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入春,但在疫情之下,影视娱乐业的寒冬却更加凛冽。
一则《关于新冠疫情期间停止影视剧拍摄工作》的通知,让原本焦虑的影视制片行业更添阴霾。去年年底,多家影视剧行业巨头已经陷入亏损状态,而春节档电影在线下院线几乎颗粒无收。同时,全国多家演出剧院也都贴出演出取消或延期至下半年的通告。可以预见,伴随着在一季度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持续,影视剧、综艺拍摄录制,乃至线下演出很可能将在今年一季度处在完全停摆状态。
拍摄停工将直接导致今年娱乐产业的产能大大降低,而线下演出和娱乐活动的停工也让无论是一线演员还是普通的演艺工作者的收入锐减。由于疫情已经在全球扩散,未来一段时间,国际演艺人员包括音乐戏剧等演出人员都很难来到国内。这一 " 不可抗力 " 对于传统文娱产业的整条生产链和演艺演出市场将是一次非常严峻的挑战。
影视娱乐产业如何自救?如何在无工可开的煎熬中寻找新的产业机遇?可以说,每一次危机的到来,都是成就新的产业创新的契机,如 1929 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直接刺激了电影产业和好莱坞的繁荣。危机是产业升级的外部契机,而技术创新才是产业升级的真正动力。影视娱乐产业在此次疫情中遭遇到的是生产中断的致命危机。但伴随 5G、AI 以及数字生成技术的成熟,新的娱乐内容的生产方式已层出不穷。
我们以此契机来盘点下我们手里新的技术牌,可以用哪些创新手法打出几把影视娱乐产业升级的好牌。
_
打破娱乐产能瓶颈:
打一手 AI 生成音视频内容的 " 春天 "
随着疫情的加剧,线下内容产能的中断对影视娱乐产业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音视频拍摄有天然的聚集特性,即使一台只有两三人参与的访谈综艺,在现场都有可能需要近十个一起参与拍摄。那么,现阶段,是否有较为成熟的 AI 及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影视娱乐产业快速恢复生产呢?
于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不需要真人拍摄的前提下,获取真人影像。其实从去年频出的 " 换脸 " 视频来看,利用 GANs 算法生成与真人无异的视频内容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
以新闻播报为例,传统的新闻资讯多以文字形式呈现。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文字性的新闻可以高效率转化为虚拟的 AI 主播的音视频播报。通过图像表情学习、声音习惯学习及逻辑思维等层面的拟人化训练,可以惟妙惟肖地创造出知名主播的 AI 分身,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视屏幕为人们进行实时的新闻播报。
去年 2 月,搜狗与新华社联合发布站立式 AI 虚拟主播,其表情生成、自然肢体动作和嘴唇动作更加逼真形象。而在此之前,已经有 2 位 AI 合成主播在新华社平台累积产生 3400 多条、10000 分钟的新闻报道。随着 " 搜狗分身 " 技术能力的提高,其 AI 合成主播的定制周期已经大幅缩短,合成效果和稳定性也有显著提高,可以实现持续复制不同类型 AI 主播的能力。
凭借这一 AI 生成技术,通过文本快速生成音视频的能力,影视制作公司可以基于拍摄计划,让演员按照剧本要求在线提交基本声音、视频素材,后期就交给后期团队生成虚拟的演员形象,完成在剧中的表演,大大节省线下拍摄、制作费用。而众多媒体、自媒体等娱乐内容生产也可以借助这一技术实现产能高效提升。无论是搞笑段子、游戏解说、影视剧解说,还是知识科普,都可以将文本输入到定制化的虚拟主播中,产出更加专业的音视频节目。
虽然目前 AI 影音生成大多还仅仅应用在形式较为简单的影音内容上,但随着相关技术不断进化,我们可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刚刚过去的 CES 展上,三星高调推出了新的 " 数字虚拟人 Neon" 项目。从官方传出视频来看,屏幕上的虚拟人所展现出来的气质、语言、动作以及表情都与所模仿的真人对象无异,尤其是眼神以及唇部的细节,都难以让人察觉是计算机合成的。而且经过行为神经网络对于真人形象的学习,Neon 的虚拟人可以生成全新的表情、动作甚至对话,也因此更具真实感。
与此类似,国内众多科技厂商也已经进行了落地的商业实践。以国内一家超写实 " 数字虚拟人 " 开发公司原力动画为例。他们开发的系统可以不用使用真人,直接通过计算机生成逼近人类、难以分辨真伪的演员。
具体来说,制作这些虚拟人物数字影像需要按照人体力学、生物学原力,搭建整套模拟系统,包括最新的面部肌肉系统、全身肌肉系统、表演捕捉系统、以及面部动画自动识别系统等。以身体系统为例,他们要把身体运动过程的实现分为五个阶段:骨骼动画,肌肉解算,筋膜解算,脂肪解算和皮肤解算(及皮肤与表情合并),通过连环反应,来 " 还原 " 真实肌肉的挤压拉伸、滑动和抖动效果。其次是 3D 实时表情训练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将动力学解算生成的肌肉数据,和人类 3D 图像工程师手工雕刻的数据或扫描数据导入 " 表情控制器 ",高效产出表情动作。
在这样的模拟系统之下,虚拟人的表情、动作都将无限接近真人。随着 AI 的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的引入,这些虚拟人物制作效率得到快速提高,商业化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增强。虽然人造的虚拟人在表演时还不能达到真人的自然程度,但他们可以一定程度上填补一些非重要角色的空白,改变影音内容生产的人员聚集属性。或许我们可以展望,未来录制一支 MV 时,伴舞人员可以在后期通过虚拟人合成;在拍摄电影时,繁华街道和拥挤人群也都可以在后期加工。
凭借 AI 自动生成音视频技术能力,只要有优秀的内容创作能力,任何一个平台都能打出一手赢得未来的 " 春天 " 牌。
_
现实照进虚拟:
AI 知识图谱 + 粉丝经济的 " 王炸组合 "
疫情之下,拍摄停摆、演员停工,这对于影视制作公司和演员经纪公司来说都是一个双输的局面。难道此局无解么?
