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特种作战中的狙击要诀有四点,看完后你也能...

自从2007年底《集结号》公映以后,中国影视界便刮起了一股“狙击风”。只要是战争片,甭管是反映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几乎都“无狙不成片”。甚至还推出了《我的兄弟是顺溜》这样的狙击神剧。在这些影视剧中,无论是狙击理念、还是服装道具,皆颇多穿越之处。至于狙击战术,则更是错误百出,牛头不对马嘴,几乎到了“挑对都不容易”的地步。谬种流传,害人不浅。

令人欣慰的是,2018年春节期间火遍全国院线的《红海行动》,是一部由专业人士全程指导的,在细节上极度精益求精的军事大片。据了解,片中蛟龙一队所展示的各种战术动作,都是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的真实写照。在这部被广大军迷誉为“新时代军教片”的电影里,特种作战中的狙击与反狙击,占有相当份量的戏份。虽然片中亦有少许艺术夸张,但并不妨碍人们以此为例,去梳理特种作战中的狙击要诀。

 “一只耳”是一个相当于教练的狙击

第一要务 

狙击的目的是什么?一名神枪手暗中放冷枪,这是很多外行对狙击的理解。不少军迷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知道狙击手射杀的对象,应该是战场上的重要目标。

公路伏击时,“一只耳”在枪身下垫了个沙包,增加据枪稳定性。

这种理解不能说全错,但却是不全面和有失偏颇的。尤其是特种作战中的狙击,控制战场,为分队指挥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战场信息报告,为决策提供依据,才是狙击小组的第一要务。狙杀战场上出现的重要目标,消灭对已方构成的重大威胁,是为完成第一要务而实施的手段。绝不能因为贪功恋战而本末倒置。

《红海行动》主要描述了五场战斗:公海解救人质、工厂接应侨民、公路途中遇袭、小镇浴血苦战和机场抢夺黄饼。第一场战斗中,由于大多数船员被海盗集中关押在驾驶舱里充当人质,蛟龙一队虽控制了左、右侧驾驶舱门,但苦于无法露头观察,没法准确掌握舱内情况。穿墙雷达这种高科技装备虽可隔墙探测到人体热源,却无法识别敌我,因此只能靠塔乘直升机的狙击小组在绕飞货船的过程中,通过望远镜确认驾驶舱内敌我人数及站位,通过无线电对讲机将这一至关重要的信息传递给队员们。在队长杨锐下定进攻决心,要求各位置同步攻击时,又是狙击手利用自己身处直升机上,能对舱内情况一笕无遗的独特优势,率先打响了第一枪,不仅一举击毙了位于驾驶舱正中、身前有人质遮挡的海盗,消灭了队友们难以第一时间制服的危险目标,而且成功分散了另两名海盗的注意力,为队友一举突入驾驶舱,在确保人质完全的情况下一枪毙敌创造了条件。

在工厂接应侨民的战斗中,蛟龙二队主力负责留守车队,保住撤退点,而蛟龙一队的狙击组则抢战制高点,负责控制整个战场,掩护队员们由工厂露台突入厂区。期间叛军发起汽车炸弹袭击,队长杨锐听到街面上的爆炸声,第一时间通过对讲机,从狙击组那里了解战场实况。街面上叛军和政府军打成了一锅粥,有生目标不少,但狙击组却始终一枪不发。因为街面上形成了僵持局面,局势尚属可控。此时如贸然加入战团,会提前暴露狙击位置,影响掩护队员及侨民们撤离任务的完成。而这恰恰是狙击组的主要任务。在队友们掩护侨民们冲出工厂,在枪林弹雨中奔向车队的过程中,狙击组只开了三枪。第一枪击毙的,是准备按下汽车炸弹遥控器的匪徒。一旦对方得逞,队友和侨民们性命堪忧。第二枪打倒的,是离正在拆弹的医务兵陆琛最近,正端着AK47向其疯狂扫射的匪徒。此人利用汽车作掩护,蛟龙队员们在街面上的其他支援火力很难第一时间消灭这个威胁。第三枪命中的,是一个跳上皮卡,操纵双联装MG3机枪向我方疯狂扫射的亡命徒。这个目标若不及时解决,已方火力将完全被对方压制,解救行动将会付出极大代价。

公路遇袭反伏击的战斗中,蛟龙小队被敌迫击炮和居高临下火力压制,唯一的出路是掩护狙击小组快速绕到侧翼抢占制高点,设法消灭敌重火力,重新控制战场。片中正是狙击小组摧毁了敌残存迫击炮阵地,并将敌方狙击手兼炮兵观察员击伤逐出战场后,蛟龙小队才得以转危为安。

