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把此前所有的经济学统称为“传统经济学”。 那么“经济学乖论”是从与“传统经济学”完全不同的视角观察 研究客观经济所形成的经济学体系。该体系已经问世的有“价值 乖论”、“货币乖论”、“通货膨胀乖论”、“财富与分配乖论”和“经 济危机乖论”。制作成视频讲座分为六题十讲。 今天我们来讲第七讲“经济新陈代谢与通货膨胀乖论(二) 通货膨胀新解”。 徐芃翌
▲传统经济学关于通货膨胀的视角 首先传统经济学把通货膨胀固定与信用货币联系在一起。所以有 了如下论断: “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 “通货膨胀的通用定义是: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 给过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把通货膨胀产生归结为货币纪律松弛: “从前,以非常稳定的价格表现为常态,通货膨胀属于例外。 30 年代,货币纪律开始松弛,我们从此进入了通货膨胀时代,通货膨胀 成为常态,稳定的价格表现则越来越少见了。” (唐·帕尔伯格 大家好!我们把此前所有的经济学统称为“传统经济学”。 那么“经济学乖论”是从与“传统经济学”完全不同的视角观察 研究客观经济所形成的经济学体系。该体系已经问世的有“价值 乖论”、“货币乖论”、“通货膨胀乖论”、“财富与分配乖论”和“经 济危机乖论”。制作成视频讲座分为六题十讲。 今天我们来讲第七讲“经济新陈代谢与通货膨胀乖论(二) 通货膨胀新解”。 徐芃翌2 Paarlberg·D) 几乎所有的人都把通货膨胀当成经济的外生问题和困扰。所以有 如下论述: “进入 60 年代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是社 会主义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经济,都不同程度等地受到通货膨胀的困 扰。”“各国都把通货膨胀的问题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来处理,大 多数国家把反通货膨胀作为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 这些认识无疑都将通货膨胀当成坏事,当成外生破坏。
7.1 通货膨胀求真 传统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研究至今仍然离真相很远很远。我们需 要寻找它的真相。
7.1.1 辨伪 去伪才能存真,我们将己有的主要伪论点罗列一下: △“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 “通货膨胀的通用定义是: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 给过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这种论点是根本不顾历史事实的主观猜想。事实是通货膨胀和市 场一样古老。 △从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平衡视角研究通货膨胀,並且认为“就货3 币供求双方的关系而言。货币需求是主动方,货币供给总是处在被动 地位,货币总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货币需求而投放到流通界。” 在前面的讲座中我们已经论证,购买需求货币决定供应的逻辑关 系並不存在。在这种臆想的逻辑关系中去推演通货膨胀是不可能有结 果的。△传统经济学将通货膨胀视为瘟疫,追求一种没有通货膨胀的经 济秩序。百年来不断研究消灭它的办法。至今众说纷纭毫无结果。 民众在生活中也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总希望手中的钱能购买 更多的商品。他们对通货膨胀反感是必然的。传统经济学似乎是在民 众反通货膨胀情绪的驱使下去研究消灭通货膨胀的方法。从道义上讲 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研究追求。 △因为传统经济学以研究如何消灭通货膨胀为己任。误导各国政 府也在追求无通胀、低通胀的政绩。首先他们用一种将通货膨胀视为 坏事的观点俘虏了公众的群体意识。