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着一口仙气儿吊着吧。”
当问及如何应对眼下的影视寒冬,《绣春刀》系列编剧陈舒笑言。当然这只是玩笑之语,却也难掩当下编剧行业面临的窘境。
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伴随着资本撤离、税务整改等一系列行业大地震,处于影视产业链创作端的编剧们,自然也成了被殃及的那一池鱼。
项目暂缓者有之,自降稿酬者有之,黯然退出者亦有。不过,有人退就有人进,卯足马力、迎着寒风热热闹闹干活的也不少,依然不温不火、默默奋斗的更是沉默的大多数,是为行业万象。
对此,一起拍电影采访了十余位业内编剧,他们中有的是去年刚刚毕业,立志要成为一名职业编剧的行业新人,有的是已经笔耕不辍数十年,感慨着处于行业断层尴尬地位的中年编剧;有人因为参与了爆款网剧不愁没活干,有人却因为编剧老师的项目暂缓拿不到钱,正走在法律维权的道路上。
三类编剧最受影响:行业新人、项目有大腕参与、牵扯税改
国内的编剧行业生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处于金字塔底部的,是那些刚入行的新编剧们,他们有些会选择坐班,跟着影视公司孵化项目;有些会进编剧工作室,跟着编剧老师共同负责一个项目,还有一些属于自由接活的创作者;
再往上一级,是那些有独立作品的中青年编剧,有些人会选择自己写原创剧本然后找买家,有些会签约公司走项目合作制,做委托创作;
而那些入行有些年份又或者有名的成熟职业编剧,选择权更多一些,往往会自己开公司或编剧工作室;最上层的、处于金字塔尖的则是一线编剧,往往会有一些经典作品傍身。
那么,热钱撤退,项目减产,最受影响的会是哪类编剧呢?
“新人编剧”几乎是大家的共识。《面具》的编剧王小枪在采访中就说道:“开机率的下降,项目的暂缓或延滞,对于刚入行或者还没有独立作品的编剧而言,影响会更直接一些。”
毕竟,相对而言这些编剧的综合实力偏弱。工作机会的减少、竞争的加剧,首先波及的就会是他们。
去年刚刚从导演系毕业,立志要做一名职业编剧的顾辰(化名),如今就面临这样的尴尬处境。“上一家公司经营不到五个月,莫名其妙倒闭了。我当时已经在着手做一个悬疑剧,也没下文了。”到目前为止,他换了两份工作,完成了三个剧本,但是最终能够成片的,他并不抱希望。
而在已经入行五年、自嘲是“野生编剧”的洪波(化名)看来,新人编剧们其实无所谓寒冬,因为一直都是寒冬,“有的只是你的作品是否会开花发芽。”
从话剧转做影视的他,从早期坐班到现在自由接活,目前手上积压的有一个院线电影和三四个网络电影。“有的是资方欠款,素材被扣。有的是对成片信心不足,还有夫妻两口子闹离婚,影片属于婚后共有待分割财产的。”洪波言语之间颇有些无奈。
除了新人编剧之外,那些编剧项目和大牌演员扯上关系的、亦或者面临税改而被暂缓的,是受寒冬影响的另两类。
入行五年,以创作电视剧为主,偶尔也写一些专题片和舞台剧、儿童剧的赵清(化名),今年参与的一个电视剧就在已经立项,修改很多次之后停止了。
“资方遇到了一些账务问题,资金无法到位,所以项目延后。至于什么时候能拍,没有给我们答案。制片方还在庆幸损失不大,事实上我们编剧小组已经忙活了大半年。”赵清说道。
此外,她还提到了周围也有因为签大腕而搁浅的项目。“原来谈好的片酬,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税、演员片酬限制等综合原因,双方没有谈拢,项目就搁浅了。”
这点,对于已经入行十年,手下有一个编剧工作室的程曦而言,也是深有同感。
“我的工作室正面临税改,这是一件必须接受的事。我手上也有一个磨了近一年的项目现在停滞了,很可惜。不过还有两个项目在正常推进,但在合作方式上可能会有所变更。以前我们都是税后,现在需要明确如何能在确保创作积极性和推进项目的大前提下,保障甲乙双方的利益。”
当然,风波之中也有很多受此影响较小的编剧。
在制片人、同时也是编剧的环玥看来,“只要是有创作能力的成熟编剧,基本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反而会更抢手。”
她的话在编剧王路(化名)身上得到了印证。入行八年,写过一些电视剧和院线电影,还没混出名,也没自己的公司,他认为寒冬对他们这样有经验的编剧影响很有限。
“有活接还是有活接,该没活干还是没活干。说实话,我们能坚持到现在,都是想在这个行业内做出点事来的人。所以影响不会太大,包括创作方向和工作模式。”
活少的回老家、写抖音、开培训
不难发现,寒冬之中,编剧们也正在经历人生百态。在此之下,是“冰火两重天”的不同现状境遇。
一方面是一部分实力较弱的编剧们只能想法另谋出路:或是卷铺盖回家,或是接些散活以“过冬”。
吕凯(化名)入行三年左右,目前在一家影视公司坐班。据他所说,身边有很多朋友因为自身经验不足,没有稳定的收入,再加上高房价的压力都选择回家了。“物价与待遇不成正比,接不到活就只能回家。好多留在北京的也都搬去了燕郊。”
同样的困惑,也存在在刘月(化名)身边的朋友之上。她身边的一些朋友,“以前都是不坐班的,现在不得不出来寻找一个影视公司,起码还会有一个稳定的收入。还有一些小编剧,他们除了写剧本之外,还会写写抖音的小视频、小段子,或者做做剪辑之类的,增加点额外收入。”
毕竟,在艰难时期,保障基本的生存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正在写系列专题片的赵清,就表示在完成这个项目之后,也会考虑去写写网络电影或者网剧。所谓多一种选择,多一条路,不至于让自己太过被动。