在小镇浴血的战斗中,狙击小组同样被赋予了控制战场,尤其是保证队友撤退通道的安全。战斗打响后,狙击小组用精确的远程火力,在支援队员战斗、掩护其撤退作出了突出贡献。当狙击小组被敌狙击手压制后,蛟龙小队立刻陷入了困境。狙击小组在突袭战斗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在最后的黄饼争夺战中,蛟龙小队仅剩四名队员还能坚持战斗。如果不是其中的狙击小组袭占塔台,从那里居高临下同时为在两个方向上孤军奋战的队友提供远程支援火力,恐怕这两名队友一个也回不来了。

双人小组 

影片中的蛟龙小队,统共只有8名成员,而狙击组就占据了其中两个名额。在最后的黄饼争夺战中,狙击组甚至占了参战人员的半数。在人力资源极为紧张,不少特战队员必须一专多能、身兼数职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在特战小队里配置双人狙击组?不可以让狙击手单打独斗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双人狙击组比单个狙击手更有效率。

双人狙击组由一名主狙击手和一名观察员组成。观察员承担着观察战场、为主狙击手指示目标、并为其实施精准射杀提供距离、风速等一系列必要的精准数据。当然,掩护主狙击手射击,以自身暴露为诱饵,为主狙击手诱出战场上的隐蔽目标,必要时接替主狙击手,也都是观察员的重要职责。

就战场观察效率而言,两人同时观察肯定比一个人观察更全面,漏掉重要目标的概率更小。由观察者负责选定、指示目标,实时测风测距,主狙击手就可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操纵武器,战场上的射杀效率自然更高。

以《红海行动》为例,公海解救人质时,直升机载着狙击小组在货轮前后绕飞,主狙击手罗星将88式狙击步枪用吊带吊起,虽然增加了据枪的稳定性,但人枪均处于运动中的不稳定状态,要想透过玻璃一枪命中百米开外的海盗头部,难度极大。这种时候如果罗星还要分神去进行测风、测距、评估战机,那么这将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公路遇袭的战斗中,狙击小组就位后的首要任务,是消灭敌迫击炮阵地。次要任务才是消灭敌狙击手。因为对手极其老练,为尽快完成任务,主狙击手顾顺不惜打破常规,以身犯险,将头盔顶在枪托上伸出隐蔽点,诱敌开枪后还脱离隐蔽位置快速跃进,吸引敌狙击手连续射击。在确定敌狙击手位置后,顾顺让观察员李懂压制敌狙击手,掩护自己首先消灭敌迫击炮阵地。这是一个极为正确的选择,因为敌迫击炮对我车队的威胁,要远大于敌狙击手。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能瞬间做出如此冷静的判断和决策,足见狙击手的战术素养。同时这也显示出双人狙击组的优越性。如果顾顺单枪匹马,那他在同时面对这两个目标时,顾此失彼的概率将会大增。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观察手李懂任务繁重,要为主狙击手提供各种战场环境数据。

最能显示双人狙击小组优越性的,是在小镇上双方狙击手的对决中。在公路伏击战斗中被顾顺削去左耳的敌狙击手(以下简称“一只耳”),选择了一个极为隐蔽的位置,从一个极为刁钻的角度暂时压制了顾顺。幸亏观察员李懂与顾顺拉开了一段距离,在另一个位置从窗玻璃的反光中发现了“一只耳”潜身的位置。苦于当时联络中断,因此李懂在自身枪法和枪械均力有不逮的情况下,连发两弹打在“一只耳”隐蔽位置的外墙上,为顾顺指示目标。 “一只耳”作为一个极富战场经验的狙击手,虽然左耳廓被削掉,纱布包住了耳洞,但子弹击中外墙皮的动静应该还是能听得到的。一发子弹打过来还可以认为是流弹,但接连两发打在相近的位置上,像“一只耳”这样的老手应该已经明白,自己被发现了。正确的选择是立即转移,但如此一来就无法继续压制顾顺,丧失战场优势。就这么稍稍一犹豫,就被顾顺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一举将其击毙。由此也可以看出,单人狙击手在面对双人狙击小组时的尴尬和无奈。若不是有李懂的作为,顾顺被压制后亦不可能扭转战局。

