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风波过后,尽管美联储和欧洲、日本等央行向经济中注入大量流动性,但这些经济体的通胀却一直难以达到其设定的2%目标。有经济学家表示,这些央行陷入了通胀目标陷阱。
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主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官员、欧盟委员会前顾问格罗斯(Daniel Gros)日前撰文分析了发达经济体通胀低迷的原因,并建议欧洲央行逐渐退出其宽松货币政策。
格罗斯说,全球央行现在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虽然大部分地区的经济都在加速增长,但通胀上涨却乏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经济增长+低通胀是一个理想的组合,不过,对于将通胀目标设定为2%的央行来说,这一目标目前却很难实现。
美联储等央行原本以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通过设定极低的利率和宽松的流动性条件,它们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因此,在2009年金融市场震荡、经济自由落体的时候,美联储除降息外还采取了大规模购债措施,欧洲央行在2014-15年也仿照美联储的模式,实施了量化宽松(QE)。
美联储的行动帮助稳定了金融市场。欧洲央行也宣称自己的购债项目刺激了经济增长和就业,但,仅此而已。
劳动力市场供给趋紧理应推高工资,并最终拉高物价。但这一机制,也就是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看上去已经失灵。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尽管失业率处于低位,但薪资增长却很缓慢,或者至少不像历史上那么快。并且,美国目前的薪资增长也没有像预期那样影响到物价。
欧元区和日本通胀不达标的情况尤为严重。因为只把通胀设定为政策目标,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目前面临困境。欧洲央行现在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继续实施包括量宽在内的宽松货币政策,直到通胀出现可持续上涨。
美联储的情况没有这么严峻。美国的通胀目前高于欧元区和日本,而且由于美联储设定了通胀和就业的双重目标,在后者达标后,美联储至少宣布取得了一半胜利,并开始缓慢加息。
格罗斯指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让人难以理解。去年还可以将此归因于低油价。不过,油价在今年出现一定程度反弹后,通胀还是在低位徘徊。
另外一个更偏结构性的原因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篮子中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出现下降,因为,这些商品越来越可以在低薪资的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高效地进行生产。此外,零售商的边际利润也正在被网店挤压。
格罗斯认为,量化宽松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而眼下的经济环境与几年前完全不同,金融市场高涨、金融条件非常有利、经济扩张令人满意、没有出现通缩迹象。
因此,他建议欧洲央行可以宣布其抵抗通缩的行动取得了胜利,并应该开始退出其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