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科大讯飞 2018: 市值腰斩背后是整个 AI 产业的迷茫

2018 年,科大讯飞遭遇了上市以来最强 " 冷空气 "。

在过去的一年里,科大讯飞受到了多方质疑,质疑的声音不外乎盈利疲软、靠政府补助、技术优势逐渐变弱等。种种质疑均来自科大讯飞每季度披露的财报数据,以及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步入智能语音领域后形成的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

其实,自上市以来,关于科大讯飞的业绩增长缓慢、投资回报低等质疑声一直不绝于耳,长江商学院教授薛云奎也曾用 " 股市上的大公司,财报上的小公司 " 来形容科大讯飞。但在 2018 年,这些质疑声不断被放大,尤其是 " 同传门 "、" 拿地门 " 等风波之后。

流年不利 负面缠身

2018 年 9 月,一位王姓同传译员在知乎平台爆料,指责科大讯飞的翻译是通过语音识别会上的同传翻译师的语音,将其转录为文字展示为字幕,并非由 AI 系统进行翻译。一时之间,科大讯飞被扣上了 "AI 同传造假 " 的帽子。不久之后,央视又曝光了科大讯飞非法侵占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大讯飞的官塘培训基地名义上是培训基地,实际上是对外经营产业。消息一出,引发了外界诸多猜测,科大讯飞竟做起了房地产生意?AI 不赚钱吗?

对于上述事件,虽然官方都做出了回应,但事件的影响已经形成,2018 年 10 月 17 日收盘,科大讯飞的股价从 40 元跌至 20 元左右,市值从 2017 年 11 月 22 日的最高峰 1565 亿元缩水到 420 亿元左右,蒸发了 1000 多亿元。

当然,除了 " 同传门 "、" 拿地门 " 等负面新闻之外,关于 " 科大讯飞业绩靠政府补贴 " 的质疑声也未曾停止过。据腾讯科技此前报道,科大讯飞 2018 年上半年 1.3 亿元利润中,有 1.1 亿来自补贴和投资收益,公司只创造了 2000 万利润。

盈利如此微薄,这种情况是偶然吗?钛媒体查阅科大讯飞往年财报发现,2013 年到 2017 年之间,科大讯飞每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79 亿元、3.79 亿元、4.25 亿元、4.84 亿元、4.35 亿元;收到的政府补助分别为 1.12 亿元、1.47 亿元、1.67 亿元、1.80 亿元、4684 万元。有媒体统计,近十年来科大讯飞获政府补贴高达 10 亿。

证券时报此前报道称,面对市场质疑,科大讯飞方面曾表示政府补贴贡献收入有限,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和公司持续的研发投入相关,软件增值税退税是国家政策,对于所有软件技术开发企业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予以退税,不是专门针对科大讯飞的扶助。

虽然如此,还是让人怀疑,曾经被标榜 " 人工智能第一股 " 名副其实吗?科大讯飞的 AI 产品究竟赚钱吗?

营收增速逐年下滑

根据最新财报显示,科大讯飞 2018 年前三季度营收为 52.83 亿元,同比增长 56%,净利润 2.19 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扣非后净利润仅有 2462.67 万元,同比下滑 79.75%,迎来了史上最大幅度下滑,不禁让资本市场和一众股民大失所望。

曾几何时,说起人工智能公司,科大讯飞无疑是最被看好的一个。科大讯飞成立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是国内最早一波将语音技术产业化的公司,在当时,IBM、微软、英特尔等国际 IT 巨头都在国内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大环境给科大讯飞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不过幸运的是,科大讯飞拥有中科大语音实验室和 863 项目组的原生基因优势,还得到了安徽省政府的资助和支持。

成立初期,科大讯飞便基于语音合成技术,在 To B 市场初露头角,并拿下了华为、中兴、神州数码等客户。之后,科大讯飞又凭借语音识别技术切入教育、运营商、金融等领域。数据显示,在 2005 年至 2007 年之间,科大讯飞保持了净利润 130% 的复合增长。2008 年,科大讯飞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2010 年,科大讯飞开始构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并发布了提供智能语音交互能力的讯飞开放平台,在科技板迅速蹿红。

