>9=10>4>3=2=1>6=5>11=12>13)3和2和1;5 和6;9和10;11和12相同刃口半径,刃口越小越锋利,所以锋利度是3>2>1;6>5;10>9; 11>12。
⑴是绝大多数刀具开刃形式,刀体强度高,研磨方便,但要非常锋利却不容易。常见如厨用刀具、匕首类。
⑵凹磨,⑴号的变形,刀体内凹,刀刃轻薄,可达到很高的锋利度,不过当刀刃被磨厚以后,锋利性亦相应下降。常见如折刀类等
⑶、 ⑷号多见于手工刀,比如唐大刀、日本武士刀。刀刃角度很小,刃面导向性好,极其锋利,远非⑴、⑵可比,尤其在砍辟时的侵彻度非常高,缺点:刀体的强度会因为极小的开刃角度而降低,容易造成缺口或卷刃。磨损卷刃后的重新研磨非常费时费力。
⑸是 ⑶、⑷的变形,仅仅是内弧形刀身形成整体式血槽的变化。比如蒙古刀,保安刀等中国民族手工刀具经常使用这种类型的刀刃。由于血槽的存在,刃面大大变窄,导向性因此变差,研磨难度稍大,锋利性有所下降,但修磨的工作量也大大减小。
⑹号刀刃很少见,主要的例子就是老式剃须刀,在一些西洋古刀剑上也有发现,这种刀刃在自行研磨后很难保持原貌往往转变成⑸号刀刃。这种刀刃,从刀腹到刃部都极致轻薄,而且刃角很小,所以很容易研磨,而且锋利性强远非其他刃口形状的刀具可比。
⑺号刀刃可以说整个刀身就是刀刃,多见于需要极其锋利的特殊用途刀具,不过倒也常常在菜刀上发现这种研磨方式。这种刀刃极其锋利,主要得益于很低的刃磨角度和优异导向性的宽大刃面。↓图
⑻弧形,刀体强度较高,方便研磨,但锋利性不会很高。多见于大型藏刀、中国古代的平造单手刀……。
⑼、 ⑽刀刃面是偏锋,刃口可薄可厚。这种刀刃多见于刻刀、凿刀、剥皮刀、剪刀等特殊用途刀具。这种结构会大大的方便研磨,免除了反手研磨的麻烦。不过这种刀具受力时可能存在偏斜现象,即刀刃向较平的一侧大幅偏移,所以一般刃宽不会太大。片切刃开刃方式,常见于隋刀、唐刀等。
<图4>唐刀
⑾、 ⑿和⒀是刀背的假刃研磨方式。这种刀刃的目的不是切割,而是在刺入的时候引导刀身,所以一般不追求锋利。
【刀尖样式对应的性能区别】:
◣剑式:采用宝剑的对称形制,两面开刃,重量最轻,攻击方式灵活但刀身相对柔弱,但与等长度的其他形制相比,难以适应大力量劈砍和持久作战,同时工艺相对复杂;
剜撬性能:★
穿刺性能:★★★
◣日式:刀尖处通过折刃使劈砍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同时兼顾一定的穿刺能力,工艺相对简单,适合大力量劈砍及持久作战。
剜撬性能:★★★
穿刺性能:★
值得特殊说明的是,“日式刀尖”作为国际上通用的称呼,是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缺乏文化交流,导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中国在汉代的环首刀就已经采用了十分典型的“日式刀尖”,所以,不论这种形制如何称呼,都是起源于中国的!
◣矛式:在刀尖处的刀脊上设置假刃是矛式刀尖的特点,这使得刀具在拥有极高穿刺力的同时兼顾了刀尖的强度,现代军用刀具多采用矛式刀尖。
剜撬性能:★★
穿刺性能:★★★
◣大刀式:为增加劈砍时的力量,在刀头部分增加配重,使刀的重心尽量靠前,此种增重处理多适用于技巧简单、力量充沛者,使刀刃的切割效应在巨大的离心力作用下发挥得淋漓尽致。
◣马刀式:为突出刀刃的切割效应,尽可能在刀头部分减轻重量,使全刀的重心尽量靠后,此种形式多为骑兵刀采用,由于奔跑中的马匹为骑兵提供了足够的冲力,而骑兵与对手间的战机又瞬息万变,这就要求马刀的使用者能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刀的攻击路线和角度,所以,通过灵便的挥舞来突出使用者的格斗技巧,是马刀的战术要求。
答案:清剑更容易切入,因为剑身薄,刃口小,清剑类似<图1>中7号的开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