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的超轻型车辆项目(Ultra Light Vehicle,ULV)
前不久美国陆军公开了正在研制的超轻型车辆项目(Ultra Light Vehicle,ULV),它可能将替代现在广泛使用的悍马成为美国陆军新一代高机动战术车辆。
在美国陆军的车辆分类之中,轻型战术车辆主要是指载重在2吨以下轮式车辆,主要执行运输兵员、物资、油料等任务。美国战后第一代轻型战术车辆是在1960年投入使用的M151吉普车,它采用全焊接钢制承载式车身,四轮独立悬挂,具备较强的越野能力,同时还可以改造为指挥车、通信车、救护车等,这种系列化车辆的思想最被美国陆军接受,并继续深入发展。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各种反坦克导弹、便携式防空导弹等出现,它们都对载车的载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美国认为M151战术车已经不能适应要求,所以提出研制一种高机动轮式车辆(Humvee),这就是M998"悍马"。与M151吉普车相比,悍马的底盘由于采用双"A"臂独立悬挂,离地间隙已达410毫米,与现代主战坦克不相上下,具有突出的越野机动性能,同时车身扁平,行驶稳定性也更好。悍马在设计时即按车族化考虑,因此,它的各种变型车有30余种之多:人员/物资输送车、轻型战斗车、反坦克导弹发射车、防空导弹发射车、指挥通信车、野战救护车等等。根据不完全统计,悍马高机动车生产了接近15万辆,其中美国陆军就装备超过10万辆,差不多平均每10个人就有一辆悍马。
悍马最为出彩的一页是在海湾战争,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大约有20000辆悍马被运到海湾地区,美军最精锐的第82空降师和第1步兵师全部换装悍马。在战斗中,悍马承担人员和物资的运输任务;配备"陶"式反坦克导弹,遂行反坦克任务;担任通信中继任务;担任火炮牵引任务等等。战后,美国五角大楼公布题为《波斯湾战争的胜利》的最终报告中称:"悍马车满足了一切要求,或者说超出了人们的要求……显示了极好的越野机动能力。其可用性超过了陆军的标准,达到90%,很高的有效载重能力对美军来说也是绝对的保证。"
不过在此后的战争中,如索马里、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悍马的表现就让人大跃眼镜。在这些战场上,美军面对的并并不是正规军,而是混杂在平民之中的反美武装,作战区域也由野外变成了城镇作战。在城镇环境中,悍马原来的高机动并没有多大的作用,但是防护能力差的缺点却暴露无遗。举个例子,悍马为了减轻重量,车身多处采用了铝合金结构,油箱也缺乏防护,所以一旦起火燃烧,非常容易变形。所以反美武装很快发现,利用路边炸弹和地雷来对付悍马效果极佳。悍马的弱点还包括,虽然安装有12.7毫米机枪,但射手无任何防护,上半身暴露在对方火力下,容易受到攻击,特别是城镇作战中,暴露的射手是往往对方狙击手首先攻击的目标。其实即便在车内,由于车身不防弹,武装分子常用的AK-47自动步枪也能杀伤车内人员。
美军在伊拉克、阿富汗的人员损失超过60%发生在悍马车上。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陆军发展了M1114型装甲增强型悍马,M1114设计初衷就是作为一种侦察和巡逻用车。它加强了侧面、车底的装甲防护,用一个盒状装甲壳体把乘员舱保护起来,其车门可抗抵抗7.62毫米穿甲弹,车底可抗5千克重的反坦克地雷,车顶可抗155毫米空爆弹或类似爆炸装置攻击,车窗改为防弹玻璃,从而提高了车辆的防护能力。
此后美国还发展了配备更强装甲、机枪射手防护的悍马车,但是付出的代价就是车辆的自重达到5.5吨,有效载荷降低到1吨以下,坐上5名全副武装的大兵就已接近超重,装载更多弹药就要付出机动性下降的代价。而没有装甲的M998自重不到2.5吨,有效载荷指标要充裕很多。
装甲增强型悍马的有效载荷不到1吨,实在太小。
行文至此,相信许多人已经明白为什么美国陆军要寻找悍马车的替代者。悍马设计在冷战时期,以大规模战争要求为依归,所以在海湾战争中能够大展拳脚。但是在后冷战时代的战场,特别是在城镇作战、反恐战场上,它的弱点就暴露出来,加上原始的限制,已无太大的升级空间,所以美国陆军需要一种新的高机动性能车辆来替代悍马车。实际上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后期,美军更采用防地雷反伏击车作为一线机动工具,很少再使用悍马车,这些经验自然被带到了ULV的要求之中。
