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全球一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3500万人感染艾滋病,仅仅在2017年就有100万人死于艾滋病,但所有感染的人并不是直接死于艾滋病毒,而是死于它造成的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到最后一场普通的感冒就能致人于死地。
第一例艾滋病感染是美国疾控中心在1981年6月5日报告的,从此开始人类就一直在和艾滋病在抗争。2003年6月13日美国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发“黑猩猩SIV病毒的混合起源”的文章中,认为HIV-1的前身可能来自于非洲黑猩猩。相信大家都很好奇,毕竟大家对艾滋病的认识基本就局限在通过性行为和血液传播,那么这人和猩猩间的传播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与各位想的不一样,第一个感染病例并不是以HIV病毒感染呈报的,美国疾控中心在1981年6月5日确诊洛杉矶5名同性恋中患上了卡氏肺囊虫肺炎(PCP),随后在美国其他地区也发现了更多的类似的感染案例,CDC认为可能是一种新的流行疾病,但随后发现的类似病例中症状并不完全相同,还包括卡波济肉瘤、黏膜白色念珠菌病和播散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一直到1982年,研究人员才搞清楚了各种症状感染的源头:胸腺T淋巴细胞被破坏,导致了一系列感染案例的发生。感染这种病毒的人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一个很小的疾病都能致人于死地,这种症状被研究人员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AIDS就是这个全称的简写。
症状及感染途径
感染病毒后会进入急性感染期(也有bu),病毒会迅速繁殖,早期的症状包括发烧,咽炎、容易累与口腔溃疡等各种莫名其妙的疾病,每个病例症状都有些不一样,但一般持续28天左右,最快也会保持一周时间。而且这些症状中并没有特别症状,经常被当成常见病处理。
HIV感染后早期症状
此后会因为免疫系统的的强烈抑制作用而进入潜伏状态,并且血液中的病毒也会减少,不过潜伏期长短不一,有的数周,有的长达20年,在此期间病人没有其他症状。
潜伏期内病毒藏身于淋巴结内,当然病人体内CD4+细胞被病毒持续破坏时不足以抑制病毒时,病人即进入发病期,一般病人会出现两处以上的淋巴结肿大持续超过3个月,并出现无故发热,食欲不振和消瘦等。部分人会停留在这种状态,但有部分则会持续发展成重症病人,免疫力会越来越差,各种并发症会开始出现,到此时感染者也就留下几个月的生命。最后连真菌感染都能要了病人的命。
HIV病毒结构
感染途径
HIV病毒主要通过体液交换传播,因此所有和体液交换相关的一切行为都可能传播艾滋病,很多朋友可能以为性行为会导致最高的感染率,其实并不是,输血的感染概率最高,其次是分娩,再是毒品共用针头,性行为其实排名是比较靠后的,但并不是说感染率低就安全,在这种暂时还是“不治之症”面前有谁敢掉以轻心?
HIV正在感染一个细胞
所幸的是HIV病毒比较脆弱,它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就会死亡,所以预防也很简单,比如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体液直接接触,避免外伤口接触艾滋病人血液等等,基本都可以避免。
另外大部分日常接触都不会导致HIV病毒感染,比如:不会通过触碰、眼泪、汗液、唾液或尿液传播,所以也无需恐艾,更不需要其实艾滋病患者
HIV病毒是哪里来的?
艾滋病毒有两种,HIV-1和HI-V2,目前全球感染率比较广的是HIV-1,它有十个次亚型。HIV-2的病毒效价较低及水平和垂直感染的比率较低,目前为止仅仅流行于西非。
目前研究人员认为HIV-1来自非洲黑猩猩,HIV-2则来自于非洲黑白眉猴,因为艾滋病的特殊感染途径,使得大家对黑猩猩和白眉猴身上向人类传播充满了邪恶的想法,但其实从理论上来看确实存在这种可能,不过从野生动物向人体通过不可描述的行为传播的概率很低,反而是其他途径的体液接触更高一些。但先别忙下结论,因为有几种说法:
自然说
人为说
自然说认为HIV是在黑猩猩或者白眉猴群中产生的,通过某些途径感染了人类。人为说则是人类的基因工程制造的生物武器,不过科学家认为人为说就是瞎掰,基本上认为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大,而分歧是通过的是什么途径!
其实在非洲猎杀大猩猩和猴子食用或者血祭都是传统保留节目,包括现在在非洲市场上都能买到猴子肉,因此在过程中会有很多机会相互接触,而留存在血液中的HIV病毒并不会很快死亡,而是会保留很久,因此宰杀过程中的伤口就成了重要的感染途径。
2001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贝特·科伯博士通过收集到的案例和已有的数据,建立了一个艾滋病感染的数学模型,他推测HIV病毒大概是1910年-1930年间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了人类,地点是在西非。
但最近研究发现,HIV-1的起源可能是西非猩猩体内的一种猴免疫缺陷病毒(SIV),而非洲猴子中大都携带不同种类的SIV病毒,HIV-1可能是多种病毒的RNA互相交互的产物。英国牛津大学的努诺·法利亚(Nuno Faria)说:“HIV等RNA病毒的变异速度大约比人类DNA快了100万倍。”,因此这可能解释了人类的HIV病毒和猩猩体内并不完全一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