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程师深入潜艇检测设备。王松岐 摄
某年初夏,我军某新型潜艇悄无声息地航行在某海域。突然,声呐技师报告:“发现鱼雷!”
潜艇内的气氛骤然紧张。指挥员随即拉响战斗警报,并在10多秒内连续下达一系列防御和规避口令。紧接着,声呐室里传来紧促的告警声,这意味着来袭鱼雷只有几公里远,潜艇即将遭受攻击。
“紧急上浮!”指挥员再次下达指令。这是一种规避鱼雷末制导阶段的强机动动作。体量巨大的潜艇迅速以大纵倾姿态从深海中上浮,如同一头巨鲸跃出海面,成功摆脱鱼雷。
就像经历了一场实战,有的人鼻尖挂满了细密的汗珠。但事实上,这是一项模拟的鱼雷规避试验,潜艇和规避动作是真实的,但险些击中潜艇的“鱼雷”却是高度模拟仿真的结果。
这惊险一幕的“导演”正是北海舰队某潜艇试训基地验收部的科技干部们。此项虚实合成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他们探索的作战使用试验工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海军唯一专职验收机构,验收部担负着海军舰艇装备验收的重任,但他们把眼光放到了比单纯质量验收更远的地方。
“仗怎么打,我们就怎么试”
提起验收部的历史,48岁的部长张东俊显得有些激动。他留着一头干练的短发,说起话来总会不自觉地提高声调。同事们评价说,他的身上有着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潜心钻研、严谨奉献的品质。
1995年,海军建立验委会制度,在北海舰队某潜艇试训基地成立验收科,负责组织军代表、厂家院所开展潜艇航行试验阶段的验收工作,并对接装部队进行培训。可以说,他们把守着装备交付部队的最后关口。
刚刚建立时,验收科面对陌生的科研领域,在人才和基础设备都很缺乏的条件下完成多艘舰艇质量验收任务,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
这支团队成立的前10年里,验收领域秉承的理念是质量验收,即检验装备是否达到研制合同所规定的各项战技指标。这种理念被验收干部们形象地称为“卡指标”。
验收试验时,平时为人随和的干部会突然变得锱铢必较,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久而久之,有人开始用霸道、挑剔、无情来形容他们。但只有熟悉验收工作性质的人才知道,他们是在为海军战斗力和官兵生命把关。
随着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发展,张东俊和同事们敏锐地察觉到,单纯的质量验收已经无法跟上部队的需求。“卡指标并不能解决打仗的问题,”张东俊说,“舰艇验收不能仅盯着各种实验手册中的性能指标,还要着眼各种复杂情况下的战斗使用。”
2005年,海军提出了由单纯质量验收向战斗力生成验收转变的理念。这群验收干部经过艰苦调研发现,一些演习由于缺少基于逼真环境下作战使用试验的手段和数据支撑,面临“演习成摆练”的尴尬困境。这成了他们探索战斗力生成验收新路径的突破口。
“如果能模拟出真实作战环境,让潜艇感受到真实的威胁,从而倒逼部队改进战法,将会大大提高部队战斗力。”这个想法让张东俊眼前一亮。由此,他们提出了除装备质量验收之外的另一个全新领域——作战试验,用张东俊的话来说,就是“仗怎么打,我们就怎么试”。
作战试验能在近似实战条件下实现对武器装备作战适用性和作战效能的考核评估,一方面,它可以发现武器装备的设计和生产缺陷,倒逼厂家院所提高装备质量;另一方面,它可以用精确的数据指导官兵如何使用装备,为部队创新战法训法提供科学依据。
全新的领域让验收干部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与此同时,一系列未知的困难也悄然向他们袭来。
这一跃,标志着海军战斗力生成验收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在未知的领域里,验收干部们很快感到了压力。“作战试验是探索未知能力,难度几何增加。” 验收部总工程师董金鑫说。
作战试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的理论和试验分析手段。依托经验丰富的老高工和博硕士青年骨干队伍,验收部开始了一场艰难的攻关。
模拟仿真手段成为重要建设方向之一。董金鑫介绍说,仿真技术可以解决实装试验的安全性和效费比的问题,是开展作战试验的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
32岁的仿真工程师黎潇是验收部模拟工程骨干。在2013年的鱼雷规避试验中,她和同事们为潜艇构建的虚拟环境足以和真实战场媲美。比如虚拟鱼雷,它存在信号衰减,在接近目标过程中噪声量级也会逐渐加大,并且会跟随潜艇机动,“就像真的鱼雷一样”。
在如此接近真实的仿真平台背后,是一套套高精度模型和一组组真实的装备试验数据。在本世纪初,验收部前瞻性地建立了一套用于数据录入的系统,并积累了海量数据。黎潇的仿真模型全部基于这些真实数据,而不是静态的指标参数,从而大大提高了仿真的准确度。
在这场作战试验中,如何营造水下逼真的作战环境,也是验收干部们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把实验室搬到潜艇上!”这样一来,问题迎刃而解。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对试验设备进行改进。
测控工程师宫生辉和检测工程师王石迅速展开攻关,他们将测控分析设备和环境生成设备集成起来,实现袖珍化、一体化,并和潜艇系统对接。这套试验系统既不影响潜艇的操纵使用,又能注入虚拟环境,还能对潜艇运动姿态进行测控。