形成了一种舆论压力,迫使政府 盲目追求不应该的低通胀率。这种盲目追求的行为反而给经济添乱。 △盲目的研究 有人把通胀归罪于工会把工资推得更高,实际是很多地方有工会 的企业工资增长反而没有无工会的企业工资增长快。实际上不是工资 增加推高通货膨胀,而是由于通货膨胀使工资缩水,如果不增加工资, 人们的实际收入就会减少,是通货膨胀推高了工资水平。 有人把通胀归罪于货币当局的决策错误。並进行愤怒的指责。这4 样做把严肃的科学问题转化为道德伦理和个人智慧水平问题。似乎只 要撤换货币当局的决策层,就能消灭或降低通胀。这是一种幼稚思维 加贲青激情的产物。这种理论离事实更远,对货币当局也不公平。 还有许多其他的理论。总之传统经济学是站在将通胀当成坏事的 立场上去研究通胀。同时无视货币的本质。错误的立场不可能产生正 确的研究。
7.1.2 寻找通货膨胀的新解 有人说“从前,以非常稳定的价格表现为常态,通货膨胀属于例 外。30 年代代,货币纪律开始松弛,我们从此进入了通货膨胀时代, 通货膨胀成为常态,稳定的价格表现则越来越少见了。” (唐·帕尔 伯格 Paarlberg·D)○2 。这种说法把通货膨胀原因归为“货币纪律松弛” 虽然不正确,但它描述了真实的历史。 这种从偶然例外到常态的变化给人以错觉,似乎两种状态下通货 膨胀的內在有什么区别。这就需要从通货膨胀的本质来分析。为此我 们先从历史入手,看历史上的偶然例外通货膨胀说明了什么。
▲通货膨胀的历史表现: △历史上多次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有各自不同的诱发原因。没 有规律可循。 以往经济学讨论过的全部通货膨胀案例都是这种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和市场一样古老,从古一直到今,铺满整个经济史, P95 对这种由市场属性产生的通货膨胀,主流经济学视而不见,一直被排 除在研究之外。只有少数人感觉到了它的存在。 △物质财富创造越多消费越多通货膨胀率越高。 △历史上“所有的案例都呈现出通货膨胀的共同特征——‘太 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它们的起因都是太多的货币。只有一 个例外:黑死病时期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商品短缺所引起的,而当时的 货币供应则并未变化。” (唐·帕尔伯格 Paarlberg·D)○2 。 虽然只有一例货币供应不变商品供应短缺引起通货膨胀的案例。 但它与其他所有商品供应不变而货币供应猛增的案例联系在一起仍 然能显示进一步的结论:通货膨胀是实体经济中商品数量与货币数量 比例失调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 △历史也表明金本位不是防止通货膨胀的屏障 金本位时代众多的,甚至是严重通货膨胀的案例证明了它无法防 止通货膨胀。 货币能成为货币最重要的是人们的信任和接受。只要人们信任並 以社会契约形式接受。那么一张彩色的纸片就可以成为货币。在金本 位时代没有信用可言。以黄金作本位货币仅仅是因为黄金本身具有价 值。在这里,黄金的价值仅仅是作为信用的支撑。在用黄金(或由黄 金支撑的代金券、银行券)作交换媒介时,也並不是以黄金的价值计 量。黄金货币是价值支撑的信用,纸币是政府支撑的信用。实质都是 货币——物质财富分配权利凭证。所以它们与商品数量比例失调时都6 会发生通货膨胀。古罗马公元 150 至 301 年的 150 年间物价指数上升 200 倍。年通货膨胀率 5.6%。这是信用货币发明 2000 年以前金本位 时代的通货膨胀。 下表为十九世纪以前的几次严重通货膨胀。这些都是金本位时代 的案例。 资料来源:(美)唐·帕尔伯格(Paarlberg·D)○2
在金本位完全退出前的漫长历史中,通货膨胀除了偶尔例外地严 重发生外,也在缓慢地发展着。慢得人们都很难感觉出来。例如,巴 西从早期殖民时代到 1822 年的 300 年里,物价指数上涨了 10 倍。经 历了几代人。从 1822 年到 1900 年的 80 年里,物价指数也上涨了 10 倍。每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中都能看到物价缓慢地上涨。 而上表中各次严重通货膨胀的原因都是经济运行以外的力量引 起。7 古罗马:为了政权的需要罗马帝国用减少金币含金量的方法,让 同量的黄金铸出更多的货币。导致物价在 150 年内上涨了 200 倍。 