从相关图片来看,ULV设计第一个要求就是提高防护能力。前面说过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损失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地雷和路边炸弹,以至于美国甚至出动全球鹰无人侦察机支持地面部队的反地雷/路边炸弹的行动,所以ULV将防护能力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来考虑。美国新一代战术车辆的发展来看,普遍采用了钢制车体、V形车底、多层车底装甲、可脱离乘员座舱、悬挂式座椅等手段来提高车辆的防护能力,ULV应该也不会例外。
ULV的车身构造采用了高强度钢材和复合材料,以及"透明的陶瓷装甲系统"。车内还装有易弯曲的浮动地板系统,能吸收爆炸冲击力,保护车内人员。另外就是采用遥控武器站,这样射手不用暴露出身体来操纵武器,可以在装甲的掩护下对目标进行射击,同时还可以利用武器站上面的光电探测系统,具备昼夜全天候的攻击能力,大大提高乘员的生存能力、作战能力和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不过在装甲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前,也不能对ULV的防护能力过于乐观。ULV自重6.2吨,仅比M1114装甲增强型悍马增加0.7吨,与防地雷反伏击车有很大差距。同样搭载5名乘员的M-ATV防地雷反伏击车,其自重达到了12.5吨,足足是ULV的2倍。从ULV的总体设计来看,它进行了一定取舍,主要是乘员舱离地高度比M-ATV低很多,虽然也采用了V形车底,防地雷能力肯定不及M-ATV,但可以减轻重量、还加强了转向时的稳定性。另外ULV在内部容积上也有所减小,这也大大节约需要防护的面积,利于减重。
ULV采用了钢制车体、V形车底、悬挂式座椅等,防护性能向防地雷反伏击车看齐。
车重增大,必然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机动能力下降,ULV采取的对策是采用混合动力。ULV的动力系统包括一台最大功率175马力、峰值扭矩350牛米的斯巴鲁 柴油涡轮增压发动机,2台单台最大功率达369马力、峰值扭矩1655牛米的Remy 410HVH-HT电动机。
懂车的网友可以发现它实际上拥有极其恐怖的启动加速性能。它的重量是法拉利 F430跑车的5倍,但2台电动机的峰值扭矩却是法拉利F430的6倍多,所以估计ULV启动时的加速能力不会比现在的跑车逊色多少。这将赋予它极为出色的战术机动性能。所以,机动性比悍马再提升一个层次或许本身就ULV的追求之一。
ULV在纯电动模式下可以行驶33公里,综合行驶里程则为540公里(时速56公里每小时)。
混合动力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在关闭柴油机后,车上仍然比以前大得多的储备电力。现在发达国家陆军都对地面车辆进行了信息化升级,安装较多的通讯、显示设备,使地面部队提高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这些设备耗电量比过去大有提高,需要柴油发动机处于怠速状态提供电力,而ULV的大储备电力使得前线指挥官可以选择关闭发动机、"静默"待机。
ULV动力系统的另一特点是,2台电动机一前一后布置,取消了原始的实体驱动轴,给予了车辆更好的底部保护。这付出的代价当然是价格,在美军整体压缩开支的情况下,ULV采用如此奢华的混合动力设计,很可能会导致其竞标失败。
混合动力赋予ULV极佳的战术性能,但由此带来的造价飙升也可能将ULV杀死。
不过不管ULV最后是否能获得成功,它代表了美国陆军的一种追求和取舍。悍马的原始设计不适合反恐等非传统战争,已无升级潜力,必然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而现有的防地雷反伏击车,尽管防护性能非常出色,但重量太大,油耗高,使用、投送起来都不经济、而且给后勤造成过大负担。驻阿美军在撤军时就甩卖了2000多辆防地雷反伏击车,要将这些沉重的玩意运回美国,运费实在过于高昂。
我军在过去10年时间里仿效美军,大量装备了"猛士"高机动车,也已研制成功国产反地雷伏击车。现在或许应该考虑ULV概念的可行性,看看可否避免使用经济性欠佳的反地雷伏击车。(文/张明)
防地雷反伏击车实在太大、太重,给前线带来过大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