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08 年到 2014 年,整个日本最担心的是," 今天索尼破产了吗 "?
日前,索尼发布了 2019 财年第一季度的财报,该财季营收为 1.9257 万亿日元,较上年同期的 1.9536 万亿日元下降 1%;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 1521 亿日元,较上年同期的 2264 亿日元下降 33%。尽管业绩表现并不亮眼,但索尼的破产危机早已过去。
不过索尼移动依然危矣。今年 4 月至 6 月,索尼智能手机出货量仅为 90 万部,首次跌破 100 万部关口,当季收入为 44.5 亿美元,低于上年同期的 52.3 亿美元。这使得索尼又回归到一个老问题:移动业务该不该卖或该不该放弃?
平井一夫给的答案还是否定,他更关注智能手机以上的东西:索尼将来应该做什么。但不止是出于战略目的,在一步步看着日本公司失去消费电子制造的辉煌,满怀遗憾的他或许还想保留下最后一点不现实的希冀。
最后一款 " 日本制造 " 的手机?
在索尼前总裁安藤国威的回忆中,2001 年末,他正在夏威夷度假,在高尔夫球场上,几名苹果高层正捧着一部运行 OSX 的 VAIO 电脑,劝说索尼植入苹果的操作系统。刚刚回归的乔布斯也在场,他认为索尼是唯一一个有资格使用 OSX 的品牌。
可惜的是,索尼站在了 Windows 阵营。
而更早之前,索尼甚至错过了收购苹果的最佳时机。出井伸之上任前曾建议在乔布斯被踢出的关键时刻,对苹果进行收购,但该方案由于过于前卫,遭到了当时总裁大贺的坚定否决。
便携电脑的兴起是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最后一次机会,然而,他们还是慢了半拍,而且这种节奏直接影响了索尼及其它日企对移动大潮的感知。2007 年,苹果手机一经问世,带动起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变革,随之谷歌的安卓系统也快速进入市场,吸引了三星、HTC 及一众国产品牌加盟,而日本厂商普遍反应迟缓。
2008 年,夏普回归我国大陆市场,其拿着 9010C 这款手机一度抢了不少市场份额,而当时国产品牌已经浩浩荡荡地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2010 年 3 月,索尼终于发布了第一款搭载 Android 系统的 Xperia 智能手机,同一时间,HTC 凭借首款安卓手机的优势,早收割了全球智能手机 10% 以上的市场份额;松下入局的时间更晚,直至 2012 年,备受瞩目的松下 Eluga 才在欧洲市场发布。
这个时候,日本制造已经进入所谓 " 失去的二十年 " 的萧条期,尤其是 2008 年的经济危机,把原来还处在大国制造旧梦中的企业瞬间打醒。
华尔街报道称,金融危机以后,日本电子产品及服务出口量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 1996 年的 19%,直接下降到了 2009 年的 10%。也是从 2009 年开始,日本从家电出口国成为进口国,而日本消费电子三大巨头索尼、松下和夏普江河日下。2011 财年,三家企业共亏损 1.6 万亿日元(约合 1283 亿元人民币)。
如今再看全球手机产业,日本制造沦为头部厂商的技术附庸,索尼等品牌连本土市场都没有守住。日本调研公司 MMRI 的数据显示,2017 年会计年度,苹果以 43.4% 的份额稳居第一,第二位是夏普手机,索尼已经跌落到了第三位。
自 2016 年卖身富士康后,夏普已从日本制造变为中国制造,唯有索尼还在以微薄之力捍卫日本在移动硬件上的自尊,甚至也延续了日本制造所特有的偏执和保守。
如果说 2011 年三大消费电子巨头的巨额亏损,预示着日本制造注定无法适应技术趋势转变的速度,而被日渐取代,那如今连番的造假行为,实则证实了日本制造内核精神的丢失,这更是毁灭性的打击。
2017 年 10 月,神户制钢被爆出旗下 3 家工厂和 1 家子公司存在篡改部分产品的技术数据、以次充好交付客户的造假行为,造假产品流入境内外企业数目已多达 500 家,部分违规行为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年前。
十年前,整个日本经济深陷萧条期,紧随其后的次贷危机,又让日本长期依赖的海外市场急剧萎缩,对当时的日本制造企业来讲,亏损、裁员或倒闭早已见怪不怪,能活下去才是根本。正如川崎博所言,生产部门将焦点放在盈利上而忽视了质量把控,这是公司数据普遍造假的成因。
所以说,日本制造不仅是过往的产业辉煌一去不复返,它所代表的最高工艺水准和技术追求也在消失,这让日本制造的整体形象大打折扣。