欧洲黑死病:14 世纪中叶,黑死病夺取了 2000 万人的生命,这个 数字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 1/3。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 胀°在 3 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 西班牙:1501~1600 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所出产的 1700 万公斤纯银和 18.1 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其中白银的重量超 出黄金近 100 倍。除了官方渠道之外,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 口的 10%。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西班牙物价上涨了 4 倍,其他欧洲国家也相继重复了这一过程。 法国:1717 年至 1720 年约翰·劳借摄政王奥尔良公爵的支持, 在法国吹出了密西西比泡沫和推行纸币。致法国物价翻了一倍。 美国:1775 至 1780 年因革命战争。物价的年均涨幅达 100%。 1861 年至 1865 年因南北战争,北方物价的年均涨幅达 28%;南方 物价的年均涨幅达 209%。 法国:1790 年至 1796 年,因国内大革命,使物价的年均涨幅达 157%。近现代也有很多通货膨胀案例: 德国在 1923 年出现过 7 位数的价格增长。 1924 年,苏联的价格涨幅达到了 3 位数。 匈牙利在 1946 年出现了疯狂的 25 位数的通货膨胀 1949 年,中国发生了 3 位数的通货膨胀。8 玻利维亚 1986 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 4 位数 休克疗法使俄罗斯严重通货膨胀,1992 年高达 1468%。 这些案例中物价的上涨时能看到经济以外的力量对经济严重的 干扰。我们称它为泼色通货膨胀─外力干扰导致的通货膨胀。 这些案例发生时段以外的价格缓慢上升是更普遍存在的现象。它 们是经济内在因素所致。我们称它为原色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就 像有颜色的纸铺满从古到今全部经济史。而那些外力所致的通货膨胀 就像在浅浅的原色纸上泼了星星点点的浓色。 泼色通货膨胀很显眼,它不但掩盖了原色通货膨胀,也吸引了研 究者的全部注意力。研究通货膨胀的人都试图从泼色通货膨胀中寻找 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因为外力有历史的偶然性。所以研究十 分困难。从以往的研究中,人们终于明白了:通货膨胀不是商人哄抬 物价的道德灾难。而是“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也明白了通 货膨胀将造成财富的重新分配,给社会带来不公平和困难,也对经济 有正向推动。从财富持有与债务视角通胀造成的财富重新分配已被发 现和研究。但是从经济帕斯卡效应视角造成财富重新分配还没有人研 究过。
7.1.4 失调的是“凭证” 有一种现象在严重通货膨胀时经常发生。那就是更换货币。 1923 年德国用新马克取代旧马克;二战后匈牙利在严重通货膨9 胀中用新货币取代旧货;巴西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其货币曾在五年 内更换四次。这样的案例很多。时至今天,仍有不少国家用新货币取 代旧货币。每次更换货币经过或多或少的阵痛都能完成。 经济生活对作为物质财富分配权的货币有依赖性。如果没有货币, 经济运行就会停止。如果缺乏货币,经济运行速度就会变缓慢。所以 在货币缺乏时经济必然自动产生货币进行补位。而经济生活对币制並 没有依赖性,而只有选择性。经济生活会选择适应经济发展的能充分 发挥物质财富分配权利凭证功能的币制。 每一次用新货币取代旧货币都是对币制的一次重新选择。每一次 用新货币取代旧货币都发生在严重通货膨胀的时候。每一次用新货币 取代旧货币都是因为建立在旧贷币之上的经济秩序已经打乱。 经济只有在不断的运行中才有生命。经济运行必然有自己的秩序 才能实现。现代是发达经济时代,货币秩序已成为经济秩序中最重要 的秩序。在农耕文明中货币秩序就没那么重要。每一种货币秩序都建 立在某种币制之上。 所有的泼色通货膨胀都是某种币制下货币秩序的混乱。