2008 年至 2017 年,科大讯飞的营业总收入从 2.58 亿元增长至 54.45 亿元,十年增长了 21 倍。但值关注的是,自 2013 年以来,科大讯飞的营收增速大幅增长,净利润出现了增速大幅下降。公开数据显示,科大讯飞 2013~2017 年净利增速分别为 52.95%、36%、12.09%、13.90% 和 -10.27%。上文也提到,科大讯飞 2018 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 2.19 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仅有 2462.67 万元,同比下滑 79.75%。

对于扣非后净利润的下滑情况,科大讯飞给出的解释是研发和运营支出较大。财报显示,科大讯飞 2018 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总额达 6.98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69.45%;销售费用总额达 11.79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68.75%。

业内人士分析,国内科技巨头不断发力,通过并购、集聚人才、研发核心技术,力图掌握语音市场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科大讯飞必须不断加强自身技术实力才能与对手抗衡。

那么,智能语音市场究竟是什么样的?

国内语音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教育、智慧城市、政法、医疗、汽车、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等是科大讯飞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教育、智慧城市等业务主要面向 B 端,政法主要面向 G 端,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主要面向 C 端。

根据科大讯飞 2018 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教育业务营收 11.3 亿,同比增长了 28.64%,订单总额比同比增长超过了 80%;政法业务营收 6.76 亿,同比增长 204.51%,智能庭审业务已经覆盖了 4200 多个法庭;车载语音系统装车量同比翻番,已经实现了营收 1.9 亿,同比增长 15.23%。

智能语音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入口,近年来,BAT 纷纷打造自身开放平台和智能生态,围绕智能语音生态进行纵深布局。2017 年,百度发布了 DuerOS 开放平台,该平台包括智能设备开放平台和技能开放平台;腾讯推出了智能语音平台腾讯云小微,细分为 Skill 开放平台、硬件开放平台和小微客服机器人;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s)方面则推出了 AliGenie 开放平台。

在 G 端市场,阿里云与通达海、华宇软件达成了深度合作,二者均为司法领域的顶尖选手,阿里云负责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和软件实施则交由合作伙伴完成。根据阿里云披露的数据,目前全国已经有 8000 多家法庭正在使用其智能语音技术;腾讯云与国双科技合作推出了智慧法院整体解决方案,主要在庭审中使用智能语音、智能算法、可视化、人脸核身等服务,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多家法院使用。这将与科大讯飞产生直面竞争。

在 B 端市场,目前,百度的 DuerOS 已经渗透到智能车载、移动通讯、智能家居等多个场景;阿里的 AliGenie 开放平台主要包括精灵技能市场、硬件开放平台、行业解决方案三大部分,现已全面进入智能家居、新制造、新零售、酒店、航空等服务场景。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出门问问、云知声、思必驰、声智科技、三角兽等围绕智能语音技术研发到应用的初创企业,参与者越来越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押注To C业务

" 光做 To B 不行,一定要做 To C 把想象空间打开。"2017 年 3 月,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湖畔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到。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也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提到," 打开 C 端市场是讯飞下一步市值提升的关键。"

目前,科大讯飞 C 端业务主要包括电信增值业务产品、移动互联网产品和服务与智能硬件。根据财报显示,2018 年上半年 To C 业务营收为 10.84 亿,同比增长 129.69%。不过其中有 25.41% 的收入来自个性彩铃、咪咕灵犀等与运营商合作的业务,这些业务不是未来业绩的创新点,To C 还得依靠移动互联网产品和服务与智能硬件。

以翻译机为例,翻译机是科大讯飞重点推向市场的智能硬件产品,但这个领域的玩家更多。在国内,有网易有道、搜狗等互联网公司,在国外,有 IBM、Waverley Lab 等海外企业。此外,谷歌、百度等人工智能巨头正在将基于统计机器学习 + 人工神经网络的智能翻译技术注入到移动应用上。

与他们相比,在流量上,一直主打 B 端市场的科大讯飞明显处于劣势;在技术上,刘庆峰也曾直言," 科大讯飞构建的技术壁垒依然存在,比如智能语音技术可识别 22 种方言,由于积累时间较长,在这一能力上,BAT 暂时还无法企及,但留给讯飞的窗口期只有三到五年 "。

对内技术实力还需不断提升,对外要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To C 业务担起业绩增长的大任恐怕尚需时日。

" 大投入 " 能否出奇迹?