潜入隐蔽 

在战场上,狙击手一旦被敌人发现,必然会招来敌火力的疯狂压制,不仅无法完成任务,而且自身安全堪忧。因此隐蔽进入战场,隐藏好自身行踪,是完成任务的前提。由于狙击手的机动能力不突出,而且首要任务是控制战场,为分队指挥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战场信息报告,因此狙击手必须先于其他单位进入战场,必要时应得到队友们的掩护。

在工厂接应侨民的战斗中,街面上战斗正酣,车队前进受阻,队长杨锐定下了从毗邻的居民楼楼顶索降进入工厂天台的决心。率先行动的既不是突击手、也不是机枪手,而是双人狙击小组。只有在顾顺、李懂占领制高点,控制了相当区域的战场后,其他六名队员才分两批依次索降。同样,在小镇浴血的战斗中,只有当狙击小组就位,切实控制了撤离通道后,其他队员才化妆潜入人质关押地点,展开营救行动。抢夺黄饼时,狙击小组两名成员分工协作,控制了简易机场的塔台,获得了视野良好的狙击位置后,队长杨锐和机枪手佟莉才开始接敌运动。公路遇袭时,狙击小组乘车高速机动,尽收居高临下的伏击者眼中。为掩护顾顺、李懂尽快到位,杨锐将能找到的烟雾弹朝敌伏击阵地悉数打出,为的就是迷茫对手视线。这都是现实中战术的真实写照。

隐蔽地提前进入战场,只是狙击组完成任务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战场上尽可能隐蔽地潜伏下来。同样是潜伏狙击,特种作战和野战环境下正规作战虽然原则相同,但细节上却有诸多差异。

顾顺的瞄准镜上套着滤光格栅,可防止镜片反光暴露位置。而且他左手臂弯过来托住枪身,增加了据枪稳定性。

例如,在特种作战的环境下,特战分队的狙击小组不大可能穿着吉利服,利用地形地物和植被潜伏几昼夜,静候猎物出现。特种作战的交战距离,在大多数情况下较野战为近,而且交火更趋突然短促,这都给特战分队狙击小组的战场隐蔽提出了特殊要求。以《红海行动》为例,除了公海解救人质那场战斗,在其他几场战斗中,顾顺那支R93战术狙击步枪,以及“一只耳”手中SVD狙击步枪的瞄准镜镜片上,都蒙上了一层网眼伪装布。可别小看这块不起眼的“破布”,它的专业名称叫“滤光格栅”,作用是防止镜片反光暴露狙击手位置。非但如此,“一只耳”还在SVD枪身上,缠上了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土黄色布条,消除了金属枪身可能产生的反光。这些都是富有经验的狙击手在战场上隐蔽自己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只耳”也在瞄准镜和枪身上缠上布条,防止反光。

有人觉得如此蒙上镜头,会影响狙击手的观察视野。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狙击镜的焦距很长,完全可以透过布上的缝隙看到敌人。除此之外,你若认真观察、细细琢磨,会发现敌我双方狙击阵位的选择,看似随意,其实颇有讲究。

把枪直接架在观察员肩上,这是实战中的一种应用射击方式。

除了伪装,狙击位置的选择也很重要。其原则是在满足视野开阔、控制区域足够广且射击死角较小的前提下,要尽可能隐蔽。在工厂接应侨民的战斗中,顾顺选择了楼顶天台作为阵地,但却没有把狙击步枪直接架在楼顶边的护栏上,而是后退一步,将枪架在了李懂的右肩上。这是在耍酷吗?不,这是不够理想条件下的变通措施。楼顶固然视野开阔,但狙击手若趴在楼顶,将枪架在护栏上,枪管伸出墙体,那么在百米开外的敌人抬头仰视,因为背景是天空,所以狙击手的位置将一览无遗。由于时间紧迫,狙击小组来不及下到顶楼房间里寻找更佳的狙击点,因此采用后退一步,枪架在观察员肩头,枪管不伸出墙体外的变通措施,尽可能减少自己提前暴露的可能性。

工厂接应侨民时,顾顺并未将枪架在楼沿护栏上,而是后退一步架在李懂肩上,这是为了隐蔽

在公路遇袭的战斗中,无论是顾顺、李懂,还是“一只耳”,都没有将自己的狙击位置选在山顶棱线上,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片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狙击点,莫过于小镇浴血的战斗中,“一只耳”的选择。他在击伤顾顺、李懂后立即转移,将自己新的狙击位置,选在房间靠墙的阴影里,离墙体和窗户都有一定距离。而且他进入房间后,并没有在窗口露头观察,仅将窗户打成了半开状态。架枪后枪口离窗户亦有一定距离。在这个位置上,他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顾顺的位置,从容地予以压制。因为这个狙击位置选择得太过刁钻,战术素养极高的顾顺被对手压制后,一时竟也束手无策。

