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的裂纹,像是宇宙爆炸
晶莹的玻璃球,带我们进入缥缈虚空,明亮的星辰被无尽的黑暗笼罩
璀璨的灯光、宽大的玻璃幕墙
日暮来临,城市久久不愿入眠
都市绽放流光溢彩的,是玻璃幕墙、显示屏、灯带
吸睛移动终端的手机,是玻璃在展示纷繁饱满的媒体信息
办公室白领久坐注视,是显示器在连接各项业务数据及信息流
乘坐在各类机动车内,是汽车玻璃替你遮风挡雨同时让你透视外界的缤纷多彩
回家打开落地窗、启动液晶巨幕电视、品尝玻璃果盘中水果点心
翘个二郎腿,还是搁在钢化有机玻璃的茶几上……
似乎,我们的世界里充满了玻璃情结,哪哪都有它!
玻璃,是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
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
因为玻璃是混合物,非晶体,所以无固定熔沸点
不同的配方,能产出不同的玻璃。玻璃,是改变了世界的材料和工具
玻璃的诞生,低调而接地气
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遗迹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
世界上第一个玻璃工厂,建立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埃及
当时先以陶土做内核,再于内核外浇上热玻璃溶液,制成容器,这种技术现在称为“沙芯法”
古代埃及人的发明创造,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在公元一世纪,玻璃的“充气法”出现,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吹玻璃艺术
随着罗马人推广了埃及的玻璃吹制技术,玻璃的命运也发生了重大转折
通过吹制,玻璃可以造成中空的复杂形态,也就是说,它们可以用来做各种瓶瓶罐罐了!
从不接地气的装饰品,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中国瓷器,掩盖了玻璃的光环
1867年,清末思想家王韬来到伦敦,参观了用钢铁和玻璃建造的著名建筑“水晶宫”
他深感“光怪陆离,奇幻不测、目眩神迷”,玻璃让他大开眼界
印象中,中国古代几乎没什么玻璃,真是这样的吗?
其实,中国人在西周初年,就学会了制作玻璃的技术
越王勾践剑上,就镶嵌着蓝色玻璃片,西汉南越王墓里,也有玻璃做的假玉璧
但是,更好看、更便宜、更结实的瓷器的出现,导致玻璃在中国古代黯然失色
不但,外在更好看,而且更结实更实用
用来盛饭装汤,还不烫手
所以,虽然从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中国一直从罗马、伊斯兰进口玻璃器,顺便出口瓷器给他们,但玻璃的使用,就局限于贵族和有钱人赏玩了
欧洲玻璃的发展之路,也经历了跌宕起伏
罗马帝国灭亡后,之前繁华的玻璃生产就开始走下坡路
之后,随着大马士革和君士坦丁堡饱经战火,从两大玻璃重镇逃难的工匠汇聚于商业繁华的意大利各城邦,玻璃制造业才迎来第二春
1450年,威尼斯已经开始有组织地大规模生产玻璃
并在之后一百多年里,成为欧洲的玻璃中心
他们使用玻璃制作花窗,仿制玛瑙、玉石、水晶,制造杯子盘子瓶瓶罐罐,各种雕塑小玩意儿,还有据说有超能力的水晶球
玻璃,曾经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工具
欧洲北部寒冷地区,对于防风的玻璃窗有大量需求
而玻璃窗又让那时的知识分子,有更多机会观察和思考光线的投影和变化,这种体验,甚至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透视技术
玻璃,就这样开始改变世界
有了玻璃球或水晶球,才有了科学家的重要工具 --- 放大镜
13世纪的罗杰·培根就发现:如果透过玻璃球或水晶球的切片,看书上的字母或任何微小物体,可显得清楚很多,也大得多,对老年人和弱视者很有裨益
17世纪末,英国人乔治·拉文思克罗夫特,用钾、氧化铅和煅燧石,制造出了透光性能更好、近乎透明无色的铅玻璃
越来越成熟的玻璃技术,结合着之前积累的光学知识,玻璃开始大放异彩
因为透明的玻璃容器,和可以放大的透视镜,给大家提供了“眼见为实”的工具
随着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人类“开眼看世界”的窗户就此打开了
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远到光年之外的星辰
都可以通过特制的“玻璃”看到
1683年,列文虎克用玻璃珠制成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最终带来了之后两百年人类对传染病的认知和征服
蒸汽机的发明,也离不开玻璃
通过观察玻璃管里的水柱,欧洲人知道了气体虽然看不见,但是有重量,能产生蒸汽压力
这种认知才是蒸汽机的理论基础
玻璃,从玩具和艺术品,变成了人们追求知识、认知世界的工具
细菌学、分子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病理学、摄影术……
玻璃给欧洲带来了一场知识大爆发
感谢玻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五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