当新货币 取代旧货时发生的阵痛都是新货币秩序建立过程的反应。新的货币秩 序建立后会一直保持到它被再次打乱。 货币秩序被打乱后的治理是重建货币秩序。重建的手段已被经济 界熟知:债务调整、财政谨慎、货币纪律、低效益国营企业的私有化、 放松管制、约束工资、 一个现实的汇率、用新货币取代旧货币等。 德国在 1923 年出现过 7 位数的价格增长,在决策者以新马克取代10 旧马克之后得以从疯狂的通货膨胀向物价、货币和经济稳定的过渡, 其速度快得惊人;1924 年,苏联的价格涨幅达到了 3 位数,政府以强 制的货币改革控制了通货膨胀;匈牙利在 1946 年出现了疯狂的 25 位 数的通货膨胀。在抛弃了误导性的指数化政策后得到恢复;1949 年, 中国发生了 3 位数的通货膨胀,新中国政府以人民币很快终止了通货 膨胀;玻利维亚 1986 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 4 位数,此后靠了正统的紧 缩策略得以矫正。 所有这些泼色通货膨胀治愈的案例都是新货币秩序取代旧货币 秩序的胜利。都表明一个事实: 泼色通货膨胀是货币秩序混乱造成的,它可以用重建货币新秩序 的方法治愈。 基于“泼色通货膨胀是货币秩序混乱造成的,它可以用重建货币 新秩序的方法治愈”的事实进行更仔细的分析。追问“货币秩序”指 的是什么? 一个答案是:根据货币的二重性定义:货币既是劳动价值货币又 是意识价值货币。在泼色通货膨胀中引起混乱的货币是无源意识价值 货币。只有它才可以由政策的失误而无源地猛增;或因政策的故意而 无源猛贬。 第二个答案是: 根据前面给出的货币本质定义:货币是物质财富分配权利的凭证。 在泼色通货膨胀中混乱的是“凭证”而不是“权利”本身。 我们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权利”和 “凭证”的区别:一场足球11 赛有三万个观众座席。这就是“权利”,发出的球票就好比“凭证”。 如果发出的球票是三万张,或者稍多一点点站票。那么秩序是正常的。 如果发出的球票是十万张,那么秩序就混乱了。不得不废除原来的球 票,从新印发新的球票。新的秩序就建立起来。在这场混乱中座席 ——“权利”是不会混乱的。混乱的是球票——“凭证”。 在经济中,产权具有排他性。一吨小麦的产权归甲所有就不能同 时又归乙所有。物质财富和它的占有权利是一对一捆绑的。所以财产 权利是不会混乱的。就像座席。在通货膨胀中混乱的是货币秩序—— 分配权利凭证秩序。 由此可知,在通货膨胀中物质财富的所有权没有混乱。是取得物 质财富的所有权的凭证发生了混乱。通货膨胀破坏的是币制秩序但不 破坏物质财富权利。是表达形式与权利的失调——这是从物权及其凭 证的视角描述通货膨胀。 “货币秩序”的第三个答案是:经济中货币与物质商品应该保持 一定的比例。而泼色通货膨胀时外力破坏了这个比例。 很明显历史案例向经济学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实体经济中 货币与商品应该保持怎样的比例才是合适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 研究原色通货膨胀入手。12
7.2 原色通货膨胀 回望经济学以往关于通货膨胀的研究全部集中在泼色通货膨胀 身上。在无外力干扰下经济运行本身产生的原色通货胀才是更本质的 通货膨胀。原色通货膨胀是与市场一样古老的经济现象。有了市场交 换和消费就有了原色通货膨胀。 既然通货膨胀是市场的产物,就必须从市场必然产生通货膨胀的 起点去研究,寻找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仅仅从外力干扰进行研究无 法揭示现代通货膨胀的规律。 对历史中泼色通货膨胀的研究让经济学界积累了很多应对泼色 通货膨胀的经验。法律也有了相应的保障。但是这些经验和法律保障 不足以应对原色通货膨胀。 “我们从此进入了通货膨胀时代”的现实也要求经济学对原色 通货膨胀给予应有的关注。