2017 年,依托于智能语音,科大讯飞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除了科大讯飞之外,入选的还有依托百度公司建设自动驾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 B 端市场还是 C 端市场,未来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谁先掌握了市场主导权,谁就有可能出奇制胜。2017 年,国务院颁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 2030 年,中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市场和政策双轮驱动,各家纷纷加大了人工智能的研发力度。

公开数据显示 ,"All-in"AI 的百度在 2018 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为 112 亿元,阿里巴巴在 2018 年的研发支出为 247 亿元,腾讯研发投入为 106.6 亿元。科大讯飞 2018 年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总额为 6.98 亿元。其实,在 2013 年~2017 年之间,科大讯飞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基本维持在 20% 以上,已经是较大投入。

虽然,科大讯飞与 BAT 不是一个量级,不好拿来做比较,但后者在研发领域的大力投入值得科大讯飞时刻保持警惕。业内人士表示,语音交互技术发展到今天,算法已经不再是壁垒。阿里、百度等巨头的持续投入将给科大讯飞带来巨大的压力。

当然," 大投入 " 背后除了巨头入场给科大讯飞带来的压力之外,还折射出了其在推动 AI 技术与实际场景相结合,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的艰难过程。

上文也提到了科大讯飞的 " 同传门 " 事件,对于此事件科大讯飞曾表示:" 从没讲过 AI 同传的概念,始终强调是人机耦合的模式,人工智能目前还无法替代同传,人机耦合才是未来发展之道。" 虽然科大讯飞以 " 人机耦合 " 的说法化解了 " 同传门 " 的尴尬,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却浮出水面:人工智能无法替代同传,除了技术本身没有达到成熟之外,落地到实际场景似乎也不是那么顺利。

当然,这不仅是科大讯飞面临的问题,也是众多 AI 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以语音交互、文本处理、计算机视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并在多个场景迅速落地。根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国家工信安全中心等联合发布的《2018 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评估白皮书》显示,从应用场景融合度方面来看,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融合依然处于早期阶段,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根据亿欧智库发布的《2018 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研究报告》显示,2017 年,90% 以上 AI 企业处于亏损阶段,商业化落地成为众多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的痛点。

其实,一直以来," 应用场景的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实现 " 都是各个 AI 企业追逐的目标。日前,被誉为 " 人脸识别四大独角兽 " 之一的旷视科技发布了智能机器人网络协同大脑,并宣布进军 AI 物联网领域。旷视以刷脸起家,先是在移动端进行布局,之后打造城市大脑,进入安防领域,如今又朝着物联网领域进军。业内人士表示,只有将 AI 技术下沉到各个产业端,才能真正的实现商业化落地。

早前,科大讯飞也确立了 " 平台 + 赛道 " 的商业模式。" 平台 " 上,讯飞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持续为用户提供人工智能开发与服务能力,围绕平台积极构建产业生态链,经过这几年持续的积累,第三方创业团队已经到了 86 万;" 赛道 " 上,科大讯飞选择在教育、司法、医疗、智慧城市、智能服务、智能车载等行业持续发力。但 AI 技术完全落地到行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未来,科大讯飞能否较大程度地享受到 AI 技术商业化落地带来的巨大收益?能否重新回到千亿市值?能否在千军万马中突出重围?还需市场的检验。

1 月 20 日,科大讯飞的收盘价为 28.13 元,截止发稿前总市值为 593.44 亿,与 2017 年年末达到的千亿市值依旧相差甚远。对于股价表现,早前刘庆峰在接受腾讯《财约你》采访时表示:" 我觉得任何一个时间点看在历史上都有高点和低点,现在回调我认为也是合理的。" 话虽如此,但留给科大讯飞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来源:钛媒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讯飞  讯飞词条  腰斩  腰斩词条  市值  市值词条  科大  科大词条  迷茫  迷茫词条  
科技

 HTC、惠普将赞助Virtuix...

Virtuix公司今天宣布,HTC Vive和惠普将要赞助今年的VR赛事,该比赛每月举行一次,50,000美元的奖池将被分成现金,奖励那些在全球VR街...(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