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有大行试水校园贷的消息持续发酵,校园贷市场在经历了从探索尝试、到达顶峰到乱象丛生、政策规范前后将近4年的时间,终于迎来了正规军的入驻。在“正门开,偏门堵”的政策趋势下,校园贷平台进入一波退潮期,不仅裸贷等非法放贷群体销声匿迹,专为校园贷服务的分期购和P2P等小额现金贷平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大部分校园贷平台面临着整改和退出的命运。
然而,事物的兴衰更替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校园贷从零到一,从乱象到规范,期间的诸多问题也是另一个商机滋长冒头的征兆。校园贷之所以走到今天如此困窘的一步,还是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校园信用卡缘何从“三高”到被叫停?
大学生校园贷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早在21世纪最初的十年,大学校园兴起的信用卡热潮就是对大学生消费分期和现金借贷需求最有力的说明,校园信用卡也算是早期校园贷的雏形。可是后来因为其产生了极高的注销率、睡眠率和坏账率,也就是所谓的“三高”,银行难以为继,入不敷出而被迫紧急叫停。众所周知,银行发售的信用卡门槛不会太低,办理手续也更合法严谨,风控能力亦强,校园信用卡为何出现“三高”现象?
原因一,大学生消费不理性。冲动消费、盲目消费,对金钱没有概念是影响大学生消费不理性的一个因素,他们总觉得生活费不够用,却在口袋空空时不知道自己消费了哪些东西。
原因二,大学生还款能力弱。大学生每月固定数额的生活费一般都由父母提供,超额消费就只能用下个月的生活费补上个月的欠款,长此以往,短暂的经济压力转移只会使借款的窟窿越补越大,逐渐形成坏账。
原因三,大学生具有爱慕虚荣、好攀比的消费心理。大学生的超额消费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心理因素在作祟,好用金钱来点装自己也是年轻人的通病。
“裸条”、“暴力催款”乱象丛生,P2P借贷平台难辞其咎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深化,网贷很快接力落幕的校园信用卡,原来高风控的银行转变为体制灵活的P2P网贷平台,移动端借贷以更加迅猛的攻势打进校园市场,借贷宝等平台涌现,迅速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开启了全新的互联网校园贷款时代。可这个被誉为校园消费金融创新的利好市场却在2016年被严打,因裸贷、暴力催款、借款大学生自杀等乱象被推上舆论高潮。校园贷的发展业态十分不健康,但毫无疑问,校园借贷的再次兴起不仅在于刚需,借贷平台自身也是背后的隐形推手。
推动一,校园贷平台通过自身低门槛的优势随意放贷,大肆填补学生消费欲望的深洞,他们的风控能力并不高,也很清楚学生的还款能力,但其矛头却对准了一定会为大学生行为买单的父母。
推动二,借贷平台诱导大学生超额消费。不少借贷平台伪造出低利率、低手续费的表象蒙蔽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使大学生陷入放贷方埋伏的低息陷阱。
推动三,由于借贷平台众多而没有一个相互连接的征信系统,部分学生还不上贷款时便拆东墙补西墙,不仅使平台亏损,学生也陷入多头借贷,利滚利终至身陷泥潭。
巨头校园分期购领头,仍无法避免行业短板
还有一类以京东白条、蚂蚁花呗、趣分期等为代表的分期购物平台,为大学生购买3C产品和奢侈品提供了便利,这些平台本身具有较强的风控能力,也有自己自成一体的征信和用户评级系统,比如蚂蚁信用分等,且手续更规范透明,没有隐藏的额外费用,但他们仍然无法避免整体行业的短板。
短板一,强大的智能风控抬高了门槛,收紧了放贷出口,很多借贷诉求无法得到解决。有部分大学生是在这类大平台上贷不到钱才转向一些违法或不规范的中小平台进行借贷,这类平台在用户等级的渗透上不够深入。
短板二,分期购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超额消费的风气,对校园人群的消费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校园贷是专为校园人群提供的消费贷款,是消费金融的一大创新。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准中坚力量,消费不能趋于理性,理财意识和能力都相对薄弱。尽管我国的理财教育正随着互联网的深化逐渐落地生根,但速度之慢跟不上消费市场的瞬息万变,这才导致大学生在校园贷的风云变幻中被变相滥用,一步步陷入了非法网贷的深渊。
现在用银行的高门槛和高风控来约束校园贷的野蛮生长只能解得了一时之困,2009年的校园信用卡叫停是前车之鉴,现在国有大行的进驻依然不能对大学生的理财能力视若无睹,大学生的整体理财水平才是真正的校园贷寒冬。
只有借贷与理财同步生长,在“会花钱”的基础上“给钱花”,才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理性消费、学会理财的正途。不然,即使银行的正规军接手,校园贷还是会重蹈曾经的校园信用卡“三高”的覆辙。
资本虽然紧盯着校园市场的肥肉不肯放松,但校园贷平台乱象丛生而致退潮,说明现阶段的大学生并不是没有钱花,而是他们没有能力花钱。因此,赚大学生的钱不如先替他们管好钱,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理财的机会和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就能把校园贷转变成大学生接触理财的第一课。
