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只有两种男人:
穿靴子的男人VS不穿靴子的男人。
穿靴子可能是源于本能:
正在热映的《疯狂动物城》里有个情节:肉食系动物被一种“午夜嚎叫”的花制成的子弹击中,激发里体内野兽本能,变得狂躁,袭击同类。
如果说动物的本能是狂野,那男人的本能是什么?
征服!
要么征服,要么被征服。
战场正是男人宣泄征服欲的地方,光明正大。以崇高的荣誉为名,击败对手,征服不从者。
凯撒曾有名言:“我至,我见,我胜”!(VENI VEDI VECI)
成吉思汗亦有豪语:“你若战 我便战”!
多少男人,并不把战争当做畏途,而是荣誉应许之地。
而战场上最重要的装备是什么?
非军靴莫属!
要么踩在自己的土地上,要么踩在敌人的土地上。奔袭千里,直捣黄龙,靠的正是一双军靴;巍巍军阵,庄严肃穆,靠的也是脚下军靴。
所以,穿军靴,是男人的本能!
今天,咱们就聊聊军靴:
——制式军靴——
俾斯麦说过:“军靴的样子和行军时的脚步声,是军队的有力武器。”
能说出这么直男的话,看来铁血宰相一定对军靴非常看重。事实也如此,作为先有军队后有国家的普鲁士,崇军文化根深蒂固,对军装出了名的重视。
1860年代,普鲁士诞生了第一批制式军靴,为牛皮制褐色长筒靴。这段时期内,其他的欧洲强国如俄军、法军、英军等也都以长筒靴作为标准军靴。
一对对的士兵们,穿着军靴,咔嚓咔嚓,摩擦摩擦,帅的不要不要的。
而在这之前,漫长的欧洲历史中,虽然早已出现皮质军靴,但是大都粗制滥造,难看还不舒服。连那个时候的美国,军靴也是丑陋粗糙。为了争夺好点的军靴,甚至曾引发一场战争。
可见,军人,没双好军靴怎么成?
之后德意志统一,在俾斯麦的影响下,对军靴更加重视。这股风潮,影响了欧美,也影响了当时的清朝。
李鸿章被称东方俾斯麦。不知是不是因为惺惺相惜,洋务运动中,各个方面学习西方,连军靴这个细节也不放过。难道是为了跟铁血宰相隔空示好,表示咱俩是一个频道?
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筹办洋务运动组建新军,配发了黄褐色皮质的低腰军靴。这是中国军人首次穿上西式军靴。
而在这之前的几千年历史中,中国士兵脚下穿的,主要是布鞋。各种各样的布鞋。
之所以会选择布鞋,从经济条件的角度看,和中国的纺织业和畜牧业发展情况有关。作为纺织大国,大量配发布鞋,成本低,产量足;但是如果配发皮鞋,产量不足,成本也高。
明朝军服
事实上,虽然洋务运动引进了西式军靴,但是普及,仍然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德国打开了制式军靴的开端,在之后的两次世界大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两战期间——
一战时期,
这样做的好处是,更加轻便,有利于长途行军。
而德国则依然坚持长筒军靴:
长筒军靴虽然笨重,但对脚的保护更好,还能较为有效预防“战壕足”(因为长期站立于阴冷潮湿的战壕内引发的腿脚红肿、水疱乃至坏疽)。
这种区分并不绝对,仍有很多协约国军官穿长筒军靴。下图就是法国军官服装:
二战时期,
德军保留了军官的马裤、马靴,也保留了士兵的黑色长筒军靴。
同时也配发了沙漠靴等短靴
美军主要配发的是M42型军靴和带皮质护腿的M43型高腰作战靴,这两款军靴也出现在二战后期的国民党军队精锐部队中。
M42伞兵靴
M43军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