7.2.1 通货膨胀新定义 从外在表现定义通货膨胀,那就是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的描述“通货膨胀的意思是:物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普遍 上升时期——面包、汽车、理发的价格上升;工资、租金等等也都在 上升。”从本质上定义通货膨胀那就是: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货币秩序 紊乱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这个定义无论对泼色通货膨胀还是对原色通货膨胀都适用。泼色13 通货膨胀是外力导致货币秩序紊乱。原色通货膨胀是经济新陈代谢导 致的货币秩序紊乱。 △原色通货膨胀 “真正经济意义上的价值新陈代谢,消费是其唯一途径。消费既 是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也是经济新陈代谢的起点。” “人类不断地向经济社会投入资源和劳动——创造出财富—— 通过财富分配系统配置给不同的人——进入消费的商品就走出了经 济社会並逐渐灭失,结束生命。这个循环过程是物质财富从创造到灭 失的过程。当然,这些物质财富所承载的价值也在同一过程中灭失。” “在实体经济中当经济运行中创造的物品不可逆地退出经济领 域后就被认定为在经济意义上被消费掉了。” “随着物质商品被消费掉,它所承载的价值也被代谢掉,但是, 与该价值对应的货币还留在经济生活中,只是失去了依托,成了无源 货币。”“价值代谢后的代谢物是与它数量相等的意识价值。我们称这一 数量的意识价值为价值直接代谢物。” “价值和商品一同从产生到被消费掉的销售过程中还会产生作 为利润的意识价值。这些意识价值在价值代谢后还留在经济运行中, 它们是价值代谢的伴生代谢物。” “还有一种由固定资产折旧引起的代谢物。”“发生的事实是同 一笔固定资产重复变现为货币。並没有因为折旧在新商品售价中已计 入而将原来出售实现的货币删减掉。这是不合理的。”这种不合理在14 经济中留下了多余的无源意识价值货币。 由此,乖论在《经济学新视窗》和《从新认识货币》中定义:“由 于价值新陈代谢的作用,在生产和生活消费中将产生过量的无源货币。 为删减这些冗余货币发生的货币贬值就是货币代谢贬值。” 这种货币代谢贬值是经济生活自身的产物,与外力无关。这就是 原色通货膨胀。 经验使所有经济研究者发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通常同在一起。 都知道“适当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当我们引入货币 新陈代谢概念后,经验就有了理论支撑。我们将从货币新陈代谢 引起通货膨胀的基点出发,绘制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关系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1,经济发展必然刺激消费增加。消费增加一方面反映经济向好, 另一方面也反映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提升。但它的必然结果是通货膨胀15 系数升高。 2,消费增加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这也是 传统经济学所说有效需求增加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3,通货膨胀系数升高会产生两个效应。其一是引起财富的重新 分配,而且是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改变。其二是删除实体经济中冗 余的货币。使物质财富与它的权利凭证保持比例匹配。但是如果删除 过度,也就是通货膨胀率过高,又会引发反向的比例失调。也将导致 经济秩序混乱。所以通货膨胀率必须保持在一个安全值以下。 由此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研究通货膨胀安全值的问题。 ▲通货膨胀的治理 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传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个课题下喋 喋不休地发表政策建议。 治理通货膨胀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原色通货膨胀是经济活动的必 然现象,就像下雨是大气活动的结果一样。你不能治理下雨,只能应 对。对泼色通货膨胀也不能治理只能应对。治理是遏制消灭,应对是 顺势避害。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理念产生的完全不同的政策思维。 泼色通货膨胀发生时,经济是外力的受害者,要治理的是外力, 通胀只是治理外力效果的指标,不是治理的对象。此时要做的应对是 找出破坏经济的外力,治理它。 原色通货膨胀每时每到都在发生。除非停止了所有消费才能消灭 它。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做的。应对原色通货膨胀的第一步16 就是估算消费引起货币新陈代谢贬值量。然后找出安全值。根据实际 值与理论值的偏差选择对策。