除此之外,王路(化名)在采访中还提到了编剧们“过冬”的另一种方式,即开培训。“一些不知名的编剧会和营销公司达成合作,参加各种讲座或者培训课程,以此包装自己,抬高知名度的同时也能赚一笔收入。”
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在前两年就已经出现,只不过寒冬期会显得更突出。“很多时候大家都说资本撤离,其实资本可能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使着劲呢。”
另一方面,是行业对好编剧的需求越来越大,出现如环玥所说的“更抢手”的现象。
“越是在这种时候,大家就越关注内容;我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内容,所以找我们要剧本的人反而更多了。公司四五个编剧,他们都快忙死了。”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路阳导演、陈舒编剧的《刺杀小说家》顶着寒冬开机,热热闹闹地刷屏了朋友圈,这也说明了市场和观众对于好作品的信心和期待。据陈舒所说,《刺杀小说家》是去年写完的项目,她目前正在推进的还有另一个原创电影和原创网剧项目。
忙碌的情形,同样发生在编剧叶飞(化名)身上。去年因为参与了一部爆款网剧的编剧工作,至此之后来找他洽谈的甲方有不少。 “总体来说,是有很多东西可以接、可以写,但你有没有时间写完是个问题。再加上他们总会先聊想法,再要你根据想法做大纲,靠不靠谱也是一个问题。”
因而,目前在一家编剧工作室工作的他,暂不考虑接私活,只专心跟着工作室创作。“目前有两到三个比较长篇的项目,大家一起在写,估计今年能做完就不错了。”
寒冬利弊:凸显行业矛盾
有人退,就有人进。就像是自然界的物竞天择,对于编剧行业而言,同样面临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是编剧们对于寒冬期所做出的一个应激反应。换句话说,这正是一个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调整期。
在此之下,编剧们不可避免会受大环境影响。正如陈舒所说,“不仅是对于编剧,对于整个行业还是会有一些影响。大家会变得更保守和艰难。”
前段时间的开机率普遍减少,项目减产是大家肉眼可见的事实。毕竟,随着相关政策的颁布,作为创作方的编剧和作为出品方的公司可能都需要做出一些调整和牺牲,来保证真正高品质的影视作品能够顺利推进,如期诞生。
因而,不少业内人会选择在这一敏感时期持”观望”之态。
但也正是如此,对于编剧行业来说,寒冬恰是一个去芜存菁的好时机。事实上,接受采访的十余位编剧们,无论是项目受到影响的,还是如常推进的,都认为“寒冬“对于行业长期发展来说是利好之事。
尤其是在编剧王小枪看来,“寒冬对于行业的影响,远不如市场自我发展对行业影响来的深。”
毕竟,寒冬只是暂时的,它的作用是让编剧行业本就存在的一些沉疴痼疾和原有矛盾更加凸显。
比如拖欠稿酬、署名纠纷等现象,在编剧行业存在已久。刘月(化名)虽然自己的项目并没有受到寒冬影响,但此前在编剧工作室跟着老师一起做的项目,因为资金问题推进困难,现在面临拿不到钱也不给署名的困境。因而,她正走在法律维权的道路上。
此外,行业的浮躁之风也是由来已久。尤其是自2014年左右,网络电影兴起,大批年轻编剧由此入行,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并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也不具备专业素质。
刘月(化名)在面试了上百个小编剧之后,就感叹道:“有些人认为自己很懂,但真的写得很差。前两年这样的水平可能还会赚到钱,可是现在整个行业收紧,就不会给他们机会了。”
而即便是毕业于国内知名院校,也会因为虚火而下行。吕凯(化名)就提到了一个编剧朋友,曾经因为一两部作品在业内小有名气,身价暴涨。但正是虚高的身价让他为难,“身价与实力不符,他也拉不下面子降价,现在回老家的一个学校当老师教编导了。”
对此,已到中年的程曦也深有感触。“十年之前,我们写连续剧,只有传统平台一个渠道,因此新人入行非常难。现在网剧与网大项目可以说遍地都是,年轻编剧只要肯干,不存在入行难了。”
但是,他也指出因此而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年网络平台的发展和一些偏好,比如很多项目明确提出只要九零后,甚至九五后的编剧,很可能造成编剧行业青黄不接,甚至行业断层的存在,而现在的寒冬更加重了这种可能。”
不可否认,寒冬的出现确实加剧了以上种种行业乱象的显现,不过也正是如此才能淘汰一批“乱入者”,让行业的浮躁之风渐趋冷静,回归理性与谨慎。
所谓真金不怕火炼,能够留下来的都是对编剧行业真正有热忱的人,也是真正干实事的人。
而在当下,编剧们要做的就是干好手头的事,积攒能量。同时,也需要大家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如陈舒所呼吁的,“希望相关部门对于原创作品,对于精品项目,能够出台一些扶持或优惠政策,呵护一下创作者继续写好作品的热忱和底气。”
相信寒冬过后,必将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来源:钛媒体 作者:一起拍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