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格芯全球裁员,到如今连卖 4 座 IC 大厂,格芯的 IC 之路越来越艰难。有消息称,格芯最终会全面出售晶圆代工业务,以此提升现金流。虽然不知消息是否属实,但对于格芯来说,这也是减轻当下亏损压力最有效的方法了。
本文转自 "OFweek 电子工程网 ",作者 OFweek,经亿欧编辑,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8 月 13 日,知名晶圆代工厂商格芯(Globalfoundries)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称,将公司光掩膜业务出售给日本 Toppan 公司的子公司 Toppan Photomasks,该笔交易的具体金额尚未透露。
据悉,Toppan是格芯光掩膜业务的重要合作伙伴,同时也是 12/14nm 工艺的光掩膜供应商之一。格芯方面表示,出售光掩膜业务给 Toppan 公司之后,还会与对方继续合作,由 Toppan 供应美国晶圆厂的光掩膜产品及服务。
这是格芯近年来出售多座晶圆厂之后,再一次出售旗下 IC 相关业务,这一举措也引发了业内人士广泛关注。
格芯艰难的 IC 之路
格芯是由 AMD 拆分自身的半导体制造业务后,与中东石油土豪的投资基金阿联酋阿布扎比先进技术投资公司(ATIC)和穆巴达拉发展公司(Mubadala)联合成立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后来,格芯又成功收购 IBM 半导体业务,如今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但是你可能想象不到,背景如此深厚的格芯,近年来过得并不好。
早在 2017 年,就有传闻称" 格芯 7nm 没产能,AMD 订单重回台积电 "。直到 2018 年 3 月,格芯首席执行官 Sanjay Jha 卸任,原格芯高级副总裁、总经理 Tom Caulfield 博士接棒,实施换帅的目的在于推进先进制程的发展,然而此举还是没能挽留老客户的心,AMD 首批 7nm 制程 GPU 后来还是交给了台积电;
2018 年 6 月,格芯正式宣布裁员计划,裁员幅度约为 5%,主要涉及欧美地区,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不受影响;
2018 年 8 月,格芯宣布无限期暂缓发展 7nm 及以下先进工艺的投资研发,转而专注现有 14/12nm FinFET 工艺及 22/12nm FD-SOI 工艺;
2018 年 10 月,格芯宣布与成都合作伙伴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修正案,取消了对成都晶圆厂一期成熟工艺(180nm/130nm)项目的投资;
2019 年 1 月,格芯将位于新加坡 Tampines 的 Fab 3E 8 英寸晶圆厂厂房、厂务设施、机器设备以及 MEMS 知识产权与业务,以 2.4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5.9 亿元)的价格出售给台积电旗下的世界先进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2019 年 2 月,消息称格芯在中国成都投资 100 亿美元的晶圆厂计划生变,就目前结果来看,该项目基本是以失败收尾;
2019 年 4 月,格芯将位于美国纽约州 East Fishkill 的 Fab 10 300mm 晶圆厂以 4.3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0.2 亿元)的价格出售给安森美半导体;
2019 年 5 月,格芯将旗下 IC 设计公司 Avera 半导体出售给 Marvell,代价为 7.4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52 亿元),收购内容包括 Avera 的主要营收业务、重要客户、领先的 OEM 架构以及 GLobal Foundries 和 Marvell 之间新的长期晶圆供货合同。
出售光掩模业务,格芯 " 断臂求生 " 为哪般?
众所周知,在半导体制造的整个流程中,从版图到晶圆制造中间的一个过程,就被称为光掩膜或称光罩制造。这一部分是流程衔接的关键部分,是流程中造价最高的一部分,也是限制最小线宽的瓶颈之一。对于格芯这么一个晶圆代工巨头来说,实现光掩膜业务的技术并不难,而且该产线也早已成熟运转,产品可以实现量产,为何还要将业务出售?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格芯持续多年亏损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先进制程的研发投入。此前,格芯却表示,营收亏损是在公司整体战略计划之内,因为半导体代工是一个投资周期长、资金消耗巨大的产业,只有不断投入研发,才能产生差异化竞争力。然而格芯的战略似乎并未见效。此外,母公司 Mubadala 和 ATIC 早已无法忍受格芯长期高投入而难获利的状态,要求其改革,格芯只好走上 " 断臂求生 " 的道路,通过出售旗下部分 IC 业务来达到改善亏损的目的。
在笔者看来,从去年格芯全球裁员,到如今连卖 4 座 IC 大厂,格芯的 IC 之路越来越艰难。自格芯宣布放弃 7nm 研发开始,就意味着世界上能投入先进工艺研发的厂商又少了一家,也意味着,哪怕是格芯这样的老牌 IC 巨头,在面对 IC 产业先进工艺时,也会遇到不少的困难。有消息称,格芯最终会全面出售晶圆代工业务,以此提升现金流。虽然不知消息是否属实,但对于格芯来说,这也是减轻当下亏损压力最有效的方法了。
来源:亿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