7.2.2 因消费引起货币代谢贬值量的估算 在前一讲座中给出了计算公式 或其中:G 为实体经济商品价值货币量,5G 是实体经济货币理论 总量。 L 为被即时消费掉的商品的成本。 K 是被延时消费的商品的成本中的折旧费 m 是经济生活中生产和生活即时消费的价值量。 n 是被消费的商品在被消费前的多次转手销售中产生的利 润之和是伴生代谢物。它的数量是最后一次销售收益减去成 本之差。 货币代谢贬值率反映的是因消费导致的代谢物的数量。即有源价 值货币无源化的数量。它是构成通货膨胀的自发部分,它与实际通货17 膨胀率还有一些差距。这个差距是由货币主动供应误差造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 “消费”专指物质商品消费。人 们在生活中支出钱的行为都被认为是消费。那只是人们生活的习惯概 念。习惯概念中的旅游、看演出、理发等享受服务时的(消费)支出 是货币的移动和从新分配。与经济新陈代谢无关。 给货币代谢贬值率一个简称:HDB(huo bi dai xie bian zhi lv) 那么就有: 实际通货膨胀率=HDB+货币主动供应误差 ——4.2.2.1 ,这就是“通货膨胀时代”的实际通货膨胀率。其中包含了货币 主动供应误差。为了讨论它,我们不得不再回到货币主动供应的话题。 4.2.2.1 式描述的是: 经济新陈代谢引起的货币贬值构成通货膨胀的自发部分(原色通 货膨胀)。货币主动供应过量引起的通货膨胀构成总通货膨胀的其余 部分。当 4.2.2.1 式中货币主动供应误差演变成严重地超量时发生的通 货膨胀就是历史上的泼色通货膨胀。此时通货膨胀的自发部分完全被 泼色掩盖。 现代经济中严重超发货币行为受到历史经验的指引和法律的约 束。理性的货币主动供应己成为主流。货币主动供应误差相对减少。 现代生活中消费与古代相比有极大增加,使 HDB 在通货膨胀中所占18 比例增大。HDB 已经不能被完全掩盖,这个变化产生了一个现象:因 为 HDB 是由消费产生,消费是不可能停止的,造成 HDB 的顽强存在。 表现为我们进入了“通货膨胀时代”。 历史上的通货膨胀从所占历史长度考察,以原色通货膨胀为主。 也就是以 HDB 为主。古代社会人们的物质消费极其有限,所以 HDB 数值很低。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水平远远超过了古人。所以现代 HDB 数值远远超过古代,变得很显眼了。 例如巴西从早期殖民时代至 1822 年 300 年时间物价上涨 10 倍。 而1965至1976年仅11年物价就上涨10倍。(资料来源:Paarlberg·D) 尽管二者有数值的区别。但 HDB 的本质是相同的。
7.3 通货膨胀新解
我们要寻找通货膨胀的新解。通过前面的论述,通货膨胀的新解 已经出现。 ⑴通货膨胀和市场一样古老,它是市场属性的必然产物。
⑵由于价值新陈代谢的作用,在生产和生活消费中将产生过量的19 无源货币。为删减这些冗余货币发生的货币贬值就是货币代谢贬值。 它构成了通货膨胀的原色部分。
⑶货币代谢贬值是由于经济新陈代谢循环中消费引起的。由此而 导致的通货膨胀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除非停止消费,否则无法消 灭由货币代谢贬值导致的通货膨胀。
⑷在实体经济中,删减多余的价值分配权利凭证(货币),使价 值体系与价值分配体系二者恢复动态平衡,这就是货币代谢贬值的功 能和作用。
⑸通货膨胀是经济自我恢复产权和凭证合适比例的结果,
⑹实际通货膨胀率=HDB+货币主动供应误差 货币主动供应误差=(M2-货币供应理论总量) 货币供应理论总量
