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在不停的迭代出新的思维、知识、产品。这个迭代的过程中充满了创新与智慧。我们身边充斥这各种创新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是已经发生,就是正在发生。在这些创新故事里面充斥这各种天才、灵感、巧合、甚至是一些奇幻的元素。例如:莫扎特传说只需要心里想一想就能谱写出惊世乐章;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结构传说是因为一场梦;阿基米德在洗澡的过程中发现了浮力,从而辨别了王冠真假;牛顿被苹果砸出了万有引力。这些故事听起来是生动详实如假包换,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一、创新从来就不是灵光乍现
在莫扎特与朋友家人的真实书信中,他经常聊到自己在谱写乐章时的困难与瓶颈,他也经常为写出一段好的乐谱而苦恼。
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环状结构也是由于他长期大量的辛勤研究得出的,并且他的原版叙述用的是“半睡半醒、迷迷糊糊”,根本就不是“做梦梦出来的”。
阿基米德的故事根本就是后人杜撰的,因为在之后人们做实验发现,这样测量误差太大(王冠表面会因为张力吸附水,且金银密度相差太小),所以只利用浮力的原理根本无法分辨出王冠是金还是银。
牛顿因为被苹果砸中而悟出万有引力,这根本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罢了,要知道牛顿的所有成就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一个小小的苹果是做不到的。
二、创新是每个人都有的能力
要知道创新不是天才的专利,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长期以来,关于创造的神话阻止了我们这些普通人去尝试创新。我们总是以“太难了”、“我做不到”为借口,拒绝创新。这背后的根源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被种下了一个坏果实,误以为只有少数特别的人才有能力创新。
上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耗时近40年,发起了一场“天才基因实验”,这个实验试图证明天才基因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斯坦福-比奈智商测试,把儿童的智商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经过持续的跟踪,他发现那些天才儿童确实有很多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但是也有很多人从事的工作很普通,甚至有些靠政府救济为生。而且,还有两名儿童被排除在天才儿童之外,一个叫威廉·肖克利,另一个叫路易斯·阿尔瓦雷茨,但这两个男孩长大后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最终,特曼被迫承认,创新的成果与智力的水平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天才不是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
说来说去,只用做出突发奇想、一鸣惊人的事或物才能算作创新吗?
三、创新不靠灵感,只是最寻常的思维过程
创新的方法只是普通的方法,思考的过程就像散步一样平平常常。创新不靠灵感,思考的方式不存在飞跃,而是一系列连续的步骤。剖析创新的思维过程,我们发现,不需要非同寻常的思想飞跃,普通的思考方法就够了。关键问题不在于思考的步子迈得有多大,而在于思考的步骤是不是足够多。
我们都知道,苹果手机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创造过程并不是飞跃式的。乔布斯是这样思考问题的:在当时,智能手机很先进,但是它也很难使用,因为它总是带着一个键盘。我们需要一个大屏幕和一个鼠标,但是我们不愿意把鼠标带来带去,那样会很麻烦。替代方案是用触屏笔,可触屏笔很容易弄丢。该怎么办呢?乔布斯想到了,干脆用我们的手指,这就是触屏手机的想法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乔布斯总是在提出问题、解决它,然后重复,是这些连续的步骤促成了苹果手机的创新。
四、创新往往是困难的
1. 创新是个迷宫,处处遇见失败
创新的路径是由许许多多的步骤组成的,这些步骤不是直线的、也不是曲线的,而是像迷宫一样。
尽管创新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次次失败,但失败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成功的必要积累。
2. 创新永远伴随着抗拒
人类对新事物的渴望有多大,对新事物的恐惧就有多大。“好想法会受到鼓励”,这只是个美好的幻想,现实不是如此。创新从来都是不受欢迎的,每个从事创新工作的人,都要面临现实世界的巨大抗拒。
