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牛顿三大定律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百年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领了物理学走向鼎盛时期。与此同时量子理论的建立为近代物理学开辟了新天地。
如果把牛顿时期的物理学称为“经典物理”,它描述了自然界中常见的低速运动及力学定律;爱因斯坦时期的物理学是“高速物理”,它描述了物体以光速运动的物理规律;与“经典物理”相对的是“量子物理”,它描述了微观领域的物理规律。
量子理论的建立及发展过程是物理学史上的一场“灾难”。
量子的“离散”性打破了物理学家的“连续”时空观;电子在“能级轨道”上的“跳跃”运动,突破了物理学家对“运动模式”的认知范畴;量子不确定性原理限制了物理学家对自然现象的预知能力;量子波粒二象性以及叠加性颠覆了物理学家的科学理念;量子纠缠彻底改变了物理学家的世界观。
到目前为止,物理学家对“量子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基础层面(基本规律的科学应用),尚未触及量子物理的根本(深层的本质),不能解释量子现象背后的本质原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未来物理学家必然会涉足量子的未知领域。近代科学史上,科学家做了许多和量子相关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可以探索量子潜在的神秘领域,再深度思考,一窥究竟。
单光子双缝实验:
现在有一种仪器,每次只发射出一个光子,这时如果遮板上仍然有两个缝隙A和B。依照传统理论,该光子每次有且仅有以下三种情况中的一种:被遮板挡住;通过A缝;通过B缝。
因为要观察投射面的光斑分布,所以不必考虑情况1。也就是说,只要光子通过了遮板,要么从A缝通过,要么从B缝通过。
按照这种传统理论推导,在投射面会形成两个均匀的光斑,因为每次只有一个光子通过,该光子无法与其他光子发生干涉。但是实际的实验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就算每次只发射一个光子,投射出的光斑依然有干涉条纹!逐渐形成的光斑图像如下图:
单光子双缝干涉实验图像实验结果表明,就算每次只发射一个光子,在发射若干次后,投射面依然会形成明暗交替的影像。这就说明,每个光子似乎同时通过了两个缝隙,自己与自己产生了干涉!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如果用另一个仪器对双缝进行精确测量,以确定光子到底从哪个缝经过,则干涉条纹就会就会消失。换句话说,光子似乎能够知道自己被测量,一旦被测量则它只会从一个缝中通过,没有干涉发生,也就没有了明暗交替的光斑。我们作为观察者,改变了整个事件。
实验结论:
1)光子似乎具有“感知”能力。实验中,光子能够“知道”自己被测量。
2)光子似乎具有“分身”能力。实验中,光子自己与自己产生了干涉!
揭秘:量子的神秘领域
宇宙从何而来?宇宙由什么构成?按照科学观,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然而近代量子实验发现,物质并不真实存在。宏观物质由量子构成,但量子不是真实粒子,它是“能量场”的激发形式。量子没有实在的物质属性。因此,物质不是构成宇宙的根本。近代一些科学家提出“宇宙信息论”,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是信息。但至今为止科学家不能解释“信息”究竟是什么?在遥远的过去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明古国都有对“灵”的记载。他们都认为宇宙是神灵创造的。
如果宇宙是“灵”演变的系统,那么宇宙的构成及演化都在灵的控制中进行。宏观物质是神灵呈现的“假相”,微观领域会更接近神灵的本质。像光子、电子等量子,它们是“灵”属性与“物质”属性的分界点。若量子坍缩为粒子,它们就呈现出物质性(遵守物理规律);若量子处于波动状态(不被观测状态),它们就具备“神秘”性(具备灵的神力)。所以,在实验中光子不被观测时就具备了“感知”与“分身”的能力。
结论:量子是“灵”与物质的分界点。一方面量子具有物质性(呈现出物质特性,目前科学上所有的量子应用都属于这个领域),另一方面量子具有灵性(呈现出神灵一般的神秘力,目前科学不能应用这个领域)。
量子的灵性与物质性的调控方式是观测行为。任何观测行为都会使量子失去灵性,变为普通的物质粒子。反之,在不被观测状态量子具有神秘力。(宏观世界里,历史上的一些特异功能大师在科学实验检测过程中,特异功能会消失。离开实验检测状态,“功力”又可以恢复。)
量子神秘领域的开发与应用
实验名称:量子暗箱统计实验
实验方法及步骤:
1、设计一个量子暗箱。
暗箱满足这些要求:
1)将一些量子放置于封闭的暗箱内,排除任何观测行为。
2)大量的量子在暗箱内自由存在,并且能够产生不同形式的反应。
3)打开暗箱时(代表观测行为),暗箱内的所有量子坍缩为确定不变的结果。
2、大量重复实验(首先让量子在暗箱自由反应,然后打开暗箱使得量子坍缩为确定状态),统计每次实验结果。
3、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总结量子潜在的神秘规律(探索量子不被观测状态中的神秘行为以及规律)。
4、运用规律,延伸技术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