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天道」与「人道」是相反的吗?

原创/王的学习笔记

天之道和人之道的这个观察,是老子(不是我)提出的观点。昆明雾友会在某日讨论时候抛出与此相关的问题:

为什么天道和人道是相反的?

这是一个非常挑战元认知的问题,可以充分体现一个人思考的深度。挑战性在于:

一般人已经把“天道”或“人道”当成了自己的认知起点,也就是思考到这里就不再调动精密逻辑,把二者当成一个必然的存在——天道和人道就该这样。

这就像欧几里得把“两条平行线不相交”作为基本公设一样。因为当时的人在这里无法进一步调动思维,那就当成“公理”,默认它是“真的”。

但天道和人道背后就没有更深层的、决定其运作的规则存在吗?

当然是有的,那就是——熵增。

我们先来看前半部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其实这就是熵增定律: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熵)不会减小。

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最大状态,也就是系统的最混乱无序状态,这个状态也称为热寂。

这种现象在自然界非常明显而常见:从一滴墨水在水中的扩散,温度传递,电流流动,食物的腐败,金属的腐蚀,动能势能内能转化,到高山被削平,深海隆起,生物的衰老死亡,恒星的生成毁灭…都是熵增定律在起作用。

这个定律就像一个真正的死神一样,不仅收割生命,而且收割无生命的“生命”——将系统内在的有序性和规律慢慢抽离,形成一团浆糊。

区别只在于,越是高级的东西,能力越强的东西,被收割和抽离的速度越快——

比如生命比矿物结晶高级,生命维持必须从外界摄取能量以维持自身稳定,这叫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就是由于个体高度不稳定,为了抵抗熵增,只能从外界补充能量的行为,但是你何曾见过矿物结晶需要吃东西?

但是比矿物结晶更低级的原子,能在矿物结晶无法形成的环境稳定存在,而且存在时间远比矿物结晶久远。

这说明了越是高级的东西越不稳定,越难以抵抗熵增。

而对于人这种极端高级的“东西”,熵增的作用最为显著:

经济学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叫做边际效用递减,最常举的例子就是肚子饿吃包子,如果5个刚好饱,第6个的满足感就下降,第7个可能就痛苦而不是满足。

在投资方面也是:

投资-收益曲线一定会在某一个地方形成拐点,该点收益对投资的一阶导数为零。

说人话就是:在这一点,随着投资的继续增加,收益的增加率为0,超过这一点,收益不仅不增加还会减少。

随着投资越来越多,维持相同的收益会变得越来越难,或者说,随着投资的增多,单位投资对应的收益会越来越少。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是如此。

以上这些现象,甚至这些现象总结出来的某一领域的规律,都可以看作是熵增定律的推论。

生物之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不是封闭体系,要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交换抵抗自身熵增。

因此,如果一个个体、一个体系、一个组织将自己封闭起来,抵抗熵增就极为困难。封闭程度越高,抵抗难度越大,越可能衰败。

所以要改革开放,一带一路。

到此为止,熵增定律还是宇宙中一个基本规律。天之道,确实损有余而补不足。

而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却也非常常见。

我曾经在一家银行门口感叹说有钱人就是好,因为该银行打出公告:存100万到该银行账户,一个月后就可以取出,除了正常利息之外还赠送刚上市的iphone一台。

普通人要拥有iphone,必须自己花钱去买,少一分都不行;拥有资本(有形无形)、资源、权力的人,已经不需要自己花费时间精力,新的资源会不断被吸引过来。

商业领域赢家通吃、形成寡头的例子比比皆是,以至于现在都有一个词形容这种企业——“独角兽”;

投资股票也是,追涨杀跌;

日常生活中也有“无人雪中送炭,尽是锦上添花”的普遍现象。

这个现象在《圣经》总结为“马太效应”——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马太效应在生物领域也有表现:

一棵树因为各种原因长得很高大,阳光都被遮挡住,根系占据大范围土壤,其他小树就难以发育逐渐枯萎;

一只公猴身强体壮占据猴王宝座,全部母猴和食物都要由它分配,实际上它消耗不完那么多。

这又回到本文开始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天道和人道是相反的?

