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他担任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即“阿帕”)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任职期间,他第一个萌发了新型计算机网络试验的设想,并筹集到资金启动试验。
五年之后,在施乐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英文简称PARC,中文简称帕克研究中心),泰勒又成为了另一个技术突破的核心人物。他为Alto计算机的设计出资。这台计算机被广泛视作个人计算机的前身。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互联网创始人在大学和硕士时期学习的都是心理学。虽然他的硕士论文是有关神经系统的功能,但是他一直认同利克里德(阿帕信息处理技术处的第一任处长,也是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计算机研究理论。
因此他从对心理学的研究转向了对计算机的研究,并且加入阿帕走上互联网研究的道路。
1969 年,他离开五角大楼,先在犹他大学教了几年书,然后进入了新成立的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
在那里,他加入一个小型研究团队,参与改进恩格尔巴特在斯坦福研究所开发的多项技术。该团队也开发了一些新技术,比如基于图形的个人计算机。
泰勒的研究团队建造了一个名为Alto的个人计算机原型;由艾伦·凯(Alan Kay)领导的另一个团队又为其添加了一个软件系统。该系统后来成为所谓“桌面比拟”(desktop metaphor)的前身。在这个系统里,文件以图形图标的形式显示在计算机桌面上。
这项技术先后成为苹果公司的丽莎(Lisa)和麦金塔(Macintosh)计算机以及微软Windows 系统的灵感来源。
激光打印机也是在施乐帕克研究中心发明的。除了为施乐带来经济利润之外,激光打印机也是当时由泰勒团队探索的“未来办公室”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最后从中获利最多的却是史蒂夫·乔布斯。在获得施乐管理层的允许之后,乔布斯在施乐帕克研究中心拜访了泰勒的团队。之后,乔布斯借鉴他所听到的理念,第一个成功地将新一代的计算推向市场。
类似的还有查尔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i)。当时他是一个年轻的软件设计师,为 Alto计算机开发出了一种早期的文字处理软件程序。后来他加入微软,并带去很多帕克研究中心的理念。
上世纪90 年代,在其职业生涯的后期,泰勒在帕洛阿尔托创立并运营了数字设备系统研究实验室(Digital Equipment Systems Research Laboratory)。该实验室曾协助创建Alta Vista互联网搜索引擎。
“鲍勃总是制造发牌人会议的紧张氛围,好让大家都有良好表现。”曾经作为一名年轻帕克软件设计师参加发牌人会议的特德·卡勒(Ted Kaehler)回忆道:“他通过此来判断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
(想了解更多科技快讯请关注砍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