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富商许世勋离世,其遗留下来的亿万财产也再现教科书式传承案例。
据公开资料显示,许世勋很早就开始了个人财产安排,成立了一个总资产超过 200 亿的家族信托基金,将名下多处豪宅及资产归属于此基金之下,包括自己以及儿子许晋亨目前正在居住的两套豪宅。他规定,所有分配到个人的遗产都必须以基金的方式管理,每个人每个月能领一笔不菲的生活费,但任何人都无权去支配信托基金。也就是说,即使许世勋遗逾百亿资产,其家族也不会出现所谓的 " 争家产 " 大战。
但反观内地,许多企业家对财富传承的准备明显不足。来自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国内仅 20%的企业制定了接班人计划,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49%。可以说,作为高净值人群中最为重要的组成群体,国内企业家对财富的传承缺乏考虑,对家族信托更是知之甚少。
国内市场开拓不足
据了解,自 2012 年国内第一单家族信托落地,其发展一直不温不火。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近 30 家信托公司存量的家族信托规模合计仅为 500 亿元,存量产品数约在 3000 单左右。
不过,以可投资资产超过 1000 万元作为高净值人群标准,据贝恩咨询测算,截至 2017 年末,国内将有 187 万高净值人士并坐拥可投资资产共计 58 万亿元,且考虑 2009 —— 2017 年,高净值人群通过专业机构管理的财富占比从 40% 以内提升到 60% 以上,未来财富管理增量需求将持续增长。
也就是说,面对如此巨大的财富管理需求,国内信托公司存在着对家族信托市场严重的开拓不足。某上市信托公司高管认为,与海外成熟模式相比,当前我国的家族信托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财税制度、法律法规、信托财产独立性、财产所有权等问题仍有待解决。
该高管表示,目前国内市场上存续的家族信托多为资金型家族信托以及保险金信托,对股权、不动产、另类资产等家族信托产品涉及较少,更近似于一种包含资产配置、税务规划、投资管理等高端金融服务的综合金融展业模式,而不是国外通常意义上带有强烈财富传承色彩的特殊目的载体。
实际上,在国内推广家族信托并非易事。建信信托一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家族信托业务的客户群主要以民营企业的企业主为主。在发展该业务过程中,阻力主要来自客户对于财富传承、家族信托的结构及运作还不够了解,担心家族信托无法实现其财富世代相传及公益慈善的意愿。国内客户目前主要以富一代为主,对财产的保值增值的主动权还不想放手。
政策发文鼓励 " 破冰 "
今年 8 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规范资产管理业务过渡期内信托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 "37 号文 "),该通知明确家族信托不适用于资管新规,并对家族信托进行了明确定义,对其目的、内容、委托人、受益人和财产规模等重要要素作出了规范。
这是监管层对家族信托首次进行的明确界定。面对最新政策,诺亚家族常务副总经理赖楷祥表示:在年初资管新规出台之后,一片肃杀寒冬冷冽之气似乎笼罩着整个信托行业。此次监管出台的 "37 号文 " 有关于家族信托的政策犹如破冰而出的新芽,让我们非常乐见与欣喜的是,新政明确了国内家族信托的定义,对于国内家族信托行业起到非常明确的指导意义。不仅在短期,甚至长期来看,将会利好真正合法合规开展家族信托业务的机构。
实际上,家族信托业务在国内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随着超高净值客户对财富传承的日益高度重视,许多信托公司及金融机构都纷纷加入到了这支业务的队伍中来。目前国内家族信托业务主要有两种模式,私人银行主导和信托公司主导,第三方、券商及家族信托办公室也在加入这个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 12 月 2 日《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的正式发布,也在倒逼整个信托业转型发展。上述高管表示,作为财产增值、传承以及隔离的家族信托,其功能性日益显现,而信托公司也不妨利用制度优势,大力发展家族信托业务。
来源:华夏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