不过,最悲哀的是,日本制造遗忘在人心。
90 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前,日本消费者普遍弥漫着对国货的优越感,在他们看来,只有日本生产的货品,才是最优质、最放心、最安全的象征。但日本电子制造企业轰然倒地,伴随而来的经济萧条让他们猝不及防。
先是市场上逐渐淡出的三菱、日立、东芝等家电品牌,被进口产品取代,而后索尼、松下等原本引以为傲的明星级电子消费品退出市场,三星、苹果席卷全球。这种趋势不断蔓延到食品、衣物等生活领域,以及代表技术趋势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产业,日本消费者的心理落差不言而明。
起初他们普遍不愿意放弃对 " 日本制造 " 的执着,这导致很多企业不惜将其他国家产品,冒充日本产品高价销售给日本消费者。当然,这种固执的优越感没能持续很久,长期经济萧条带来的更多是恐慌。
《网络与爱国》一书的作者安田浩一,在解释日本出现的社会变化时说:" 很多日本男性参加游行,主要出于政治目的,有时也是一种发泄感情的方式,但女性上街游行,参与政治争论,则往往源于她们对社会的绝望和心头的危机感 "。
日本消费者对日本制造的偏执终究被现实打败,尤其是当浸染在日本制造繁荣旧梦的匠人及消费者逐渐老去,新一代年轻群体从出生起就已经远离辉煌的日本制造,他们的成长环境早就离不开中国制造,反而比上一辈更适应当前的经济落差。这也使得日本国民逐渐遗忘日本制造。
日本制造预支的 " 遗产 "
2013 年,美国著名经济杂志《福布斯》刊登了前编辑 Eamonn Fingleton 所写的《日本失去了 20 年的说法是个大骗局》一文,这篇文章颠覆了主流舆论对日本 " 失去的二十年 " 的定论,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
按照 Eamonn 的说法,正是在 " 失去二十年 " 间,日本成为拥有海外净资产最多的国家,而海外资产创造的净收入并没有包括在日本的 GDP 数据中。据统计,2001 年日本持有的海外净资产是 179 万亿日元,2015 年则达到 339 万亿日元,比 2001 年增长了 90%。
海外净资产的高速增长源自日本制造的产业转移。上世纪 80 年代,受国内生产的高成本影响,日本一些大型制造业将部分生产环节移至国低成本地区生产;2008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新兴国家挤压了日本的出口市场,日本遂进行了第二次产业战略转移。
正如上图所示,在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经济长期停滞的背景下,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生产比率持续攀升。
更关键的是,他还指出,实际上日本的创新方向正避开终端市场竞争激烈的 " 红海 ",而转向不断扩展上游高附加值核心部件的 " 蓝海 "。事实也是如此,日本制造依然在全球产业链上游的材料、零部件、装备制造等核心技术上保持优势。
不过,这终究只是日本制造费尽心机得以保留下的遗产。一方面,日本在电子消费零部件上的利润,终究比不过整机制造与销售所得的利润。而且即使日本制造企业凭借核心技术得以立足,也换不回品牌的重新逆袭。就像夏普,夏普手机曾试图借助全面屏的热潮重返我国市场,可昙花一现过后依旧泯然众人。
在消费者的认知中,夏普已经被打上了 " 失败 " 的标签,无论屏幕制造技术有多强。所以说,日本制造从技术向品牌转型的路径基本被堵死。
另一方面,日本制造 " 化整为零 ",掌控电子消费的产业链,固然是全球化浪潮中新的生存形式,可其技术优势正在被削弱。一旦他们在图像传感器、存储、微处理器等技术供应上的话语权被取代,也就意味着日本制造将再无退路。尤其是我国近来对半导体产业的重视和热情,或许会成为日本最大的劲敌。
这也是为什么资本市场不看重日本制造企业的原因,他们纵然赚得盆满钵满,也缺乏长期的乐观前景。
日本 " 失去的二十年 ",远不只是经济发展停滞。池田信夫在《失去的二十年》中描写 " 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 的社会现状时,他引用村上龙的名言:这个国家什么都有。要什么东西就有什么东西,唯独没有希望。
平井一夫也经历过日本制造从繁荣到低谷的迷茫时期,所以,他对索尼手机抱有更大的遗憾。只是,索尼有幸复苏,而日本制造连日本人都不相信希望。
来源:歪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