纵观现在流行的移动端理财产品应用,其中很少有专门针对校园市场的,不论是便捷的记账理财模式,还是涉及面广泛、价格高低不一的理财产品,都不能针对性地满足和帮助大学生理财。其实,在诸多形态的理财产品中并不乏适合大学生的理财方式,以下几种常见的理财办法都可以通过打造适合的产品为校园市场所接受。
前段时间热门的“试卷广告”其实只是记账理财类APP随手记的一则创意广告,却刷新了人们对理财的认识,理财已经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而是像普惠金融一样要为大众所用,全民理财的趋势也许可以成就校园理财。移动端理财将晦涩难懂的理财产品搬到线上,通过详细介绍和货架式展售,更容易贴近市场人群。
一方面,如果能细分出校园市场,制作以大学生作息时间为主线的“理财课程表”,通过线上“理财课堂”进行知识传授,那么移动端在线理财就是大学生在理财实践中收获专业知识、培养先进理财理念的重要切入口。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来说,移动端理财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更符合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二、创新基金形态,为校园人群服务
基金本身就有很多细分类型,其中以余额宝为例的货币基金是中国基金史上首只规模突破千亿的基金。但在余额宝之前,恐怕很多人都根本没有接触基金的意识,基金作为一个面向社会公开募集投资者合伙出资的理财产品,拥有众多主体共担风险、分享收益的特点。余额宝将基金设置成储蓄的场景,让更多人接触到基金,受益于基金。
校园理财可以为基金创造出更丰富的购买场景,比如虽然学生用生活费购买了基金,但这部分资金仍然可以随时存取,用在消费、转账等多种服务上,一面保持增值,一面可用于消费……更多样的基金形态和更低的风险有助于基金打进校园市场,虽然个体的收益微乎其微,但不积小流如何成江海,如果能做成校园理财的一大入口,照样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三、帮大学生做储蓄,存起校园小金库
储蓄作为一种最传统的理财方式,受到各个年龄段人群的追捧。作为学生,拥有自己的小金库是极受学生群体欢迎的一件事情,但是年轻人消费“月光”却很常见,想存钱却没钱可存或者存不下钱的人比比皆是。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每月拥有固定数额的生活费,应该在解决生活必需品之后还绰绰有余,却仍在冲动消费下屡屡变身月光族。校园理财也就在这种情况下化身为“强制”储蓄,帮助大学生存起自己的小金库。
不管是在购物消费中的冲动超支,又或者是游戏充值时的不加节制,“小金库”都要担当起节制不理性消费的作用,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逼迫”他们存钱。储蓄理财安全可靠、风险偏低,虽然收益不高,却比股票等高风险的理财方式更适合大学生。
中国人寿财险公司曾专为年轻客户设计开发了一款恋爱保险,自保单生效日起3年后的10年内任意一天,投保人与指定心上人登记结婚,即可获得1万朵玫瑰花,并在3年内附赠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障。支付宝曾推出的恋爱保险也与之相似,只不过是在投保的三个价格分段进行选择,结婚后可获得对应数额十倍以上的祝福金。
虽然舆论的关注点都在于这份恋爱保险获得收益的概率眇乎小哉,但它仍然受到广大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其中也不乏校园恋情的购买者。这就说明收益并不是这一份理财产品的重点,而是这份保险已经被赋予了热恋中的感情价值和笃定一生的信任价值,虽然双方会为了收益做出努力,但获取收益却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与恋爱保险类似的产品在校园中拥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迎合大学生的理财需求点和消费理念,打造出专属校园的保险产品,有利于资本在校园市场的深耕。
大学生理财平台要充分适应校园人群的口味,为校园群体消费画像,从而用一种通俗易懂、有用有趣的理财产品来直触大学生的理财需求痛点。除了多样、能适应校园消费和生活方式的理财产品外,大学生群体还需要在消费中时刻被约束和被提醒,逐渐塑造起理性的消费观念和理财习惯。不仅通过个人能力赚钱,也能学会用钱赚钱,校园理财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规划经济生活,也是在为大学生踏入社会做充分的理财准备。
可以看出,校园贷两次兴起,又两次退潮,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学生的消费态度和金钱管理能力,校园理财市场的深耕才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但要想把握住校园理财的市场,就必须从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结合他们个性化的消费和生活方式,用“威逼利诱”的手段和多样化的产品不断开拓校园市场,让校园理财成为引领校园贷的先行者。
刘旷,以禅道参悟互联网、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