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产品和运营一跃成了新兴热门岗位,与之相应的 " 职位指南 " 应运而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运营研究社、三节课等,都是随着这波红利崛起。
36 氪获悉,我们曾经报道过的「运营研究社」,于今年 5 月完成了千万级人民币 Pre-A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 FBS 资本、前海母基金、源星云胤、合力资本等,融资将主要用于教学服务打造、技能课程研发、人脉小程序开发。此前,运营研究社曾于 2017 年 4 月获得源政资本百万元种子轮融资。
从 2016 年 2 月开始运营,运营研究社主要依托于微信公众号、知乎、脉脉等社交媒体以及网易云课堂、百度教育等学习平台发布内容、聚集粉丝,进而通过在线课程变现。
运营的市场有多大?在互联网爆发的近几年,产品形态逐渐齐全、再谈创造相对困难,让不少企业重视运营 " 拼后劲 "。据运营研究社创始人陈维贤透露,目前国内运营从业者的数量在 400 万以上,每年新增企业的数量 400 万,企业的培训预算有 2% 用于运营,还有 2000 万的自由从业者和 1500 万的公众号,总体估计运营人才培养的市场规模在百亿以上。
目前运营从业人员的学习需求主要在于:系统化学习运营方法、落地实践和积累运营圈人脉。所以运营研究社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两项:
开设认知课和技能课,认知课主要是系统梳理运营知识,客单价普遍在 30 元以内;实战类课程则更注重实践能力,根据岗位需求分为活动策划、内容运营和数据分析 10 项技能,不讲认知只讲干货,如 " 怎么给产品分层价格 "、" 怎么增加用户付费的紧迫感 " 等,然后在课后立即进行实操练习,客单价在 349 元。从数据来看,技能课的付费用户超过 5000, 复购率在 40% 以上。
在内容生产上,运营研究社主要通过与第三方共同开发课程,运营社提供课程的方法和框架,第三方机构 / 从业者负责产出课程。合作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有培训运营人员需求的企业,将愿意派出运营高管来联合生产课程,共享成果,如喜马拉雅增长负责人、Uber 华东负责人;二是互联网企业如腾讯、易观等,提供案例和内容。两类合作都可以作为机构的营销方式。
由于运营是新兴岗位,行业没有完全规范化,没有各种会议等渠道拓展人脉资源,所以 " 找人 " 也是运营圈的痛点之一。对此,运营研究社以个人成长周期为主,将社群以城市、岗位、技能几个维度来划分。在区块链和教育行业大热之际,运营研究社也开设了横向的行业社群。目前运营研究社累计社群 150 个,覆盖 25000 多人。
在社群管理上,为了避免社群变成 " 注水群 " 或 " 死群 ":运营研究社设置了 " 付费进群 " 机制(从九块九到数百元不等),先过滤掉 " 注水 " 或 " 加着玩玩 " 的群体;再定期组织与行业或者热点相关的公共话题,根据发言的积极程度和内容质量,个人的称号可以升级,如区块链的称号就是 " 韭菜胚 "、" 韭菜苗 "、" 老韭菜 " 等;而对于内容注水或者不发言的用户,每个月也会进行定期清理。
除了产出内容和社群运营外,运营研究社也推出了运营书籍《跟小贤学运营》,累计销量 3 万册,新书《区块链社区运营与生态建设》下周开售。此外,运营研究社也会根据积累的用户资源做一些招聘对接。
目前运营研究社公号累计粉丝 35 万,付费用户在 5 万多,今年上半年达到盈亏平衡。在团队方面,创始人陈维贤有近 5 年的运营经验,在大学时即担任百科校园西部区的渠道运营,毕业后先后在小红书、百度贴吧从事社区运营。团队的其他人员也均有头部互联网公司运营经验。
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