在我看来,人类社会中,马太效应的其实还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表现形式之一。

也就是马太效应只是以相反形式表现出来的熵增而已。

But why?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这里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是说自私,而是以自己的感受、经验、认知和固有思维格律去判断和选择。

所以佛祖才说有3000世界,这里3000是虚指,意思就是很多,每一个人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世界,别人的世界最多和你有相交,但绝不可能相同。

因此当我们在进行人之道,做“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事的时候,比如我们去给别人锦上添花的时候,本质上是以我们自己的世界去推演他人的世界。

因为别人某方面强大,而我们自己弱小,想要通过别人的强大而沾点光,分一杯羹,抱抱大腿,却在无形中促成了别人的“强上加强”。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其实想要达成的是自我熵减效果——你的强分我一点平衡一下;

但别人的世界与你的不同,想当然地去以自己推演别人,这种行为恰恰会导致别人的熵减,自己熵增。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文章说:

圈子不同不要强融。

体量不够,融入进去多半被吞噬成为别人更成功的“燃料”。想要通过别人的强大来成就自己,这是在自我世界一厢情愿的天真。

营销有一个基本原则——用户视角。

站在用户视角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找到用户“熵大”的地方,你创造出“熵小”的产品或服务用户自然就形成购买。

这种“熵大”的地方,现在有一个词来概括——“痛点”。

情人节男生“熵大”的地方是礼物被女生喜欢,但自己又不会挑选。如果你的产品还是“质量好、价格低”,并不能平衡男生的“熵大”。

这种“熵大”有天然形成因素(性吸引),也有后天社会教化(消费主义)。

而现代社会,厉害的企业或商人都是在不断刻意引发个人的“熵增”,再用“熵减”来平衡,这么一增一减之间就疯狂赚钱。

绝大多数商业行为都是在创造“熵增”,又在另一个方向用“熵减”来平衡。

也就是很多“痛点”、“刚需”全都是人为创造的,然后再给出一套解决方案或产品,但只是感觉能解决,实际上并不真的解决。

焦虑就是典型的熵大,创造焦虑就是在加速熵增。然后用一个方案或产品让受众感觉可以解决。

比如钻石,先引发女性的“熵增”——婚姻稳定性和诺言可靠性的焦虑,然后用一颗并不能保证忠诚的碳来解决;

比如咪蒙,先引发女性的“熵增”——对婚姻、工作、人生和亲密关系的焦虑,然后用不仅毫无用处而且还害人的毒鸡汤来解决。

从上面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马太效应,也就是“人之道”,确实还是隶属于“天之道”。

那么我们把视野扩大一点,看看其他领域,马太效应是不是也是熵增定律的表现形式呢?

在生物界的马太效应实际上是短时间、小范围内的现象,把时空拉长一看,熵增还是难以避免——

比如前面说的大树,固然是占据了养分土地和阳光,但树越大,遭遇雷电、山洪、暴风、地震破坏的可能性越大,破坏效果越显著,越容易被毁灭;

强壮的猴子成为猴王,被别的猴子挑战的甚至被别的生物袭击的可能性也增大,受伤致死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在长时间看,还是遵循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更进一步,超出生物界看看,马太效应又是个什么样子?

一个在非生物领域出现的马太效应: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Markovnikov Rule)。

这是一条有机化学规律,具体指:

“在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中,加成试剂的正性基团将加到烯烃双键 ( 或三键)带取代基较少(或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

例如:卤化氢加成到烯烃上,加成的位置是氢多的碳原子加氢,氢少的碳原子加卤离子。

这看起来好像是马太效应,但其实背后的机理是由于亲电加成反应中生成了较为稳定的碳正离子。

“氢上加氢”这种表象只不过保证了整个分子能量最低最为稳定而已。

也就是说,这类反应表面呈现的是“马太效应”,而本质上遵循的是“熵增定律”——能量最低,真是一个狡猾的反应啊!

从上面可以看出:损不足而奉有余的可不止人之道,“生物道”、“化学道”也有,但剖析下来也都没有逃过天之道

一切“损不足而奉有余”都只是在短期、局部,也就是限定时空之下的表现,是广大天道的某个时空特例或者另类表现形式。

追根溯源,扩大时空范围,最终会回归到天之道中,最终都逃不了熵增。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天道  天道词条  人道  人道词条  相反  相反词条  
科技

 Fantasy Land VR体...

带着文艺科技范儿,Jaunt中国“Fantasy Land VR狂想体验展”8月落地兴业太古汇,携近20部曾入围世界顶级电影节VR单元的热门影片, 30天内不间...(展开)

科技

 瑞幸暴雷,那些被资本喂大的 巨...

崩盘的原因不同,但资本催生的泡沫破裂背后,悲痛总是相通的。他们曾经风光无限,但长期依赖着资本的投喂,最终长成了巨婴,然后一步步走向溃败。瑞幸的咖啡泡沫,一戳即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