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孩子的科普教育
来源 | 《万物》等
编辑 | Mirror
人体失去哪些组织器官还能存活?
人体的强大超乎你的想象——即使因病或意外失去一些器官,也能好好活下去。
一些器官起着帮助人体抵御病菌侵害的作用,但失去它们后并不会直接威胁生命,比如扁桃体、脾和阑尾。不过,它们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
某些器官还有“备份”,比如肾和肺都有一对,失去其中一个,另一个还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甚至还有大脑切除半球后依然能好好活着的人。但是这会给剩下的器官带来额外负担,承担双倍的活,所以只有一叶肺的人在剧烈运动时会相当吃力,而半脑则可能无法完全补偿全脑的所有功能。
作为消化系统的关键组成,胃听起来对我们很重要,但有一些病人因为胃癌等原因,需要进行全胃切除手术。医生会取一段肠道与食道相连来替代胃,但病人每次用餐只能吃少量食物,并且可能需要补充额外的维生素,以弥补吸收能力的不足。
生殖器官,如睾丸、前列腺、卵巢和子宫对生宝宝和维持性别特征很重要,但是对生存来说并不是必须的。某些生殖器官是重要的激素合成场所,因此失去后需要进行激素补充治疗,以预防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
另外,失去四肢、五官、胆囊、部分淋巴结、腺样体、部分肋骨(最多6 块)或小腿腓骨后,经过治疗也不会有性命之忧。但一次移除过多器官,就很可能对身体产生致命创伤。每个器官演化至今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科学家也尚未理解透彻,所以还请好好善待它们(拓展视频见文末)。
宇航员不小心从空间站飘走了怎么办?
科幻电影里常有宇航员不慎飘走的悲剧,但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因为进行太空漫步的宇航员会通过钢缆与国际空间站牢牢相连。一些钢缆上还配有锚,以备不时之需。
但如果钢缆真的出了什么问题,还有一个备选方案——太空应急喷气背包(SAFER)。SAFER能够自动调控宇航员的稳定性,帮助他们应对翻滚等失去平衡的情况。然后宇航员就可以手动控制SAFER来把自己推回国际空间站。
不过SAFER 的推进剂,也就是高压氮气是有限的(大约1.4千克),一旦用完,就需要其他宇航员采取救援行动。宇航员随身装载的空气足够供应7.5小时的呼吸需求,另外还有1升水,可以通过头盔内的吸管获取。
为什么录音的声音听起来不像自己的?
明明是自己的录音,听起来却觉得很别扭,这还真不全是录音机的锅。
在录音时,麦克风会把声音的振动转化为电流信号,经放大器增强后传到感应线圈产生感应磁场,通过磁化磁带的方式来记录声音。而放音的过程则相反,是由磁场感应电流再放出声音。在记录过程中声音难免有些失真,效果取决于录音设备。
但最关键的原因并不在于录音机本身,而是我们自己。平常我们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其实是通过两种方式传到我们耳中的。
第一种是大家最为熟知的空气传导:声波通过引起空气振动传进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进入中耳,再由听小骨放大传入内耳,最后到达耳蜗。耳蜗内的液体接收振动,刺激毛细胞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由神经细胞传到大脑听觉中枢,让你听到声音。
第二种走捷径的方式则是骨传导:从我们口腔发出的声音直接经过颅骨等头部组织,将声波传导至内耳,后续过程与空气传导一样。骨传导的方式会增强低频振动,因此声音偏低沉。
我们平常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空气传导与骨传导效果的结合。而你在录音机里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少了骨传导这部分,所以会让你觉得不像是自己的,但是在别人听来就和你平常的声音差不多。
如何给蓝鲸称体重?
第一步,准备体重秤;第二步,把蓝鲸放上去;第三步,读数。前提是你得有3辆公交车那么长,且能承受25只大象重量的体重秤。
一只成年蓝鲸长度可超30米,体重超过150吨,是当之无愧的地球巨霸。蓝鲸的身躯如此庞大,科学家又是怎么得出它们的重量的?
蓝鲸与人和大象的体型比较 | 图源:大英百科全书
弄一个那么大的秤那可就太费事了。当然,我们不能拆了蓝鲸,也不能干扰到它们的正常生活。这样一来,直接称重是不太可能了,但间接计算还是可以的。质量=体积*密度,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物理公式。
蓝鲸体积庞大自然不能上去就给人家量三围,绅士风度的做法是用无人机航拍测量。如今的摄影测量法已经能够让科学家获取到被观测物体的详细外观信息,用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给蓝鲸建个模,再让计算机推算出体积。
然后就剩下密度了。过去出于科研或商业目的,曾有一些北太平洋露脊鲸被捕杀,它们的体积和重量信息也被记录了下来。北太平洋露脊鲸与蓝鲸的亲缘关系较接近,因此可以借助它们的数据来估算蓝鲸的密度。
有了蓝鲸的体积和大概密度,便可以得出它的质量。长期观测记录这些数据,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保护这些脆弱的海洋巨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