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职几个星期以后,这位纳粹独裁者便暗中发起了一项‘战役’,希望能够在1940年代使德国重新取得全球性军事大国的地位。”
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时,承诺要让德国恢复以往的伟大。
在那个时候,德国仍然深受一战失败之苦。哪怕距离当年投降已经过去了15个年头,由西方列强加在德国头上的种种侮辱性限制,对普通的德国人而言仍然如同芒刺在背。
签订于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明文规定,德国不仅被割去2.5万平方英里(约6.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更要对战胜国承担200亿金马克的巨额赔款,一度强悍无比的德国军队也将被拆得七零八落,这可以说是其中最大的耻辱。
由此,德国将只能拥有一支10万人以下的小规模军队——但坦克、装甲车甚至重机枪等进攻性武器则不被允许拥有。实际上,任何涉嫌制造重武器的德国人都将被罚得倾家荡产,且还要蹲六个月的监狱。
根据条约规定,征兵制被禁止,步兵训练受到严格限制,德军总参谋部也被裁撤。更进一步地看,德国不能够拥有空军,而海军也只能是象征性的,以1.5万人为限,战舰数量被限定为六艘前无畏级战列舰,少量轻巡洋舰及驱逐舰,并且绝对禁止拥有潜艇。
在一战后的十年当中,魏玛共和国在执行这些规定时其实打了些擦边球——军事研发时断时续,国家警察部分军事化,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充当预备役部队。当然,这些举动在凡尔赛条约之下都是完全非法的。
不过,比起希特勒上台之后那种有预谋的、大规模地重新武装德军的举动,这些小规模的擦边球行为都可以忽略不计。在就职几个星期以后,这位纳粹独裁者便暗中发起了一项“战役”,希望能够在1940年代结束前使德国重新取得全球性军事大国的地位。
在这位元首的计划之下,第三帝国的军队在专业化、人员规模及武器装备水平上都有极大的提高。德国最聪明的头脑与数以千百亿计的金钱都被集中起来,秘密地投入到德国军火业的复兴当中。
在这位纳粹总理以政治家姿态在世界舞台上挥斥方遒的同时,军工界的实业家和工程师们也在幕后悄悄地打造着各种世界上最令人恐惧的战争机器。以下便是一些相关的研发成果。
1. 梅塞施密特Bf-109(Messerschmitt Bf-109)
在掌权之后不久,纳粹当局就建立了“德国空中竞技联盟”(Deutschen Luftsportverband)。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表面上没有任何军事性质的各大运动员俱乐部就开始秘密训练空军飞行员,用来为第三帝国空军的重建提供后援。而这支新空军的主心骨之一,即出自著名飞机设计师、航空工业巨头威利·梅塞施密特(Willie Messerschmitt)之手。Bf-109是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之一:它的设计理念相当超前,是一架全金属单翼战机,配有可折叠式起落架,时速可达380英里(约610公里/时)。随着它在空战中逐渐取得霸主地位,别的战机很快就显得过时了。Bf-109不仅有流畅的气动外形和高速度,其后续改进型还配备了重机枪和20毫米航炮。截至1939年,Bf-109的生产量大约为1800架,直至纳粹最终战败投降,德国国内又陆续生产了大约31000架。这个数字使得该机成为历史上产量最大的战机之一。
2. He-111
由亨克尔公司(Heinkel)生产的He-111是第三帝国空军具有代表性的双发轰炸机之一,一项颇为著名的说法称其为“披着羊皮的狼”。在公开的场合,它以高速客机及民用货机的名义进行生产,但实际上则是一架从头到尾都不打一丝折扣的战斗机。为了掩盖这一事实,纳粹当局在1935年甚至还派遣了12架He-111到汉莎航空服务。与此同时,工厂方面加紧赶工,至二战爆发前夕已造出800余架军用型。作为一架轰炸机,He-111能够在载弹4400磅(1950公斤),携带五名乘员的情况下以每小时275英里(442公里/时)的速度飞行1400英里(2253公里)。该机最终的生产量为5600架。
3. “飞行铅笔” (The Flying Pencil)
道尼尔(Dornier)Do-17不像He-111,它是一项在纳粹上台前就已完成的设计。这架被称为“飞行铅笔”的战机诞生于1932年,当时以高速邮政用机的名义生产。不过,在纳粹上台之后的几周之内,当局便迅速安排航空工业方面的专家,将该机改造为一款中型轰炸-攻击机。1937年,装备着Do-17的德军“秃鹫兵团”(Condor Legion)在西班牙内战当中(为时三年)大显神通,夷平了许多城市。
4. II型U艇(Type II U-Boat)