非也。只要另辟蹊径,影视制作公司和经纪公司也能找到新的变现途径。
纵观当前粉丝经济," 万物皆可饭圈化 " 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除去流量明星外,动物园里的熊猫、动漫人物甚至小说里的人物都能拥有自己的 " 粉圈 ",拥有一批为其打榜、应援、反黑的粉丝。如此看来,粉丝所消费的不仅仅是 " 艺人 " 的作品,更多的是所粉对象的 " 人设 "。
这种人设并非没有商品化的可能。在去年曾有一款记账软件风靡一时,其特点就是将聊天机器人与记账功能结合,用户可以将聊天机器人设定为自己的偶像,在记账过程中,聊天机器人就会以该位艺人的 " 口气 " 与用户进行简单交流。这种和偶像 " 聊天 " 的模式,为这款软件带来了飞快的流量增长。
在 NLP 技术的支持下,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对偶像社交媒体内容的学习,达到对于其语气、语言习惯等等惟妙惟肖的模仿。而通过知识图谱对于实体概念加以定义的能力,可以让聊天机器人在对话时更好地体现出个性——偶像的社交关系、日常喜好、习惯等等。这些细节的补充都可以增添交互的真实感。
或许借助与智能音箱(屏)的硬件厂商合作,以及与智能助手、智能客服等等对话式软件的合作,艺人的个人 IP 可以与软硬件相结合,成为一种可以与粉丝交互、陪伴粉丝的新产品。同时,还可以通过动态知识图谱,建立虚拟偶像与用户的独特的共通记忆知识系统,增加其中的 " 养成感 "。
或许在当下文娱产业内容产出困难的时刻,经纪公司开放授权,与智能音箱厂商合作推出某艺人 IP 的 " 个性包 "、" 语音包 ",不仅能够在变现上收益,还能推动用户与智能硬件进行语音交互的热情。
凭借 AI 技术的持续演进,国内影视、经纪公司也可能打出一手 "AI 技术 + 粉丝生态 " 的王炸组合。
_
综艺演出突破时空:
5G 分布式录制打出 " 同花顺 "
目前,受此次疫情危机影响,全国多家综艺节目和演出不得不延期甚至取消。台上表演、台下观众亲临现场的线下录制、演出模式,因此次突如其来的危机第一次迎来变革的现实需要。
在 5G 网络技术和 AI 能力的加持下,分布式实时录制正在走向现实。众所周知,5G 网络的超高速率、超低延时以及超大数量的终端联网支撑,让跨地域甚至跨国的同步直播成为可能。去年 12 月 20 日,正值澳门回归 20 周年之际,北京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两地的学子借助 5G 技术和 5G 手机隔空合唱《七子之歌》, 让相隔 2000 公里的时空同步,产生一种技术美学和人文情感交织的奇妙体验。在之前,国内运营商与华为联合举办的 5G 多地合奏演唱会,也成功证明了多地同步完成演出的技术可行性。
同时,在 2019 年央视的《主持人大赛》中,创造性地采用了 " 专业 + 大众 " 的评审制度。而参与在线大众评审的评委则通过 AI 脸部生成技术建立专属 3D 虚拟形象。通过现场大屏幕可以看到每个形象各异、表情生动的虚拟评委。这一技术的优异表现,可以为众多棚内录制的综艺提供极好的解决方案。
尽管没有现实版的 5G 分布录制综艺节目的案例可以分享。但我们可以模拟一个疫情环境下的辩论类节目的录制。由于疫情影响,评委和观众是不可能到场的,辩手也必须身处家中辩论,那么节目主持人如何组织这场众人参与的辩论赛呢?显然主持人需要一个摄像头和两个巨大屏幕,一个屏幕分别显示几位评委和选手的直播镜头,另一个显示虚拟观众的头像和打分数据。而其他人则只需要一个摄像头和一个电视屏幕。借助 5G 直播和主持人对辩论流程的语音控制,所有人即可同步完成线上的辩论甚至开杠 PK。
相信在脑补这个综艺节目录制的你一定会觉得画面略显滑稽。但在如此苛刻条件下,这一实时分布式的直播录制已然是可行的方案。如果伴随着全息投影技术的成熟,我们与隔空千里的人面对面交谈、辩论就会更加自然。身在家中坐,凭借 5G 与 AI 加持,将为你打出一把 " 神行千里 " 的同花顺。
从历史上看,军事战争和娱乐游戏都是前沿技术的最早使用者。前者意味着文明的自我破坏,而后者则是文明的创造。这次的疫情之战也是我们当下共同应对的艰难考验,但对于各行业,特别是本文论及的影视娱乐产业来说,同样也是一次技术破局、产业革新的绝佳契机。当然,机会总是属于少数先行者的。
来源:脑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