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缤果盒子到函数空间、从大润发到天虹、从无人店到无人值守货架和小卖柜等,无人零售成为 2017 年下半年开始在新零售领域被认为是最火爆的关键词。
就在近期,阿里又联合美的集团推出 " 小卖柜 ",正式进军无人货架领域,猎豹移动宣布布局无人货架,旗下 " 豹便利 " 从 11 月初开始运营,已铺设 5000 个点位。
各类资本也先后涌入无人零售领域,猩便利获得 3.8 亿元 A1 轮融资,红杉资本、华兴资本、光速中国创业投资基金等都加入其中。有不完全统计显示,已经有数十亿资本砸入了无人零售市场。
当 " 无人 " 这个新兴概念热度急升时,我们其实应该冷静看待,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经济 ? 无人零售真的好做吗 ?
笔者曾经在丹麦的乐高工厂看到过无人化的流水线,所有的产品制作都是使用机器人,完全没有人工成分,即便是故障提示和自检也都依靠机器人完成。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经济。
然而我们现在所谓的 " 无人零售 ",其实仅仅是前台看似无人,但后台的监管和理货、供货等都需要依靠大量人工完成,这样的模式下,人工成本会高企不下,这也不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经济。
再者,无人经济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零售商都具备的,于是我们会看到一个 " 怪相 " ——懂得零售的业者缺乏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而 IT 业者虽然手握技术却对零售经营缺乏经验甚至是一窍不通。这也是无人零售有时候会被做成一个 " 四不像 " 或在运作过程中问题不断的业态的原因之一。
随着无人值守货架等模式出现,无人零售的准入门槛变低,几百元到千元左右就可以布局一个网点,因此大量业者和资本涌入,好似只要搭上无人零售就可以快速赚钱。这让这个蓝海市场在短期内有向红海市场转变的趋势。
而且大量的无人店或无人值守货架的商品非常同质化,以零售产业本身而言,这样的低门槛且同质化运作会使业者的核心竞争力降低。不少业者和笔者交流时指出,无人店一定要售卖高周转率的货品,尤其是食品和饮料,但这类商品在各家门店的确重合度很高,要想在商品品类上比拼优势是非常有难度的。
最大的焦虑应该是来自于盈利。
无人店或无人值守货架的商品品类决定了客单价不会高,有时候人均只有几元到十几元,一天只有数百元的日营业额也很正常。但无人零售业态由于缺乏人工在前台看管,因此货损率会非常高,不仅仅是消费者在取货时造成的部分货损,还有门店内因为温控等原因造成的自然货损。有业者指出,如果标品的毛利率是 20% 的话,那就是说 100 元的日营业额,若每天丢 10 元的货,基本上这个生意是没有钱赚的。
货损所关联的下一个问题是扩张。可能大家觉得扩张和资本以及拿下优质商业位置有关,这没错,但是货损如果过高,那么越扩张就损失越大。如上所述,即便一个网点一天仅损失 10 元的货物,那么当布局到 500~1000 个网点时,货损就无法想象了。
然而扩张是必须的,尤其是那些获得资本亿元级别注资的无人零售业者,对于他们而言,如果不具备规模,那么后续就无法开展平台化的商业模式——毕竟对他们来说,单店的利润还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整体的网点布局,必须要到千、万网点的规模才能实现平台化商业优势,随后就不完全是零售的业务了,而是其他获利手段。
无人零售目前就在这种前台无人、后台人工高成本 ; 单店盈利困难却必须扩张的矛盾和纠结中快速发展着。很多业者看到的并非零售本质,而是依托 " 无人零售 " 这个热门概念所带动的投资和随后的其他收益,并最终完成退出,从而获得丰厚利益。
但事情并不一定会一帆风顺,如果在扩张过程中,遭遇资金链问题等,就会使得计划落空。当无人零售商获得亿元注资后,他们必须一路向前,不能回头。
笔者估测,在 2018 年,或许会有一批中小型或实力不强的无人零售商遭遇洗牌,他们或许会被淘汰出局,也或许会被并购。然后我们很可能会看到,依旧是那几家具有大型资本机构或大型电商支持的无人零售业者能支撑到最后。
来源: 联商网 作者: 第一财经-乐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