1914到1918年间,德军以300艘U艇击沉了约5000艘商船,造成货物损失约为1300万吨。一战结束后,英法两国坚持不允许德国拥有潜艇。不过,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又开始秘密开始了潜艇的建造工作。一开始,希特勒将这些工作悄悄地外包给了芬兰和荷兰的船坞,而其成果则是II型U艇的问世。在第一艘该型潜艇下水时,德国曾与英国谈判达成协议,允许其拥有少量的深潜器。之后不到两个星期,第一艘编号为U-1的II型U艇便正式服役了。接下来的五年当中,德国累计生产了逾50艘该型潜艇。至1945年,服役的各型U艇数目达到1250艘左右。根据统计,希特勒的潜艇部队总共击沉超过2750艘盟军舰船,总吨级超过1400万。
5. 战列舰(Battleships)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军事力量施加了诸多限制,其中明确将德军战斗性船舰的吨位限制在10000吨以下。不过这没法阻止纳粹以全力去制造超过这个吨级的舰船。举个例子:从字面上看,1934年6月30号下水的“斯佩海军上将”号的排水量在万吨以内。然而,实际上看,当这艘军舰装上6门11英寸炮以及加上差不多有半英尺厚的装甲层之后,它的排水量就达到了全副武装及满载时的16000吨。以类似的方式,“德国”号(Deutschland)——后改名为“吕佐”号(Lützow)——和“希尔海军上将”号也分别突破限制,达到了14000及15000吨的排水量。德国机智地将这些舰船命名为“巡洋舰”,英国人则更为准确地将这个名字翻译为“袖珍战列舰”。有趣的是,这三艘军舰的建造工作均开始于纳粹党正式掌握德国政权之前,其中最早的一艘于1929年开建。希特勒上台后,迅速加快了这一建造进程,全德国的生产线也开足马力赶造军舰。1935年,纳粹当局与英国政府达成协议,允许德国拥有一支更大的海军。英国虽然逐渐开始对德国的崛起有所提防,但当时仍认为迎合希特勒可以避免战争。这种双边默契为德军发展更大吨位的军舰开辟了道路。1936年,40000吨级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被提上了建造日程,德军在当时甚至有计划要发展自己的航空母舰。在短短的四年当中,希特勒就打破了对德国海军的诸多限制,并渐渐开始组织起一支在实力上足以挑战英国皇家海军的舰队。不过,在这项构想还未充分实现的时候,二战就已经爆发了。
6. 88炮(Flak 18)
魏玛共和国一开始把臭名昭著的88毫米防空炮命名为“Flak 18”,想要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它是一种前凡尔赛条约时期的高射速大口径炮类武器(“18”特指德国战败的1918年)。尽管其原型架构在1928年就已完成,但正式投产则是纳粹上台之后的事情了。那时希特勒正许下海量的枪炮订单,以重新武装德军。很快地,21000门88炮便从克虏伯军工厂的组装线上鱼贯而出。这种火炮以其富有创意的设计理念服务于欧洲战场上几乎每一条战线,几乎为德军一整个强力的反坦克及防空武器家族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7&8. Panzer I和II型坦克(Panzer Mk. I and II)
德国在《凡尔赛条约》体系下所进行的各种履带式战斗车辆的研发工作及实验,基本都是私下以“拖拉机”为名义来完成的。早在1920年代中期,陆军的军官及军工界实业家就开始尝试新的设计,新型坦克的制造在希特勒夺权之前就已上马。纳粹正式上台不到20个月,便大量订制了5吨级的Panzer I型侦察坦克,而9吨级的Panzer II型坦克的订货量比这更大。总的来看,1939年二战爆发前,这两型坦克的产量累计超过了3000辆。它们均在入侵波兰、法国及苏联的战役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9. 德国国防军(The Wehrmacht)
1935年,希特勒苦心经营两年后重新武装起来的德国军队震惊了全世界。在当年所发表的一系列演说中,希特勒宣布德国将会发展一支拥有2500架飞机的空军,而海军方面也在重新进行整编,以使其恢复强大。不过,其中最惊人的表白,则是德国已有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且人数达到30万的军队——这个数是当时国际法为德国所设限额的三倍。此外,希特勒还高调抨击《凡尔赛条约》,声称要通过进一步的征兵制将他的地面部队扩张至50万人。在二战爆发时,德军兵力已膨胀至150万人;至1940年,这个数字又变成了250万人。到了这个点上,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基本上就已经如入无人之境了。即便汇集大英帝国、美国与苏联这西方三巨头之力,也要花上五年多的时间才能彻底击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