后退一步,不让枪管伸出墙体,增加了自身的隐蔽性。

细节讲究 

狙击战斗,尤其是特种作战中的狙击战斗,追求的是一枪毙敌,因为许多情况下不可能给你补枪的机会。而影响命中的精度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极多,这就要求狙击手不仅平日里要勤学苦练,而且战时要思虑慎密,注重一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

在《红海行动》中,顾顺和“一只耳”均戴了手套,但却不约而同地将食指上的手套给剪掉了。这是为什么呢?戴手套的目的除了保护手掌,防止因手心出汗而导致握持武器不稳。不过,织物纤维和金属间的摩擦系数很小,非常影响射击时的手感,而且一个不小心就容易走火。因此狙击手们才会剪掉食指上的手套。

同样为了防止意外走火的,还有在片中,只要还不打算射击,狙击手们都不会将食指伸入扳机护圈里。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是战场上总结出来的血的教训。

罗星将枪用吊带吊在直升机上,增加据枪稳定性。

为保证据枪稳定,在公海解救人质时,罗星将自己的88式狙击步枪用吊带吊在直升机上。公路遇袭时,罗星有几次据枪时,将自己的左臂弯过来,架住枪身,这也是为了增加枪身的稳定性。“一只耳”在公路伏击时,若仔细看,会发现他在枪身下垫了一个小沙袋。这是为了增加SVD枪身与据枪点间的接触面积,同样增加了据枪的稳定性。在小镇浴血的狙击对决中,“一只耳”第一个狙击位置的选择,是在一间平房的房顶上。当时时间紧迫,他顺手抓过一件晾晒的羊皮袄铺在木箱上,然后再将狙击步枪架上去。可不要小看这个不惹人注意的细节,木箱线条平直坚硬,SVD狙击步枪的护木底部呈圆弧过渡,若直接把枪架上去,枪身护木与木箱的接触点面积很小,据枪时容易滑动。而木箱上铺上一件羊皮袄后,架枪后护木与支撑点间的接触面积就大多了,据枪的稳定性大为提高,为精确射击提供了前提条件。

据枪前,“一只耳”将一个羊头骨放在桌上,枪管加在羊头骨上,增加据枪稳定性。

“一只耳”第二个狙击位置,选择在房间靠窗的阴影里。当时墙边有张桌子,但他并没有直接将枪身架在桌沿上,而是随手取过一个羊头骨放在桌上,再将枪管架在羊头骨上。如果仔细看片,你会发现这个羊头骨顶部有一块深度不算大的凹陷处,SVD的枪管恰恰就架在这里,这无疑比直接架在桌沿上据枪更稳定。

“一只耳”在据枪前,将一块破烂的羊皮袄架在木箱上,这样可以增加据枪的稳定性

笔者当年军训打靶时,习惯于摒住呼吸再击发。但细看《红海行动》,你会发现片中的狙击手在击发时,都处于呼气状态,而不是吸气或憋住气。这是因为人在呼气时,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是最放松的时候。这种状态下轻扣扳机,实现“有意识击发,无意识响枪”,才能最大限度地不破坏瞄准线。

《红海行动》中狙杀的敌人为数不少,但细究之下,在公海营救人质和黄饼争夺战中,罗星射杀海盗和李懂狙击支持佟莉的匪徒,都是一枪爆头,命中的是眉心位置。而在其他战斗中,尤其是小镇浴血,顾顺连续狙杀匪徒时,命中的多为对方的胸腹部。这仅仅是种巧合,或是为了追求视觉效果的艺术夸张吗?其实不然,这里面大有讲究。

在解救人质的情况下,无论如何必须让匪徒瞬间毙命,否则其手臂神经和肌肉不自主的痉挛抽搐,都有可能触动扳机造成人质伤亡。而要做到这一点,子弹就必须命中其大脑的运动反射神经区。这个区域位于眼睛后方,直径不足6厘米,因此狙击手必须瞄准对手的眉心开枪。

而在小镇浴血奋战时,狙击手担负的是支援任务,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击毙尽可能多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像在靶场训练时那样从容射击是不可能的,更多的是概略射击。为保证命中率,瞄准面积比脑部大得多的躯干部位射击,就成了不二选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要诀  要诀词条  狙击  狙击词条  作战  作战词条  特种  特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