7.4 导致货币主动供应误差的因素 4.2.2.1 式中的货币主动供应误差有几种因素。 △不可控因素 根据乖论前面所述的货币主动供应总量的理想状是下列算式成 立:M2=∑GH=∑HL 式中:GH 高能货币(gāo néng huò bì); HL 货币供应理论总量(huobi gong ying li lunzongliang) 这是一种理想的瞬间状态。在实践中 M2=∑GH 恒能成立。而20 ∑GH 与∑HL 之间总是呈现∑GH>∑HL 的状态。也就是供应的高能 货币之和总是多于货币理论供应量之和。 在货币主动供应中我们已经分析过了: (货币供应理论总量)=(货币资产产权扩张量)+(不可测货 币)其中不可测货币虽然有一个客观值,但无法测定,以致中央银行 在主动供应时无法很准确地控制。因为市场总是表现出对货币的饥渴。 高能币必然以超过∑HL 的偏差投放。 这是不可控因素。 △主观故意造成的通货膨胀 货币当局主观故意造成通货膨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战争等 特殊情况。政府需要集中社会资源所采取的手段。这个现象在历史上 並不少见。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应对的只有一个问题:如何收拾残局。 在现代已经对泼色通货膨胀有了一定经验和法律防范。世界主要国家 发生战争状态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所以这种主观故意造成通货膨胀 已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实现了。 另一种情况是为提振经济而故意实行通货膨胀。 从前面的讨论已经知道通货膨胀的财富再分配效应对实体经济 有正向推力。常表现为“高就业率与通货膨胀相伴”和“适度的通货 膨胀可以提振经济”。因此在经济下行时普遍地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向经济中投放货币。在一般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提振实体经济。 毕竟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在货币理论扩张数量之上再加量的供应。所以21 在流通中出现了过量货币。这也形成了货币主动供应导致的通货膨胀。 △控制误差 货币当局有调整货币在不同货币域间流动使之均衡的责任。但他 们为此所作的努力不可能恰到好处,难免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比如说,国家财政用农业补贴、工业补贴、农民消费补贴、环保 补贴等方法,用行政手段让货币向补贴方向流动。起到推动经济的作 用。然而这样做难免产生财政赤字。这种赤字就是向经济中投放了铸 币。将各种货币供应误差综合起来就会有: 货币主动供应误差= (M2-货币供应理论总量) 货币供应理论总量 ——4.3.1
7.5 货币主动供应评价 这正是我们在讨论货币供应讲座中遗留到本讲座讨论的“货币供 应评价”问题。 在动态复杂的经济运动中,货币供应误差总是存在。需要确认的 是误差太大还是很小。这就需要一个评价方法和标准,用来指导和规 范货币主动供应。 货币供应评价的目标是找出货币供应量的危险值。它是因货币供 应引起经济秩序混乱时的值。这就是标识点。以此为标准,超过了就22 太大。传统经济学从通货膨胀高低来判断和评价货币供应适量与否。並 认定货币供应只有中央银行主动供应一个渠道。 前述的 4.2.2.1 式中通货膨胀率由 HDB 与货币主动供应误差两项 之和构成。单从通货膨胀判断和评价货币主动供应误差显然不准确。 更何况现代消费量巨大,HDB 占比大增。这种评价有失公允。
7.5.1 从各种误差引出多指标评价法 “不可测货币”和“不可控因素”阻挠我们用单一指标评价货币 主动供应质量。怎样判断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当?过量值离危险值(引 起货币秩序混乱的值)有多远?这是个尚未解决的难题。任何单一的 指标都无法回答。乖论认为只有用多指标共同评价的方法或许可以找 到答案。选用三个指标:⑴货币主动供应误差、⑵YBW 偏差、⑶通胀变化 率。⑴货币主动供应误差 货币主动供应误差与货币主动供应量正相关。同时货币主动供应 量与 HDB 也是正相关。当货币主动供应增加,消费必定增加。HDB 由消费产生,它必定随消费的增加而同时增加。 货币主动供应误差= (M2-货币供应理论总量) 货币供应理论总量 ——4.3.1 中的货币 供应理论总量中有一个“不可测货币”项、使它成为一个无法精确计 算的量。我们只能利用货币供应误差与通货膨胀的变化正相关的特性23 去间接触摸它。 通货膨胀率的升降可以反映货币主动供应误差的走势。虽无法反 映它距离危险值有多远。但我们仍然可以用通货膨胀率来表达货币主 动供应误差的走势。于是有下图: ⑵YBW 偏差 在 3.1.3 中我们引入了 YBW,並且说: “运行货币/物质财富:YBW (yun xing huo bi bi wu zhi cai fu) 这个比值是以全社会劳动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货币与劳动价值之 间的关系。