这次作战试验的另外一个难题是如何保证安全性。潜艇大纵倾机动是一个危险动作,如何把握安全边界?课题组又利用模型仿真方法在实验室进行安全性和风险性评估,并到部队和负责操纵的老水手长共同制定操纵策略和安全预案,确保整个试验安全进行。
正是验收干部多方面的努力,才造就了潜艇规避虚拟鱼雷的惊人一跃。试训基地司令员车永哲评价说:“这一跃,标志着海军战斗力生成验收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试验结束后,黎潇还用仿真系统直观复现了整个作战过程,试验得到的大量数据也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支撑。这次作战试验不仅摸清了该型潜艇的边界性能和适应性,而且为部队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战法。
在张东俊的带领下,这项试验积累的方法、经验与其他验收干部的多项成果汇在一起,共同形成了“某装备使用试验工程”,并于去年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刚来半年多就当科长,验收部真敢用人”
在验收部的办公区里,出入最多的是肩扛少校军衔的年轻人。80后出生,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干部占到了70%。
“验收事业的未来是年轻人的。”张东俊说,自己特别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因为他们“敢想、敢干、敢实践”,他培养年轻人的方法就是“给机会,压担子”。
37岁的博士聂永发对此深有感触。刚到验收部半年多,这名兼具基层舰艇部队经历和深厚专业理论功底的博士便被验收部推荐为质量研究科科长。
“这里没有论资排辈,而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聂永发的语气里充满了感激。到验收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在技术室学习验收领域的基础知识,随后到验收部门代职参加实践,并多次参加演习、独立执行试验任务。半年下来,他就摸清了从质量验收到作战试验的工作内容。
当聂永发的任命出现在公示栏时,有人感慨说:“刚来半年多就当科长,验收部真敢用人!”
聂永发说,除了引进人才,验收部还很注重提升现有人员的科研能力。他了解到,验收部曾先后送出两人到院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一人到相关研究单位做博士后。
黎潇就是其中之一。2007年,她在试验仿真领域的研究中遭遇瓶颈,想要报考仿真研究重镇——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张东俊得知后非常支持,并积极为她争取备考时间。经过半年紧张的复习,黎潇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入该校仿真相关专业。
读研期间,黎潇始终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学习,“一有新方向、新技术就和单位沟通”,毕业论文也和仿真工作紧密相关。3年里,她经常趁着寒暑假回验收部,仿真课题一直在向前推进。
2011年,她牵头研发的“某型装备质量验收试验仿真分析系统”就实现了一体化试验验收的技术创新,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平时的工作中,张东俊总是鼓励年轻人走出去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和业内专家交流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有利于年轻人成长进步”。
有一件事让可靠性工程师江莲印象深刻。2014年,张东俊让她参加总装备部组织的某调研会。接到通知后,江莲早饭都没有顾上吃就匆匆赶到办公室写发言稿。
然而,一个电话让她放下了刚写到一半的材料。会议主管参谋在电话里委婉地说,参加此次会议发言的都是专家,她是年轻辈,似乎只有听的份儿。她只好关上电脑,但是又觉得心有不甘,于是又打开电脑,一时间陷入纠结之中。
这正是张东俊所担心的。他鼓励江莲说:“年轻人要有闯劲,没试过怎么知道不可以,行政级别有区分,但在科研上要看谁能解决问题。”一番话让这个年轻的工程师重新充满了信心。在调研会上,她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浓缩成15分钟的发言,并针对一些难点问题提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案。发言完毕时,白发苍苍的专家向她投来赞赏的目光,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得益于这些激励措施,验收部的年轻工程师成长迅速,很多已经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20年来,这支年轻的团队已经获得1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1项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55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