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郝子
来源:郝闻郝看
阿里、腾讯两巨头生态相互开放,这消息传了N天,至今,两家官方都未给出解释,讳莫如深。其根本,就在于心动不代表能马上行动,行动不代表能制造轰动。
今年5月,与阿里高层的接触中,小郝子就听过,阿里、腾讯确实有接触,但只是涉及营销层面的互通,并没有真实意义上的相互开放。
大喊“两马联姻”,“世纪大和解”的砖家、分析湿该醒醒了,活久见地“握手言和”真不是说说那么容易的。
1、满足反垄断要求,绝不是挑战它
反垄断的目标是消除“不正当竞争”,消除巨头间割裂,让已经成为基础设施的数字平台互联互通,弥合信息、用户、基础服务的鸿沟,释放创新与公平的发展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阿里、腾讯不再泾渭分明、相互融通,显然更符合监管要求。但有人说阿里、腾讯相互开放,是一种联合,是走向寡头垄断,那真是梁静茹给了“勇气”,名侦探柯南给了“逻辑”。
现在看,反垄断绝非不信不灵的桃木剑,而是悬在每个平台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威慑与杀伐同在,谁敢联合?走向寡头垄断?
更何况,从2013年开始,阿里、腾讯对抗从未停止:阿里云、腾讯云,支付宝、财付通,至今还是激烈的竞争关系。
“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那是滴滴、快的完全合并才有的事儿,阿里、腾讯只是生态上业务有互通,就能想到两者联手“割韭菜”,只能说,硬凑这种逻辑的,不是“猪油蒙了心”,就是“脑子勾了芡”。
2、打通有限,全面开放难上加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8年前,阿里入主新浪微博,后者成为它的营销阵地,之后,微信也担心这样的趋势,于是,7月底,它先出手封杀各类营销账号,大量淘宝卖家账号消失。之后,阿里也屏蔽微信营销应用接口。
从此,双方在滴滴、快的代表的线上支付战,线下商家的二维码支付战,钉钉、来往的社交通信战等场景,越发对立,相互屏蔽越演越烈。演绎了史诗级别的“以邻为壑”。
但时移势易,两家巨头覆盖绝大部分互联网人口,流量红利越来越稀薄,从本质上说,两者不再高度对抗,而是像管理学家陈春花说的“内求定力,外求联合”,局部开放,相互合作,也更符合两者的经济利益。
但淘系要的流量,微信能轻易说给就给?5月,微信内,各家小程序与App断开跳转直连,连兄弟部门腾讯音乐等都一视同仁,即便淘特等淘系小程序上线,也没可能获得超常的“导流变现”。光适应规则,就够淘系打磨许久。
另一面,微信支付扩场景,接入淘系也不容易,要知道,这10多年,支付宝针对淘系支付特点,做了多少专项优化,微信支付即便接入,也要适配很久。腾讯要壮大电商交易,还太缺协作的功力。
所以说,阿里腾讯两大体系,隔阂太深,利益诉求各不相同,能开放的有限,期望马上达成1+1>2的效果,真是天方夜谭,无论是流量换支付,还是支付换流量,都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也不是口High就管。
就像马云说的:自己有什么,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想清楚,合作才能有实质的进展。
3、没有世纪大和解,只有新时代的竞(争)合(作)
2019年末,互联网的高管朋友就告诉小郝,巨头之间,没有绝对的对立或联合,只有新时代的竞(争)合(作)。
很好理解:阿里云既采购华为的服务器,又和华为云是竞争关系;美团、京东看上去是腾讯巨资扶持的“小兄弟”,可美团支付、京东支付、生活费、白条同样和微信支付、微粒贷有竞争;淘宝直播和抖快电商有竞争,但同时又投入大量营销费用,从抖快拉流量……
类似的案例层出不穷,随着巨头们渗透到数字商业的方方面面,它们越来越像。经济学上,彼此的补充效应、替代效应并存,在商言商,谁也没法锁死你死我活的竞争,扼杀共享、互利的可能,更何况,后者才是互联网最初公平、开放的本质。
什么老死不相往来,什么眉来眼去、暗送秋波,在现实的监管要求下、利益驱动下,那都不是事儿。
总结起来,数字平台在未来,既要提高经济效率,又不能损害大众福利,然后再追求自身利益。
如今,在上海等地,线下支付收银设备,部分支付宝、微信支付标志的设备开始通用双方二维码,这或许是个好的开始。
作为普通消费者,小郝子只期望甭管阿里系、腾讯系还是其他什么系,昨天是历史,今天是开始,明天是什么都好使。
巨头们遵守大神德鲁克说的“先做对,再做好”,才能脱胎换骨,而不是伤筋动骨。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