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经历过找工作的人都会同意求职是一个耗时的过程。你搜索招聘广告、准备申请材料、发送材料,接着就是等待了。你可能会等到一个面试机会,但之后还有更长的等待,可能会有更多的面试。与此同时,雇主们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搜寻过程来找到合适的候选人。在所有经济体中,失业和职位空缺都同时存在。这一洞见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可能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得益于皮萨里德斯的工作。
除了经济学家的身份,皮萨里德斯更是一名纯粹的学者。他没有犀利的语言,也不追逐最热门的话题,如果不是因为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公众对这位希腊裔塞浦路斯人可能到现在都还十分陌生。他获得诺奖的理论核心是,解决就业与失业的摩擦,就需要加快劳动力的流动性,在反复的尝试、搜索后最终找到适合你的那一个。“就好像你是一个男生,要找到一个女朋友,需要在反复的见面、交流后确定,不一定结婚那个就是你的初恋。”——皮萨里德斯认为这个比喻不错。
皮萨里德斯谈技术对就业的影响
四次工业革命这个话题目前谈论比较多,尤其在经济研究方面,从经济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工作本质上的变化,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发生在工业化国家,还发生在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其中,第一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技术是蒸汽机,促进了制造业生产,人们逐渐离开传统农业涌向城市,流失的工种主要是没有技术的农业工种和不需要技能的其他工种;第二次工业革命最重大的发明是电力,催生了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电力行业代替了主要的非技能型日常服务工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大量常规性工作被取代,改变了大部分办公室的工作性质,但保留了诸如收银员、预订代理商、书商、职员等手工非技术型工作。
新技术肯定会取代部分就业,这个结论毋庸置疑。因为新技术会吸引新的资本,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式。比如随着农业技术革命的展开,很多农业工种就逐渐消失了。但农业就业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部门不需要劳动力,而是说有更好的工作等着这些被取代的农民。而且随着技术的普及,农业部门的生产率不降反升。1990-2010年这20年间,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从56%下降至26%,美国则从2.9%下降至1.6%。这就是技术的魅力,一方面摧毁一部分传统工作,另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点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如果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大部分办公室的工作性质,使文员必须使用计算机工作,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将是智能化机器取代常规工作。
大量研究表明,能被智能机器取代的常规工作主要集中在技能分布的中间段,底层工作由于不能被智能化机器取代而得以生存,中等层次的工作受到负面冲击并逐步被电脑所取代,而高级职位则雇佣和使用智能化机器来提高他们的生产率。比如在一个大学里,教授的工作仍然保留着,他们可以使用电脑来工作,行政人员和秘书的工作则一定程度上被电脑所取代,而技能最低的安保、接待、保洁、快递等工作则因为不需要使用电脑而保留下来。工作被电脑取代的进程仍在继续。以对美国的研究为例,有研究显示,在未来20年内,可能会有50%的工作流失。
这一变化对工资的影响就是加剧了不平等。底层劳动者由于无法充分利用技术,与技术没有互补性,他们的工资将停滞;中等技能劳动者面临的就是工作流失,他们受到的影响最大;高级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反而会上升。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工资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上述问题?首先,要提供良好的教育,帮助人们学习如何使用智能产品;其次,政府应该出台相关保护政策进行调控,尤其通过支持中小企业以重新分配财富,并支持那些在贫富平均线之下的企业;再次,可以在服务领域创造更多好的就业岗位,当社会的需求转向服务时,服务业劳动者也会受到尊敬、获得高薪。当然,由于人们对高税负的恐惧,政府在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时面临很多难题。所以相较而言,第三种方法的效果会更好。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人工智能,除了对人类行为会产生较大影响外,我们几乎不知道它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是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展开,需要了解清楚劳动力市场将会发生哪些改变,这样政府才能对教育体系等进行相应的改革。所以这次论坛着重强调了要对劳动力市场变化、个人和企业的生产模式变化等内容进行更多的研究。
新技术总会对生产带来颠覆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不断深化的,最终有些行业可能就衰落了。所以一旦引入新技术,我们就要确保全社会能够比较均衡地分享到它所带来的收益,而不是只让一部分人受益。如果看历史,蒸汽机、电力、柴油发电机等都是颠覆性技术,它们并不是不好的事物。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技术,当然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我认为其颠覆性不会超过以往那些革命性技术。人们必须在遇到冲击时进行自我调整,虽然这次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原则和过去是一致的。
未来智能化机器将替代一部分人的工作,最终使得每个人的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加, 但一生的工作年限会拉长。我们可能会持续工作到70岁,但每周工作时间从40小时降到20小时。
总的来说,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提高,我们这代人会更健康,职业生涯拉长是必然趋势。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应该随时学习新的技能,这样在破坏性技术创新出现时,可以转而从事新的工作。对于企业而言,应该认识到人是多任务完成型生物,能够灵活适应不同工种,对员工提供培训比直接解聘是更加负责的行为。
人们每周工作时间下降后,人们的工资并不会因为技术进步而停止增长,因为生产效率提高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不是所有人的工资都会上升,因为市场在不同工作的收入分配上可能会失灵。最大的受益方将是与人工智能机器互补的劳动者,机器人的生产者和所有者也会分得一部分劳动者的收入,他们的工资会上升。但仍然在工厂工作的人,比如保安、清洁工、快递员、司机等,他们的工资并不会增长。因此,迫切需要出台政策对这些劳动者给予支持。
企业和劳动者主动拥抱技术当然是最简单的办法。比方说企业自身采取一些行动进行调整,不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就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很多创业企业都受益了。
政府也可以发挥一定作用,比如通过税收政策,既能利用好技术,也能避免贫困问题。但税收政策有时候很难实施,因为如果税收过高,最好的劳动力可能会离开。北欧国家的税收制度是一个比较好的示范,即向高收入人群征税,然后用于提高全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
服务业也是减少不平等的重要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比重基本上都在下降,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特朗普虽然声称要让制造业重回美国,但其实是不可能实现的。政府可以创造更多优质的服务业工作岗位,改变人们对服务业的认知。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我们需要终生学习的理念,北欧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中国还需要进一步迎头赶上的,这样才不会出现全社会反对新技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