反映实体经济中货币数量是否适量。” YBW 标准值=(物质财富×5+实体经济信贷利润)/物质财富 在实践中 YBW 实时值=M2/物质财富 这两个都是可测算的量。因此可以算出: YBW 偏差=(YBW 实时值-YBW 标准值)/ YBW 标准值 YBW 偏差反映的是总货币量与标准值的偏离值。仍然不能显示这 种偏离是否危险。24 ⑶通胀变化率。 可以根据经济体的情况,在某时段内选择自认为经济最稳健增长 时的通货膨胀率为基期通胀率。将报告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它比较: 通胀变化率=(报告期通胀率-基期通胀率)/基期通胀率 △多指标评价法 将这三个指标的变化曲线移到同一个座标中进行比较, 见“多 指标比较图”。25 如果各条曲线相互关系无规律。某时段也许通货膨胀率较高,也 不能判断是货币供应过量引起的。因为也可能是消费猛增引起。只有 三个指标同时在某个时段出现峰值(如图所示)才能判断是货币供应 超量了。这个时段的货币主动供应量已经是警示值,告诉货币当局货 币供应过热了,需要应对了。 就这样,我们用多指标找到了货币供应发生过量的时段。这个时 段的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就是危险值点。
7.5.2 不同国家对通货膨胀的耐受力 在实践中某些国家在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增长。而另一 些国家通货膨胀稍微高一点就会引起舆论一片哗然。造成这种情况除 了舆论对通货膨胀的无理由仇视以外,还有不同国家对通货膨胀的耐 受力不同和缺乏对通货膨胀评价方法的问题。 本节已经给出了通货膨胀评价方法。现在只需要讨论不同国家对26 通货膨胀的耐受力。 我们仍然只能从 4.2.2.1 式入手 实际通货膨胀率=HDB+货币主动供应误差 ——4.2.2.1 原色通货膨胀即货币代谢贬值 HDB,它是由实体经济中消费造成 的。是一种完全的市场运行结果。国家的消费情况决定了该国 HDB 的大小。不论 HDB 的大小,它所决定的通货膨胀率都不会造成货币 秩序的混乱。 当经济体内实体经济扩张,引起生产消费扩张。当经济体内居民 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消费扩张。这二者都会导致 HDB 升高。这种升 高並非货币主动供应过量的结果。它显示的是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尽管由引起的价格变化会产生财富再分配效应,这是可以消 化的。欠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费有很多空 白。填补这些空白给消费增长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这些国家 的 HDB 在通货膨胀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从表面上看他们的通货膨胀 率可能比较高,因为其中 HDB 占比多,所以货币主动供应误差引起 的通货膨胀反而较小。因而在这些国家较高通货膨胀对货币秩序的破 坏並不大。我们可以称这些国家对通货膨胀的耐受力强。 在发达国家,生产己高度发达,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已很高。各 种消费的增长空间不大。它们的通货膨胀率中 HDB 所占的份额较小。 货币主动供应误差所占份额更大。如果发生较高的通货膨胀,就表示 货币主动供应超量了。这个超量具有破坏货币秩序的作用。以致与欠27 发达国家相比並不太高的通货膨胀率也会引起恐慌。我们可以称这些 国家对通货膨胀的耐受力弱。 由此我们有如下论断: 1,不同的通货膨胀构成决定了国家对通货膨胀的耐受力。 2,将通货膨胀的耐受力不同的国家进行通货膨胀率直接比较是 没有意义的。 有人研究过巴西在高通货膨胀率下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表示不可 思议。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不同发达程度国家对通货膨胀率的耐受 力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