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 润
前段时间,有一位同学问我,怎么看待外卖系统的事情。
系统,到底是困住骑手,还是提高效率?
我没有回复。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回复。
风口浪尖,不管说什么,可能都是不合适的。
但是,他忍不住来问我,一定有他的困惑,也一定是想知道我的看法。
哎。
我先讲个故事吧。
1、他们谁对,谁错?
一个世纪以前,当时整个人类,几乎都面临着一个管理难题:如何管理工人?
工人有没有偷懒?是不是磨洋工?认不认真工作?不知道。也没法管理。令人头疼。
因此,工厂没法制定生产计划,也没法预估生产产量。
可想而知,生产效率自然不高,商品价格也比较贵。这样,对谁都不好。
如果你是工厂主,怎么办?这个100年前的难题,怎么解?
这时,有2个人从历史中,站了出来。
福特是谁?
福特,就是大名鼎鼎的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直到今天,你仍然能看见福特汽车穿梭在各个国家的大街小巷。
据说,福特本人曾经在屠宰场工作。而他所在的屠宰场,工作效率特别高。
为什么?
因为其他的屠宰场,是一个人把牲畜从头分解到尾。太慢。
而这家屠宰场,是把牲畜挂在头顶,用滑轮传送。工人们只要站在自己的位置,等着牲畜转到自己面前。有的专门清洗,有的专门刮毛,你只要负责自己那道工序就可以了。工作效率,因此大大提升。
后来,福特突发奇想,我能不能把这套方法,也用在我的汽车生产车间?
于是,福特把T型车的生产过程,分解为了84个步骤。
这,就是“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思维。
而这种生产思维,让生产效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多么翻天覆地?我们一会再说。
泰勒,是管理学大师。你在几乎所有管理学著作中,都能看见他的名字。他也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怎么科学了?
泰勒最熟悉的东西,是时间。最擅长的工具,是秒表。
泰勒做过一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为了研究怎样让工人的工作效率更高,抄起秒表蹲在工人的旁边,观察他们怎么工作。
他把工人的动作一步步分解,路线应该怎么走,弯腰应该多少度,就连用什么样的铲子,每一铲子下去应该是多少磅都考虑到了。
泰勒就通过这样“标准化”的方法,计算出每个工人完成工作需要花多少时间,最佳产量应该是多少,提高了单个工人的生产力。
也许后来的整个世界,都要感谢这两个人。
为什么?
因为福特的专业化分工,泰勒标准化的科学管理,最后的集中体现就是工厂的“流水线”。
每个工人,都能用最高效的方式,甚至完全不需要任何思考,就能完成他负责的工作环节。
还记得前面说,生产效率翻天覆地的变化吗?
举一个例子,活塞杆组装。原来28个人,每天只能装配175只。用了新的工作流程之后,7个人每天能装配2600只。
人数减少了75%,产量居然比之前多了近15倍!
1914年,福特公司每93分钟,就能生产出一部T型车。当时全世界90%的汽车,都是福特公司生产的。
这就是流水线的贡献。
不断提升的效率,也让生产成本下降,几乎让人人都能买得起汽车。
这种管理思想和方法,也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
显然,这是一个伟大的故事。
但是,但是,故事总有另外一面。
流水线提高了生产率,但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呢?
那些完全不需要思考,只凭下意识拧螺丝的工人们怎么样了?
他们开始抱怨、抗议。
面对停不下来的流水线,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他们开始抵抗。
我要罢工。我不干了。
然后呢?怎么办?
福特最后只好把工作时间,调整到了8小时。还把工人的工资,提高到了每天5美金。
5美金,什么概念?
当时钢铁工人每天的工资,大约是1.75美金。
5美金,大约是他们的3倍。
这样,才算平息。
也许你很难想象,流水线上的工人,是怎样的辛苦劳累。如果他们罢工了,工业还会不会继续发展?
你也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福特和泰勒,也许就没有便宜的商品,没有中产阶级,也没有欣喜的繁荣。
工人的遭遇,我们感同身受。
效率的提升,也是商业世界进步唯一的方向。
你说,他们谁对,谁错?
2、那么,外卖系统呢?
那么,你觉得,外卖系统呢?
外卖系统的重要性,当然无法和工业化的流水线相比。
但是,外卖系统背后的原理,和工业化流水线一样,都是不断提升效率,最后让更多人获益。
什么?外卖系统不就是困住骑手吗?怎么就获益,而且是让更多人获益了?
