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便利蜂”刚刚开张没多久,就因为两个男人在业界闻名遐迩,一个是它的投资人庄辰超,另一个是其操盘手王紫,前者是“去哪儿网”的创始人,后者是原7-11高管。
今年年初,也正是因为两者的合作引来媒体们的纷纷报道:被认为是一次线上与线下、资本与实体的有机融合,同时也带动了传统零售业的新发展。
今年9月,便利蜂又成功进入无人货架市场以获取更多的流量入口。
带火传统便利店、进军无人货架,好像凡是和新零售相关的业务便利蜂都要来插一脚,最近又有媒体报道称:
便利蜂无人货架目前开站落地的城市不少于80个,正处在大举招聘阶段,从一线BD、BD经理到城市经理、区域经理、大区经理,来自去哪儿网的员工达到八成左右。
看来,便利蜂是想在“新零售”上一条道走到“黑”了。
1:
在无人货架赛道上,企业和资本的火热加入,简直可以和之前的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媲美。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无人货架已公开的融资包括猩便利、友盒、小e微店、七只考拉等金额就超过了25亿元,几乎同一体量的数据,共享单车半年融资超30亿元,共享充电宝40天融资超12亿元。
但资本的狂热过后,共享单车的死亡名单一一显露,当然共享充电宝也并没有拿到一块免死金牌,风口之上庄晨超这样的急于招兵买马,不得不让人怀疑,便利蜂的无人货架到底有没有未来?庄辰超会不会就此白白地“烧钱”?
这还得从无人货架的盈利模式说起,按照现在大部分无人货架企业通行的逻辑来讲,无人货架省去了实体店中最为昂贵的人工和租用场地的费用,从理论上来讲,这样的的推理似乎站的住脚,但在实际运营中,人工和场地成本可能会有一定的节省,但是提升企业效率这一点就未必了。
先不说是否所有的办公场所都会支持无人货架的免费入驻,随着整个市场的竞争激烈,势必会引起竞争同行们主动提高费用来换取相应的入驻权,以此扰乱市场,至于铺货、补货的人工成本,显然也没有人工实体店的高效。
归根结底,无人货架本质上还是一个互联网的项目,而对于这样一个互联网项目,未来的速度和规模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便利蜂这样急于招聘销售人员逻辑也是对的,但庄辰超似乎忽视了最根本的一点:无人货架这个项目本身存在的隐患,那就是真假需求的问题。
都说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巨头抢占的都是数据,可如今在风口上的无人货架到底能不能带来有价值的数据?
首先,对于线下的数据积累,可以说无人货架有一定的作用,因为本身就有可行的使用场景,但是这种场景可以说是非常有限,因为受到空间、环境、陈列面积及商品选品能力等多方制约,很难长期满足用户的需求,也就无法对用户形成持续的吸引力,有的用户或许只是图个一时新鲜罢了。
再来说线上的流量,许多无人货架企业都是想通过所获取的线下流量来使企业平台化,以此来做些衍生服务,想必便利蜂也逃不出这样的“套路”,这估计也是资本们纷纷砸钱的原因,但是现实真的有理想那么美好吗?
一方面,相比于电商和实体店有着丰富且多样地品类选择,无人货架由于受限的使用面积和库存,本身也就限制了用户的选择,这种先天不足的“早产儿”通过售卖的方式获得到的数据能够成为大数据的样本吗?
另一方面,就算是用户经过了长时间的磨合适应了这种新的零售方式,企业能够通过这种消费习惯获取到背后的数据流量,到最后,恐怕BAT的介入也只是一个时间快慢的问题。
到时候势必会引起一阵货架大战,大家纷纷想进入市场分得流量数据这个大蛋糕,结果市场出现严重饱和状态,到最后就是你便宜我就降价,总之,谁也别想赚到钱。
不过这种情况虽然赚不到钱,但是你吃饱了等着BAT来收,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现在美团和饿了么不就是在自己的领域风光无限好吗?
那么便利蜂如今急于发展自己的无人货架业务是不是也正有此意呢?盈利模式不够清晰,烧钱还能维持多久?
说到烧钱,就要提到便利蜂的金主斑马资本了,斑马资本对便利蜂实行控股型投资,即目前便利蜂所需的所有资金都来自斑马资本,没有进行过外部融资。
而大家都知道斑马资本也只是庄辰超自己创建的投资机构,这样烧自家的钱,还真是有点替它担忧。
2:
虽然现在资本都站在无人货架的一边,认为其代表着新零售的发展趋势,便利蜂起初创建的初衷也是如此,想完成线上线下的融合,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便利蜂已经离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一方面便利蜂现在的运营核心仍然以线下为流量入口,很难往线上引流,另一方面,由于无人货架自身的局限性也使得便利蜂整体的用户体验不佳。
虽说便利蜂在便利店和无人货架方面都使劲全身解数,但不得不说,也只能说是蹭着“新零售”的热度玩概念。
以新零售的概念来看,要实现的是线上线下融为一体,相互引流,但目前便利蜂的无人货架的线下购物和线上支付是相对独立的,这或许也和目前国内的移动支付市场有关,正是因为人们对移动支付的依赖,马云又恰好提出线上与线下的新零售概念,让人们误以为线上的支付就能带动线下的零售,但实际上,目前的状况也违背了所谓的新零售模式。
而与共享单车、充电宝不同的是,零售是一个涉及到供应链比较复杂的行业。如今的电商发展到现在才找到在供应链上的“猫腻”,实体零售企业的标准化门店在供应链效率上的提升也不尽人意,想想刚刚发展起来的无人货架谈何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各家也只能在铺设的速度上拼一拼了,便利蜂这样广招销售人员想必也是打着这样的算盘。
只是当年在团购大战中,最终获胜的并不是拥有最多站点的窝窝团,而是处于腰部的美团和大众点评,与美团和大众点评相似,虽然铺设数量短期能够看出哪家无人货架领先,但却不是判定最终跑赢比赛的依据,而这个能够决定胜出的点将由技术决定,所以说便利蜂与其高薪聘请销售团队,还不如多聘请些技术团队来的实在些。
而目前的无人货架还正处在初级的发展阶段,在不断探索当中,未来会不会做一些智能的升级也不好说。
但是,作为便利店和无人货架领域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庄辰超仿佛又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一方面他认为做便利店并非看到了风口,另一方面却又将手伸向办公室无人货架等风口业态。而此次大量招兵买马来布局无人货架,到底是基于现有经营模式的开枝散叶,还是只是对市场热点的盲目追赶?我们还是看他招贤纳士后的成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