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时间,海淀四季青某园区内,员工李鑫接到了一条送餐短信。此时,一辆黄色的无人车载着午餐,已经等在楼下。取餐、上楼,李鑫全程没有接触任何人;同一时间,在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新石器Apollo无人车也在兢兢业业地进行着消杀作业。每日一到两次的喷洒消杀,避免了人工作业所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
疫情之下,原本更多处于概念中的无人车,在城市的“最后一公里”中不断发光发热。
风口之下,无人车一飞冲天。《华夏时报》记者统计数据发现,过去仅一年时间,各类无人车企业就增加了3268家,占总数的21%。
而庞大的市场也在加速无人车的落地。据36氪发布的《无人配送领域研究报告》的估算,一辆无人配送车可以代替两个快递员的工作量,市场需求为87万辆,参考市场上无人配送车售价20万—30万元/台计算,市场空间约为1740亿—2610亿元。
“在疫情中,无人车的应用潜力正逐步被挖掘出来。无人车正处于黎明前的曙光中,只是曙光还没有照出来。3G、4G时代诞生了智能手机,也许无人车会在5G时代作为一个新的端诞生。”新石器创始人兼CEO余恩源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一个有趣的数据是,今年前两个月,新石器就收到了预定200台微型机器人车辆的订单,其中包括阿里巴巴和京东,这相当于2018年7月到2019年底,1年半时间的总和。
突飞猛进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生产生活节奏,原本必须与人接触的行业,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无人车临危受命,承担起了重要作用。
2月14日,北京海淀医院隔离点,一辆负责无接触送餐工作的无人车载着50份盒饭送到医护人员手中;2月20日,无人智能防疫车抵达湖北武汉高校集中隔离点,在武汉商学院和江汉大学进行消杀作业。
智行者将环卫清扫车和配送车进行升级,变成可以清扫消毒和适用于医院等场景配送的无人车,在上海、北京、四川、浙江、贵州等地医院投入使用。氛围更紧张的疫区内,智能配送机器人为病人配送了大量药品和生活用品,不仅大大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隐患。
配送、消毒、测温,一系列以前需要人工进行的服务被“无人化”。
而引发现象级关注的,是5G+VR“云赏樱”无人直播车,从3月16日直播开始,几天时间,全国观众通过直播,看到了武大樱花从含苞待放到迎风招展的全过程,就像见证了武汉重新焕发生机一样。
“无人车是带有四个轮子的电脑。我们把它用于城市里的毛细血管运输,能够实现外卖、快递、移动零售或其他一些末端城市服务。”余恩源说。
疫情让更多人看到了无人车的实际价值。特定场景应用的无人车已经开始在更大范围内跑起来了,潜在需求也在增加。
而经济效益也很可观。比如,在雄安市民中心的新石器无人售货车,通过销售雄安文创纪念品和零食、饮料,单车日流水稳定在2000元以上,遇上国庆节等节假日期间,流水能保持在6000元以上,一年内即可收回全部成本。
目前,新石器、智行者、厦门金龙客车、青岛悟牛科技、中科慧眼等无人车企业,在疫情防控中做出了大量贡献,同样,市场也随之打开。
风口已至?
事实上,相较于其它新技术,无人车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远远称不上完善。比如,备受关注的“云赏樱”无人直播车,在空旷的武大校园中,就“转久了迷路”,一会撞到垃圾桶,一会撞上马路牙子,甚至掉个头又走上了来时的路。
技术的不完善源自起始时间短。据了解,2016年,是无人车企业的诞生之年。彼时,智行者、驭势科技等无人车企业陆续成立,在中国创投圈掀起一波热潮;2018年,踏着“雄安新区”的浪头,多家无人车企业在雄安市民中心高调亮相,一时之间聚集了众多目光。
不同于载人的自动驾驶汽车,在载货上,无人车的安全和技术性都相对降低,只要保持在限速之内,安全可以很好的得到保障。大部分送货无人车只有起点和终点,这让无人车的引导更加简单。同时,重量也可以减轻,使得制造和运行成本更低。
但目前,受限于技术和使用场景,无人车只能在园区和偏封闭的地方进行运作。
“现在还没有达到真正无人化,让无人车在马路上承担运送人员的工作肯定不现实。”智行者CEO张德兆表示。
不过,在疫情尚未远去的“后疫情时代”,无人车仍保持着自己的“江湖地位”。
比如,美团在顺义分别展开了针对于室内场景、医疗协助场景、社区场景的探索。比如,帮助人们买菜的无人车,就将餐箱等部分改装,能够运送更重的果蔬生鲜。
在张德兆看来,疫情让更多人看到了无人车的实际价值,虽然行业短期不会进入爆发期,但特定场景应用的无人小车已经开始在更大范围内跑起来了,潜在需求也在增加。无人车即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来源:华夏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