如果你也这么想,也许就有些先入为主了。
外卖平台的基本逻辑,是帮助骑手多劳多得。
什么意思?
你点了一单外卖,骑手很辛苦地把餐送到你手上,理应拿到他的“配送费”。
但是这笔“配送费”,具体由什么组成?
配送费,一般会被拆分为一些细项。比如距离。比如时段。比如价格。
距离,很好理解。
送得越远,时间越长,配送费越贵。骑手跑大老远给你送餐,不容易。当然应该多付钱。
时段,也很好理解。
深夜点餐,比中午点餐的配送费更贵。骑手半夜不睡觉,给你送了份宵夜,也应该多给点。
那价格呢?
你点餐的价格越高,可能餐品的重量、数量也会更多。骑手给你送一桌菜,和给你送一盒饭,还是不一样的。多给点,也能理解。
骑手每一单的“配送费”,就根据这些不同的细项,浮动计价。送得越多,当然赚得越多。这就是多劳多得。
那么,怎样才能送得更多?
“距离”,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样的距离,如果能找到更短的送餐路径,就能更快把餐送到,节省更多的时间。这样,就能送更多单外卖。
现在,回到外卖系统。
系统,就是不断利用更优的算法,找到最优的送餐路径,提高送餐的效率。
我走这段路,可能需要10分钟。你走这段路,可能只需要5分钟。
那怎么办?通过系统优化,大家以后就都走你这段路,把个体的智慧,变成群体的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缩短送餐的时间。缩短送餐的时间,才能送更多的外卖。送更多的外卖,骑手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也因为这样,送餐的总体时间更少了,送餐的外卖数量总体更多了,送餐的每一单成本也因此下降。
这会带来什么结果?
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骑手能赚更多钱,商家能赚更多钱,平台能赚更多钱,消费者也因此少花钱。
外卖系统,因为不断优化算法,带来效率提升,创造了更多整体的收益。大家也因此一起分享这些收益。
嗯,明白了。
但是,这些外卖骑手,会变得和那些“完全不需要思考,只凭下意识拧螺丝的工人”一样吗?怎么办呢?
3、用最大的关怀和理性,适应变化
我们总是担心,系统的优化,科技的进步,会把人变成“工具人”。
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就体现了人们的这种担心。
上班在工厂拧螺丝,不用做其他动作,也不用管身边的人。下班见着了人,还是下意识继续拧螺丝,完全变成了一种惯性。
我们在荧幕前笑得越滑稽,内心可能也就越焦虑。
有人甚至专门给这种现象取了一个词:去技能化。
大家担心,优化的系统、规范的流程、标准的动作,让人几乎只要动手就可以了。
我们在工厂打工,在路上送餐,在公司上班,都只知道手头上这点东西。
眼里只有正在干的活,对全局没有概念,对整体也一无所知。
重复的劳动,也让技能没有更多地提升。
甚至,还有人继续推演,说会不会有一天,机器会完全取代人类,消灭掉我们的工作?
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过这样的理论。他说,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家的本质,就是创新。
但是,并不是所有创新一开始都是好的。
创新,可能会对原有的底层结构造成冲击,甚至颠覆。
这个变化的过程,可能会带来一些不适。
但是,科技在进步的过程中,也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岗位。
汽车被发明之后,马车公司很不服。为了不被淘汰,他们说汽车有致命的问题:车祸。
人们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购买看似更快,但不安全的交通工具。
可是现在呢?
汽车,颠覆了马车夫。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汽车创造了更多新的汽车司机。
我们无法阻止科技进步和效率提升。我们只能用最大的关怀和理性,去适应变化。
面对大家的担心,我们只能再多做点什么。
比如,强制休息,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为在外面奔波的人,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
比如,提高工资,他们那么辛苦劳累,理应赚到今天的钱。甚至更多。
比如,职业培训,帮助他们培养更多新的技能,有更强的竞争力。
没有人文的科技发展,是一种灾难。
因为担心而阻止发展,是一种倒退。
最后的话
1911年,泰勒在他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中写道:
过去,人是第一位的;未来,系统是第一位的。
显然,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他预言的世界里。
但是,泰勒的主张,却被很多人误解了。
他主张的,是把系统当成一种思考的方式,用科学的方法管理。而不是把人看作没有生命和情感的机器。
技术,有自己前进的方向。我们不能阻止,也无法阻止。
只是在效率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守交规,不能超速。
并且,以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和最大的理性精神,来对待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