19世纪,在奥地利维也纳,大量的妇女和婴儿在分娩期间失去生命,致死原因是产褥热这种疾病。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如果医生在接生前洗手,就会有效避免产褥热,降低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他的行为因此拯救了数百名妇女儿童的生命。但是,当时的主流观点是,医生的手是不可能携带疾病的,医生的手都是绝对干净的。塞麦尔维斯无法证明医生洗手和挽救产妇生命之间有什么联系,他只知道这样做真的能救命。由于塞麦尔维斯的提议挑战了两千多年的医学信条,整个医学界强烈抵制他。他死后不久,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解答了这个问题,发现了微生物活体可以引发很多疾病,这就是著名的“细菌致病论”,它证实了塞麦尔维斯的做法是正确的。
五、如何持续创新
1. 保持初学者的心态
“无意视盲”,是说我们事先预设的一些观念,导致我们的观察有盲点,我们看不到那些事实上存在的东西。“选择性关注”是“无意视盲”的另一种表述,我们盲目地不去留意的事物,往往是创新的萌芽。创新,需要克服“无意视盲”和“选择性关注”。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永远把自己当作一个初学者,保持初心。要把确定视为敌人,将怀疑当作朋友,因为确定感就是一种逃避,逃避自己出错的可能性。
2. 寻找创新的内在动力
我们通常以为,激励能促进创新,增加创新的动力。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外部的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创新,有时还会抑制和削弱创新。
太在意外部激励的人,容易产生一种“创作障碍”。“创作障碍”的本质是,创作不出令“他人”满意的作品。必须认识到,创新的动力唯一来源于内在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期望。内在动力主要来源于选择。要“以我为主”,主动选择自己的领域。同时,发掘创新的动力,一定不能被动等待。只有强迫自己开始,才会找到内在动机。
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哀叹,出版社的期望带给他巨大压力,他说每天没完没了地为了订单在工作,他为此而创作的小说只能说“还过得去”,但不是真正的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样的创作生活感到厌恶,他形容这种生活叫做“地狱般的折磨”。
3. 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创新型组织应该重视行动胜过重视语言,重视合作胜过重视等级。谈话和开会很多,不是创新型组织应有的特质。重视分等级的组织是“办公室政治”主导的组织,它一定会扼杀创新能力。创新型组织应该是花很少的时间去计划,花更多的时间去尝试。同时,组织内部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很少把精力消耗在等级和规矩上。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回到西班牙,全国上上下下如同迎接凯旋将领般地欢迎他。但嫉妒他的人在宴席上说:“发现新大陆并不值得惊讶,只不过是在把船驶往西方的途中偶然碰到的罢了。”哥伦布回答说:“不错,我也认为这是件很平常的事,不过因为自己能先想到去做而倍感光荣。”说罢,拿起餐桌上的蛋,问在座的人,有谁能把蛋竖起来而不倒。大家想尽了办法,蛋仍然横着。这时哥伦布把蛋的一端在桌面上轻轻敲成一个小洞,轻易地就把蛋竖了起来。席上的人叫道:“这谁不会啊!”哥伦布借机告诉他们:“不错,这谁都会,但是你们却没想到,只有我先想到了。发现新大陆也是如此,虽然是很平常的事,但主要的问题,却在于谁能首先想到去做。”
美国的一位工业设计师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叫做“棉花糖挑战”。他让不同的团队去挑战同一个任务,这个任务就是用二十根意大利生面条、一根一米长的绳子、一根一米长的胶带和一颗棉花糖,来打造尽可能高的、承受棉花糖重量的独立结构。实验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表现最好的团队是五六岁左右的儿童组,而表现最差的团队是人们认为精英的商学院大学生。原因是什么?实验的组织者发现,一个原因是,孩子们用行动去思考,不花时间去事先讨论、开会、计划,而是着重于搭建、试验。但是成人在行动前一定要思考,花精力谈论、计划,结果用在解决问题上的时间却很少。另一个原因在于,孩子们是直接投入合作,像一个共同体一样创造。而成人小组必须要划分等级,在领导地位的争夺上就浪费很多时间。
六、最后
创新不是魔法,不是天才的专利,也跟灵感没太大关系,创新不过是执行和工作。创新不靠灵感,思考的方式不存在飞跃,而是一系列连续的步骤。思考就像走路一样,就好像不存在“创造性走路”一样。